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華
(博羅縣中醫醫院內科 廣東 惠州 516100)
頭痛作為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主要是指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其主要臨床特點表現為病程長,且極易發作。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加,導致頭痛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既往,臨床常采用止痛藥物對頭痛患者進行診療,例如非甾體抗炎止痛藥、中樞性止痛藥和麻醉性止痛藥等,上述藥物雖能顯著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卻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等藥物不良反應,并且較易產生藥物依賴性[2]。另一方面,受益于我國中醫技術的迅猛發展,中醫療法在臨床診療中應用逐漸廣泛。在中醫角度分析,頭痛屬于“頭風”,“腦風”等范疇,主要是癖血內阻、風邪侵襲引起[3]。于2019年1月—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頭痛患者60例,采用了中醫分經辨證治療頭痛,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60例頭痛患者,嚴格遵循隨機抽樣原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為20~64歲,平均年齡(37.2±3.8)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1.0±0.4)年;觀察組患者年齡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為18~68歲,平均年齡(36.4±4.2)歲,病程0.5~5年、病程(1.1±0.5)年。兩組患者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為頭痛的患者;(2)年齡>18歲的患者,性別不限;(3)無藥物等禁忌癥的患者;(4)愿意參與,簽署有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1)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2)具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3)具有精神障礙以及溝通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國藥準字H19993926;規格5 mg×20粒)以及布洛芬緩釋片(國藥準字H20013193;規格0.3 g×20片/盒)。其中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為2次/d,布洛芬緩釋片為0.3 g,prn,于頭痛時服,每天不超過兩次。
觀察組患者行中醫辨證治療:(1)前額部疼痛屬陽明經,因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治則:養血祛風,清火滌痰,方藥為加味四物湯:當歸10 g、川芎15 g、白芍30 g、生地10 g、蔓荊子15 g、白芷10 g、菊花10 g、黃芩5 g、白芥子15 g、全蝎10 g、甘草5 g,上方加水600 mL煎取200 mL,復煎。每次200 mL,溫服,日兩次;(2)兩側額顳部疼痛屬少陽經,治則:養肝清膽,和解少陽,方藥:小柴胡湯加減,藥用:柴胡10 g、白芍30 g、川芎10 g、黃芩5 g、姜半夏15 g、當歸10 g、白術15 g、茯苓18 g、蜂房10 g、薄荷5 g(后下)、甘草5 g,上方加水600 mL煎取200 mL,復煎。每次200 mL,溫服,日兩次;(3)巔頂部疼痛屬厥陰經,治則:溫中補虛,祛濁化痰,方藥:吳茱萸湯加減,藥用:吳茱萸10 g、黨參15 g、姜半夏10 g、藁本15 g、竹茹10 g、細辛3 g、紅棗15 g、甘草5 g、生姜10 g,上方加水600 mL煎取200 mL,復煎。每次200 mL,溫服,日兩次;(4)后腦部疼痛屬少陰經,腦為髓海,下根于腎。治則:補腎充髓,方藥:大補元煎加減,藥用:黨參15 g、熟地15 g、山茱萸15 g、山藥15 g、當歸10 g、川芎10 g、枸杞15 g、磁石30 g、杜仲10 g、細辛3 g、仙鶴草30 g、甘草5 g,上方加水600 mL煎取200 mL,復煎。每次200 mL,溫服,日兩次;(5)左側頭痛屬肝,治則:養肝清火,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柴胡10 g、赤芍15 g、丹皮15 g、梔子10 g、生地10 g、川芎10 g、當歸15 g、蔓荊子15 g、僵蠶5 g、蜂房5 g、甘草5 g,上方加水600 mL煎取200 mL,復煎。每次200 mL,溫服,日兩次;(6)偏右側頭痛屬脾,治則:健脾化痰,祛風止痛,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藥用:姜半夏15 g、白術15 g、天麻10 g、枳殼10 g、竹茹10 g、陳皮10 g、防風5 g、羌活15 g、僵蠶5 g、川芎10 g、茯苓15 g、甘草5 g上方加水600 mL煎取200 mL,復煎。每次200 mL,溫服,日兩次。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頭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以及頭痛嚴重程度等相關指標的差異,系統評估中醫分經辨證治療頭痛的臨床應用潛力。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患者人數與有效患者人數之和占患者總人數的百分比,其中顯效為頭痛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為頭痛癥狀明顯緩解,無效為頭痛癥狀無明顯改善。頭痛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輕度為頭疼程度能忍受,不影響工作及生活;中度為頭痛程度尚能忍受,對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重度為頭痛嚴重,對生活、工作影響較大[4]。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高于對照組的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在行對應治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頭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以及頭痛嚴重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體征比較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頭痛的發病率逐年增加。頭痛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患者因其血液粘稠度增加,腦部血流量減少導致腦血管發生痙攣,進而使得患者頭部產生壓迫感,產生頭痛[6]。頭痛是一種發病率高的慢性精神血管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頭部單側或雙側反復搏動性疼痛,患者常伴有煩躁、惡心、抑郁、嘔吐等癥狀。頭痛發作期間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該類患者較普通人群更容易伴發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等。其發病機制目前尚無統一定論,目前被學者認可的理論有:血管源學說、神經源學說、生化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等。既往,臨床常采用西醫治療頭痛,隨著臨床實踐的積累,發現西醫治療具有治標不治本的特點,且長期服用西藥治療會產生較大的藥物不良反應。因此,筆者基于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使用中醫辨證治療頭痛,并對其臨床應用潛力進行系統評估。
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行對應治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頭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以及頭痛嚴重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中醫分經辨證治療頭痛的臨床療效顯著,能顯著降低患者頭痛發作次數以及頭痛持續時間,改善患者的頭痛嚴重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由此可見,中醫辨證療法因其具有抓住主證頭痛,審度病因,辨證施治等優勢,可通過調節機體系統氣血,陰陽平衡,標本兼治,有效的改善循環,增加腦血流量,調節神經,緩解患者頭痛癥狀,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5]。
最后,本次不足之處在于,鑒于樣本數量的限制,故本研究結果的嚴謹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后續建議納入更多的對象,以期為本次結果的系統論證奠定更為堅實的數據基礎。此外,后續建議納入多普勒超聲等檢測指標,以期更為全面地驗證中醫辯證療法的臨床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