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珍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31)
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缺乏醫學常識,其藥物、飲食及、運動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夠充分,導致血糖水平控制不合理,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研究[1]指出,社區是開展慢性疾病防治的前沿陣地,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工作,對改善患者病情、穩定血糖水平、降低并發癥具有重要幫助。本研究通過社區全科護士對糖尿病人群開展社區家庭訪視護理,通過多種干預方式來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取得滿意效果。現選取2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家庭訪視護理,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所在我社區2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納入患者均能夠正常交流,且對內容知情同意。隨機分為兩組,A組100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52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4.63±6.38) 歲,病程10~30年,平均(15.24±3.45)年。另外100例患者納入B組,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齡65~86 歲,平均年齡(74.69±6.41)歲,病程10~30年,平均(15.30±3.3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組患者給予社區常規護理干預,為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掌握病情,并進行相應指導。及時向患者發放糖尿病預防與治療的健康手冊,做好相應指導。
A組患者開展社區家庭訪視護理,加強對該組患者生活方式、疾病控制行為的干預環節,具體操作如下:(1)確定家庭訪視方案:社區全科護士到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中進行走訪,詢問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成員等。掌握基本狀況后,了解患者目前疾病控制情況、是否有并發癥、服藥狀況、飲食習慣、運動養生情況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家庭訪視方案,確定訪視內容。詢問患者何時方便,與患者本人約定家庭訪視的具體時間。(2)明確健康教育內容:向患者講解有關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普及2型糖尿病病因、并發癥、高危影響因素等,同時為患者講解疾病臨床表現,使老年患者對疾病預防、治療方法等基礎性醫學知識有一定了解。每次家庭訪視結束后,均與患者達成協議,告知患者下次訪視時會向其做出一定提問,結合患者所給出的答案,確定患者是否有主動改進不良習慣和行為。(3)強化治療藥物干預: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特別是老年患者,更容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通過查證與詢問,發現與藥物選擇不當有直接關系。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臨床表現,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家族遺傳史、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用藥前協助做好各項檢查,指導患者正確選擇降糖藥物,為其做好藥物干預。降糖藥物種類繁多,清楚每種藥物藥理作用、適應證、禁忌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告知患者服藥劑量和用藥時間。如果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則為其制定用藥計劃。(4)做好生活方面指導:告知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改進不合理行為。予以飲食指導,明確禁止患者食用多糖食物,盡量少食用動物內臟,多食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強化患者遵醫行為。講解戒酒、戒煙對疾病控制的關鍵作用,告知患者合理控制體重,制定適宜的運動方案,不宜劇烈運動,可以進行適當的戶外有氧運動。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和精神狀態,如果老年患者合并不良情緒,則通過交流及時掌握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然后為其提供對應的心理疏導。除此之外,對老年患者家庭成員進行相應宣導,指導家人如何正確參與到患者疾病家庭管理中,發揮雙向協同作用,為患者預后創造更多便利條件。
比較A組和B組老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評分項目主要包括血糖監測、正確服藥、飲食控制、戒煙戒酒、有氧運動、控制體重,每項評分取分范圍均為1~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方式和疾病控制行為越好[2]。對A組和B組患者社區護理干預前后FBG、2hPBG、HbA1c水平進行對比,做好數據記錄與統計工作。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評分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s,分)
項目 A組(n=100) B組(n=100) t P血糖監測 9.15±1.26 4.69±0.67 31.253 <0.05正確服藥 9.80±1.93 5.66±0.63 20.392 <0.05飲食控制 9.23±1.26 5.47±0.95 23.828 <0.05戒煙戒酒 9.22±1.58 5.82±0.92 18.596 <0.05有氧運動 9.87±1.52 5.24±0.64 28.073 <0.05控制體重 9.52±1.63 6.61±0.64 16.618 <0.05
兩組護理前FBG、2hPB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血糖水平均有所改善,A組患者護理后FBG、2hPBG、HbA1c水平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注:①表中分別表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②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均<0.05。
組別 n FBG/(mmol·L-1)2hPBG/(mmol·L-1)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A組 100 9.14±2.01 5.41±0.33*14.26±2.276.18 ±0.25*B組 100 9.23±2.09 7.02±1.14*14.30±2.398.93 ±1.24*t 0.310 13.566 0.121 21.740 P>0.05 <0.05 >0.05 <0.05組別 n HbA1c/%干預前 干預后A組 100 9.91±2.63 5.75±0.47*B組 100 9.93±2.60 7.36±1.58*t 0.054 9.767 P>0.05 <0.05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因此能夠反映血糖控制水平[3],因此對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監測,具有現實意義。
在隨訪過程中,可通過電話隨訪和家庭訪視等方式開展工作,對患者飲食、運動、服藥等行為進行綜合干預,強化患者遵醫行為。也就是說,充分發揮社區全科護士作用,對老年患者生活方式及用藥行為進行改進,對其疾病控制行為進行相應指導,改善患者預后。
家庭訪視護理能夠凸顯社區護理干預的便利與優勢,通過面對面交流,切實掌握老年患者狀況,予以針對性護理指導和干預[4]。在實際工作中,社區全科護士深入到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中,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對其病情、心理狀況進行適當了解,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家庭訪視計劃,能夠有效幫助患者穩定血糖水平,改善預后。通過家庭隨訪方式開展工作,使患者得到持續照護,制定精細化護理方案,在做好家庭訪視工作的同時,為老年糖尿病人群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實際狀況,做好各項管理。
本社區在開展家庭訪視時,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制定確定家庭訪視方案、明確健康教育內容、強化治療藥物干預、做好生活方面指導等措施,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老年病患心理狀況,適當給予心理疏導,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護理干預。
本文選取接受社區全科護士家庭訪視和接受社區常規護理的兩組患者,通過對比發現:開展家庭訪視的患者,自我管理有明顯改進,且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降低,效果明顯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上述研究結果與文獻[5]報道內容基本一致,充分說明社區家庭訪視護理的優勢。
綜上所述,社區家庭訪視護理效果較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