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琴,關東萍(通訊作者)
(宜昌市夷陵醫院血液凈化科 湖北 宜昌 443100)
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終末期腎病的常見替代療法,對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但患者長期受病癥折磨,機體營養狀態和免疫功能較差,且MHD療程長,患者生活活動受限,會引起諸多不適,導致患者壓力過大、情緒多變,隨之產生焦慮、抑郁甚至悲觀心理,影響到治療依從性和透析效果,因此MHD治療期間做好心理護理十分重要。以下將探討心理護理對MHD患者情緒癥狀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選擇130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進行分組觀察,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終末期腎病或尿毒癥,符合《中國血液透析充分性臨床實踐指南》[1]中所述的MHD治療指征;(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障礙、智力障礙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3)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4)充血性心力衰竭、惡性腫瘤、嚴重慢性感染、合并其他臟器系統嚴重功能障礙患者;(5)3個月內擬行腎臟移植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65 例,對照組男41例,女24例,年齡20~80歲,平均(46.27±3.63)歲,病程2~9年,平均(4.17±1.03) 年,透析時間5~30個月,平均(24.78±2.62)個月,具體病癥包括:1例急進性腎病、2例先天性多囊腎、12例高血壓腎病、16例糖尿病腎病、34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尿毒癥;干預組男38例,女27例,年齡21~78歲,平均(46.19±3.71)歲,病程2~11年,平均(4.20±1.10) 年,透析時間4~32個月,平均(24.86±2.44)個月,具體病癥包括:2例急性性腎病、4例先天性多囊腎、14例高血壓腎病、18例糖尿病腎病、27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尿毒癥。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觀察、生活指導、動靜脈內瘺護理指導、用藥指導、并發癥和感染預防、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等。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血透前心理護理。(1)護患溝通。通過護患溝通了解患者心理變化,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詳細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引導患者宣泄負性情緒。通過了解患者社會家庭背景和工作情況,尋找可能產生不良情緒的誘因,并調動家屬和社會支持等積極因素消除患者顧慮。(2)環境舒適護理。患者透析前需熱情主動接待,向患者詳細介紹血透室工作環境和工作人員,保持床位柔軟舒適,定時消毒和通風換氣,為患者播放舒緩音樂,減少惡性刺激和噪音,同時對患者表示尊重和關心,理解重視患者需要,給予人文關懷,針對行走困難、病情嚴重的患者需使用輪椅或平車接送,可行走的患者進行攙扶,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創造安全舒適的透析環境。
血透時心理護理。建立血管通路時盡量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減少患者痛苦,透析期間密切關注病情和生命體征變化,定時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適當調整透析速度,通過握手、拍肩、眼神等動作鼓勵患者,主動告知治療進展情況,保持患者情緒穩定。
血透后心理護理。(1)注意力轉移。透析完成后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以注意力轉移、音樂療法、情志干預、心理放松法轉移患者對疾病和透析治療的注意力,提高治療信心;(2)健康教育。詳細告知透析后的飲食宜忌以及控制體重的重要性,避免患者攝入腎毒性食物和藥物,盡可能改善殘存腎功能,從而減少透析次數。
隨訪1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癥狀、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1)焦慮、抑郁情緒癥狀以Zung氏焦慮(SAS)、抑郁(SDS)量表進行評分,包括精神情感、軀體障礙、精神運動障礙、心理障礙4個維度共計20個項目,5分制評分,以50分為臨界值,50~59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抑郁[2]。(2)生活質量以按改良BartheI指數(BI指數)進行評定[3],內容為進食(10分)、洗澡(5分)、個人衛生(5分)、穿脫衣物(10分)、大/小便控制(均為10分)、如廁(10分)、床椅轉移(15 分)、行走(15分)、輪椅操作(5分)、上下樓梯(10分),理論總分105分,分值越高表示獨立生存能力越好。(3)護理滿意度以醫院自擬問卷調查表統計,包括對環境、溝通和態度、護理操作、健康宣教、生活指導5個方面的滿意程度評分,總分100分,85分以上為滿意,65~84分為較滿意、65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B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AS、SDS低于護理前,BI指數高于護理前,且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BI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情緒癥狀、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情緒癥狀、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 65 55.16±3.2830.15 ±2.2455.03 ±3.2831.05 ±4.37對照組 65 55.27±3.1641.06 ±3.1855.14 ±3.3445.36 ±3.82 t組別 例數SAS 0.195 22.613 0.189 19.877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BI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 65 41.05±3.75 80.28±4.62對照組 65 40.27±3.96 67.24±4.76 t 1.153 15.849 P>0.05 <0.05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95.38%高于對照組的7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MHD能替代腎臟排泄功能,從而延緩腎功能衰竭進程,緩解終末期腎病患者臨床癥狀,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但MHD療程長且起效緩慢,治療費用高,且治療期間會發生疼痛、感染等并發癥,導致大部分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有研究指出[4],某種意義上MHD患者負面情緒對透析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理化指標,焦慮、抑郁癥狀會促進兒茶酚胺分泌和促凝物質釋放,不僅會導致軀體癥狀、功能缺陷和脂代謝紊亂加重,而且會導致患者治療信心降低,影響治療依從性。隨著“人文醫學”模式和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進展,心理護理在改善疾病預后轉歸和生活質量的作用受到護理學界的重視[5]。全面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緩解患者悲觀、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減少MHD治療造成的應激性壓力和并發癥風險,促進患者身心健康進入良性循環。本文中干預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SAS、SDS,BI指數高于對照組。干預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心理護理能減輕MHD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透析前采取護患溝通、環境舒適護理和透析知識宣教,能讓患者對病情和MHD的重要性有正確認知,并與護理人員形成伙伴式相互信任的關系,在護理人員幫助下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增強對身心健康的維護意識和能力。血透時注意穿刺操作和心理護理能針對性解決患者懼怕心理,跨越透析過程中的心理障礙,使其能順利完成每一次透析,提高護理滿意度。透析后心理護理側重于提高治療信心、健康生活指導、飲食指導和社會支持,能讓患者通過運動鍛煉疏導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透析后的生活,并獲得家庭和社會上的支持,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能幫助MHD患者改善焦慮、抑郁情緒癥狀,形成心理、生理、病理間的良性循環,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