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李 響,郝燕梅
(北京市石景山區中醫醫院皮膚科 北京 100043)
痤瘡是一種皮膚科臨床常見的毛囊皮脂腺部位慢性炎癥疾病,該疾病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胸背部和顏面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出現丘疹如刺的癥狀,且胸背部和顏面部可見米粒大小或針尖狀的丘疹,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囊腫、結節、膿包、擠出粉渣樣物和黑頭等皮膚損害表現,隨著患者癥狀的發展其還會出現瘢痕或是色素沉著等問題,因而會對患者的容貌造成嚴重的影響。以往的西醫學對于該疾病治療以抑制痤瘡丙酸桿菌、抗皮脂分泌藥和抗雄性激素藥等為主,但患者治療后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而中醫學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則表現出了較高的應用價值[1]。本文以我院門診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80例尋常性痤瘡患者為觀察對象,對針灸辨證取穴結合局部圍刺治療尋常性痤瘡的效果進行了分析。
選取我院門診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80例尋常性痤瘡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齡18~42歲,平均(31.2±10.2)歲,病程5個月~18年,平均(8.3±7.3)年。16例肺經風熱型,40例胃腸濕熱型,24例痰濕瘀滯型。結合治療方案差異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18~40歲,平均(30.3±10.1)歲,病程5個月~17年,平均(8.0±7.1)年,8例肺經風熱型,20例胃腸濕熱型,12例痰濕瘀滯型,實驗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19~42歲,平均(32.1±10.2)歲,病程7個月~18年,平均(8.8±7.0)年,8例肺經風熱型,20例胃腸濕熱型,12例痰濕瘀滯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行針灸辨證取穴方案治療,選擇下關、頰車、大椎、太陽、合谷、四白等穴位,對于痰濕淤滯等癥狀的患者,配合陰陵泉、足三里及豐隆等穴位;對于濕熱蘊結胃腸的患者,配合內庭、脾俞、胃俞等穴位;對于丘疹較多的患者,配合尺澤、曲池、魚際等穴位。患者針灸治療前對進針部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本研究所用針灸為0.30 mm×40 mm的無菌針。通過斜刺方法針刺脾俞穴和胃俞等穴位,其余穴位實施快速直刺方式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連續治療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實驗組患者行針灸辨證取穴結合局部圍刺方案治療,其中針灸辨證取穴方法同對照組,同時,對痤瘡部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實施局部針刺治療,本研究所用面針規格為0.16 mm×7 mm,對于皮損部位皮膚實施排針圍刺治療,結合痤瘡病灶的面積確定治療范圍,將病灶部位完全包圍,取中心部位進針,留針30 min左右,1次/d,連續治療10次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療效評定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規定,痊愈為治療后皮膚表面無色素沉著,未見新發皮疹,且皮損現象完全消失,顯效為治療后未見新發皮疹,現有皮損消失超過70%,有效為治療后未見新發皮疹,現有皮損消失超過30%,無效為治療后出現新發皮疹,且現有皮損未見改善。(2)不良反應。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脫屑、灼熱、干燥、瘙癢、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皮損評分。從皮疹數量和皮疹類型兩個角度出發,對患者皮損程度進行評分分析,患者評分越高,則其皮損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皮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皮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皮損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皮損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0 8.02±1.03 1.42±0.33對照組 40 8.11±1.12 2.85±0.45 t 0.374 16.207 P>0.05 <0.05
尋常性痤瘡是一種皮膚科較為常見的毛囊和皮脂腺部位慢性炎癥性疾病,患者發病后面部皮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進而出現自卑感和皮膚不適感等,因而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導致其正常生活受到不良影響。青春期是人體尋常性痤瘡發生率較高的時段,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一階段人體皮脂腺發育速度較快,因而容易產生大量雄激素,使得皮脂腺逐漸增大,皮脂經毛囊口排出至皮膚表面,最終產生痤瘡癥狀[3-4]。中醫理論對于尋常性痤瘡的誘發原因和影響因素等也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結果證實,該疾病發生原因在于濕熱蘊結、過食肥甘厚膩等,且該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脾胃損傷情況[5-6]。同時,尋常性痤瘡的發生還會受到血熱、外邪、濕聚等因素影響,并與臟腑功能失調等存在一定關聯,主要影響位置為人體的皮膚表面,所以,中醫學理論提出,針對于尋常性痤瘡的治療需要首先關注疾病的誘發原因,結合痤瘡的不同辨證分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7-8]。本文針對尋常性痤瘡患者實施了針灸辨證取穴配合局部圍刺治療,根據患者不同的辨證分型對腧穴進行適當調整,起到鞏固疾病治療效果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恢復速度。同時,這一治療方案也能夠起到化痰祛濕和健脾胃的作用,其中,局部圍刺治療也能夠鞏固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治療效果,患者按照該方案治療后,其面部痤瘡色素沉淀情況也會逐步改善,使其顏色逐漸改善和變淡,整體臨床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本次結果證實,實驗組患者按照針灸辯證取穴配合局部圍刺方案治療后,患者的整體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則低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的皮損評分結果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針灸辨證取穴結合局部圍刺的治療方案效果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尋常性痤瘡患者行針灸辨證取穴結合局部圍刺方案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