李春紅
(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院骨二科 山東 泰安 271200)
髕骨也被稱為膝蓋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位于膝關節前方,起保護膝關節的作用。髕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關節內骨折,其發病率約占所有骨折的1.65%左右,通常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1]。目前,臨床在治療髕骨骨折患者時,主要采取術內穩固的治療方法,但多數醫院強調的是患者的手術治療過程,對護理工作不夠重視,導致患者術后無法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嚴重時還會因恢復不良出現無法行走等情況,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產生活均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2]。由此可見,加強對髕骨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我院骨科86例髕骨骨折患者為例,就在其康復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展開探討。
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骨科收治的髕骨骨折患者86例,按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21~68歲,平均(37.54±2.68)歲;骨折類型:粉碎性骨折23例、中橫斷骨折2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2~70歲,平均(37.59±2.70)歲;骨折類型:粉碎性骨折24例、中橫斷骨折19例。所有患者經臨床影像學等檢查,均符合髕骨骨折的診斷標準,并實施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治療,術后未用石膏進行固定。患者均知曉實驗并自愿參與;對于存在嚴重臟器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需排除。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術后接受常規康復護理,也即幫助其采取平臥的體位,將患肢適當抬高,并將軟墊置于膝蓋下面,同時在膝關節處放上水袋,以緩解疼痛,改善局部炎癥。同時,護理人員應將術后進行康復鍛煉的作用及重要性詳細講解給患者及其家屬聽,出院時叮囑患者在家堅持膝關節與肌力的鍛煉,定期來院接受復查。
對于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應用循證護理,先組建循證護理小組,將其康復問題收集起來,總結并分析康復護理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借助通過互聯網搜尋以及查閱書籍等方式,針對提出的循證問題查找相應的資料,再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探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康復護理方案;最后落實護理操作。具體內容如下。(1)循證問題。患者發生髕骨骨折后,會有較大的出血量,引起明顯的疼痛、腫脹等癥狀。針對年齡比較大的患者,由于他們平時活動量比較小,術后出現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危險性更高,會嚴重影響到康復效果。(2)循證支持。采取冷療的方式可降低患者受傷部位的溫度,減少組織胺等炎性產物的釋放,進而將局部脹痛、水腫等癥狀有效改善。有報道顯示,約26%左右的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后會發生下肢靜脈血栓,這是因為術后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狀態,血管內膜受到損傷,另外,手術創傷、麻醉、術后疼痛導致無法活動等因素,也有可能引起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髕骨骨折發生后,應立即采取復位及內固定等治療措施,并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功能鍛煉,在減少髕骨關節炎、關節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的基礎上,有效防止肌肉纖維化,積極促進關節面的恢復。(3)循證護理措施。①若患肢出現明顯腫脹、疼痛癥狀,需進行冷敷,展開皮膚牽引,鼓勵并指導患者開展股四頭肌功能訓練,促進末梢血運的改善。②術后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以免因冷刺激而導致血流速度變慢及靜脈痙攣等。指導患者進行被動及主動股四頭肌鍛煉與踝關節運動,促進靜脈血液回流,以免發生下肢靜脈血栓。③術后一周,可采取物理方式(如紅外線、短波等)改善局部腫脹癥狀。在術后第2 d,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術后2~4周指導其進行關節活動度及肌力訓練;術后5~6周可展開負重訓練,強化肌力的同時,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到了術后第6周,患者可拄拐行走;術后7周,開始練習自行行走。在進行康復鍛煉時,應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鍛煉的量及強度進行合理調整,以其耐受為宜。
(1)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采用HSS(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中的相關標準,于術后8周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進行評估[3],①優:膝關節彎曲的幅度可達到121~140°,且能主動伸直或過伸;②良:膝關節彎曲的幅度可達到101~120°,能主動伸直;③可:膝關節彎曲的幅度達到90~100°,被動伸膝可達到正常水平;④差:膝關節彎曲的幅度不超過90°。(2)護理滿意度:用自制問卷表來調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共100分,分數超過90分為非常滿意,70~90分為比較滿意,不足70分則為不滿意。(3)生活質量:采用SF-36(健康調查簡易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疼痛、情感角色等指標,各維度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例)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健康 疼痛 情感角色觀察組 41 82.37±7.8285.83 ±8.4585.14 ±8.1186.57 ±8.53對照組 41 60.21±5.2463.79 ±5.3061.30 ±6.0364.62 ±6.07 t 15.074 14.148 15.105 13.425 P<0.05 <0.05 <0.05 <0.05
我國髕骨骨折的發生率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及交通行業的發展,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臨床在治療此類骨折患者時,主要采取手術固定的方法,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4]。為了加快髕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積極改善其預后,就應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5]。
本文中,通過在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相比于采取常規康復護理的對照組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作為一種科學的、客觀的現代化護理模式,循證護理主要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先確立了循證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具體化、客觀化,并通過在網絡數據可中查詢科學研究資料,在根據實際經驗,尋找護理依據,進而制定出完善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嚴格實施[6-7]。此種護理模式的內容更為科學、全面,能夠充分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通過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加快骨折的愈合。其中,有的患者因為存在恐懼心理,術后拒絕康復訓練,因此,在進行康復訓練之前,護理人員還應對其展開心理疏導,告知其康復訓練的作用及必要性,使其意識到長期制動會帶來不利影響,從而緩解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促進其康復訓練依從性的提高。
綜上所述,通過在康復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可促進髕骨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積極提高其護理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