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萬小玉(通訊作者)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脊柱骨折誘發因素多與暴力、車禍有關,骨折部位常見胸腰段,而老年人與青壯年為主要發病人群。由于骨折部位、輕重不同,從而導致患者臨床癥狀也存在一定差異性,但多以疼痛、活動受限以及畸形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運動障礙以及感知異常等,盡早對疾病進行診斷,并實施有效治療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機體不適,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臨床中,針對脊柱骨折多選擇手術方案,隨著醫療技術的持續性進步,微創手術治療在臨床有著較高的應用率,其中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效果確切,既可保障臨床治療效果,還利于患者機體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治療時間。有相關研究者也認為: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對脊柱骨折患者機體所產生的創傷小,術后疼痛程度輕,利于患者機體康復[1]。因此,本文就針對脊柱骨折患者實施不同方案治療,觀察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優勢性。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脊柱骨折患者112例,通過患者到院就診的前后順序,將其分為常規組和測試組,每組56例。常規組男:女=30:26,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1.52±1.98)歲;骨折原因:車禍傷20例,墜落傷15例,摔傷11例,重物砸傷10例;測試組男:女=31:25,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1.62±2.05)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骨折原因:車禍傷19例,墜落傷15例,摔傷11例,重物砸傷11例。納入標準:(1)通過核磁共振、CT等檢查確診為急診骨折;(2)自愿參與,符合醫學倫理;(3)符合手術指征;(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器官器質性病變;(2)中途退出者或更換治療方案者;(3)并發其他惡性腫瘤疾病;(4)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礙者;(5)傳染性疾病者;(6)精神障礙者;(7)骨質疏松嚴重者;(8)聽力障礙、溝通障礙者[2]。
常規組:實施內固定治療;實施全身麻醉成功后,在髖部、胸部放置軟墊,對受傷部位應用X線確認,常規消毒,在脊柱后正中位置做切口,受損脊柱部位作為中心點,逐層切開,分離皮下組織,將脊柱骨折部位完全暴露出來,將椎弓根釘放置在脊柱損傷兩側,通過連接棒將連接桿實施安裝并固定,對傷口反復沖洗,放置引流管,切口縫合。術后,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療。
測試組:實施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對骨折部位明確后,做好標記,用經皮椎弓根釘進行釘點,根據釘點做1.5 cm切口,定位導診置入,經導針依次置入擴張管,并對通道管實施固定。以上操作結束后,通過透視對位置進行明確,再將椎弓根釘擰入其中,恢復骨折脊骨,讓其歸回原位,通過固定棒進行固定,最后對傷口進行沖洗,縫合傷口。術后,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療。
對治療后患者疾病好轉狀況進行綜合性觀察,并進行合理評估,有效:神經功能正常,機體無明顯疼痛,日常活動無障礙,生活可完全自理;改善:神經功能明顯好轉,機體輕度疼痛,日常活動無障礙,生活可自理;無變化:神經功能無明顯好轉,機體疼痛強烈,日常活動存在障礙,生活無法自理;治療總有效率=(有效例數+改善例數)/總例數×100%。同時,觀察不同方案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患者住院治療時間。根據日常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對治療后患者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以及社會功能方面開展評價,每一項均為100分,所得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越高。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測試組治療有效率98.21%,高于常規組的8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測試組手術操作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基本手術信息比較(±s)

表2 兩組基本手術信息比較(±s)
患者住院治療時間/d測試組 56 60.75±3.41 80.51±6.90 8.27±1.08常規組 56 80.05±5.67 150.67±10.52 13.35±2.10 t小組 例數 手術操作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21.829 41.732 16.098 P<0.001 <0.001 <0.001
測試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小組 例數 精神健康 情感職能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測試組 56 91.65±4.1591.77 ±4.2691.80 ±4.3091.99 ±4.41常規組 56 80.54±3.6080.98 ±3.6781.05 ±3.7181.55 ±3.79 t 15.133 14.360 14.165 13.436 P<0.001 <0.001 <0.001 <0.001
根據脊柱骨折部位具體可分為頸椎骨折、胸椎骨折以及腰椎骨折,誘發因素多與外傷史、骨質疏松、腫瘤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等方面有所關聯。脊柱骨折可導致患者機體出現不同程度感覺障礙、運動障礙以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等,而且骨折導致機體疼痛強烈,盡早對疾病開展治療非常重要。相關文獻指出: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可降低脊柱骨折患者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更對患者的影像學指標有一定調節作用。
臨床中,針對脊柱骨折疾病多選擇手術方案,但通過臨床相關數據可發現:實施不同的手術方案所達到預后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性[3]。內固定治療可確保脊柱穩定性,有一定治療價值,但此方法對機體產生的創傷性較大,術后恢復慢,而且手術操作時間長,組織長時間受到牽拉、擠壓從而導致肌肉功能受損,術后出現肌纖維水腫、神經根損傷等,部分患者術后還易出現腰背部僵硬無力、疼痛等。所以,逐步豐富治療方案,優化手術流程非常重要。程慎杰等[4]在文中表明: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利于脊柱骨折患者機體早日康復,還可對其神經功能達到一定保護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強以及操作簡單等優勢,針對脊柱骨折患者應用可對脊椎進行系統固定,通過微創方式置入固定裝置,從而對脊柱骨折中的短節段三維固定[5]。手術操作中,將椎弓根螺置入肌肉深層,在脊柱完全復位后,用固定棒進行固定,通過透視技術觀察受損部位,再將椎弓根置入,進而減低對機體所產生的損傷,而且手術切口小,這對患者機體恢復有著積極影響。此外,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操作對脊柱神經不易產生損傷,還可避免術后感染等癥狀出現。但,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對操作醫師要求較高,其需對脊柱解剖結構完全掌握,還需對患者機體狀況實施全方面分析與評估,從而規避手術風險,進一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本次所得結果為:實施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有效性98.21%高于實施內固定治療有效性82.14%;實施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操作時間以及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實施內固定治療,實施經皮椎弓根釘微創術中出血量低于實施內固定治療;實施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以及社會功能評價均高于實施內固定治療;這充分證明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價值符合臨床需求。為進一步保證手術操作順利與有效性,建議術前予以患者心理疏導,告知其手術流程與所需注意事宜,術后加強巡視,對切口進行觀察,輔助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進而提高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脊柱骨折不僅導致患者機體疼痛強烈,還影響其運動與感知能力,選擇經皮椎弓根釘微創手術治療效果確切,可縮短住院治療時間,減低術中出血量,對患者機體好轉有著積極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