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華,唐協林,黎乾科,劉怡東,趙 超,肖 奎
(川北醫學院附屬三臺醫院神經外科 四川 綿陽 621100)
高血壓性腦出血(HICH)是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下使腦動脈發生剝離樣變性,導致血管內膜下基質腫脹和脂質沉積,使血管壁彈力降低和脆性增加,當過度腦力與體力活動或者情緒激動時導致已經病變的血管破裂出血[1]。HICH發病時可形成大量血腫,導致顱內壓劇烈升高形成腦疝,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開顱血腫清除術是目前治療HICH合并腦疝患者的常用手術方法,但是開顱血腫清除術屬于大型入侵性手術,術后并發癥發病率高等,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以及預后[2]。近幾年,微創穿刺血腫引流術(MIPHD)在臨床被廣泛應用于HICH合并腦疝的治療。為了進一步探討MIPHD在HICH合并腦疝患者治療中的具體作用,本研究采用MIPHD聯合開顱血腫清除術對HICH合并腦疝患者的近期療效及遠期預后相關性做出研究與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HICH合并腦疝患者62例。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齡(52.36±7.12)歲,出血量平均(78.43±5.62)mL;觀察組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齡(53.78±8.14)歲,出血量平均(79.87±6.14)mL。經檢驗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CT檢驗確診為HICH合并腦疝;(2)意識神志清醒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3)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1)顱內動脈瘤患者;(2)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內分泌及腦血管疾病。
1.2.1開顱血腫清除術 根據CT結果確認手術位置,在血腫側行額、顳、頂大骨瓣開顱,然后切開硬腦膜,將血腫清除,使用強力脫水劑對顱內壓進行降低,對腦干組織進行保護,將小腦幕切跡的葉溝復位,最后止血,關閉顱腔。
1.2.2 MIPHD聯合開顱血腫消除術 根據CT結果確認出血位置,快速靜滴20 mg呋塞米和125 mL 20%甘露醇,常規消毒后進行局部麻醉,然后應用微創穿刺技術將顱內血腫穿刺針穿入血腫部位并將未凝固的血液及腦脊液吸出,經CT復查后于手術室進行開顱血腫消除術,操作方法與對照組相同。
1.3.1治療療效 治療療效根據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日常活動評分判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日常活動評分根據Barthel指數評定表(MBI)進行評定,分值越高表明活動恢復越好[4]。
1.3.2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評估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BREF)評分系統,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5]。
1.3.3預后情況 預后情況采用格拉斯哥結局(GOS)量表進行評估,植物狀態=Ⅰ;重度殘疾=Ⅱ;輕度殘疾=Ⅲ;可正常生活=Ⅳ[6]。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神經功能受損NIHSS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MBI評分觀察組的改善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83.87%,對照組70.97%,組間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MBI治療療效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MBI治療療效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 MBI評分觀察組 31 4.38±0.92 72.57±9.16對照組 31 7.46±1.23 56.83±8.37 t 7.863 6.579 P 0.026 0.031
對患者術后1年進行隨訪,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年生活質量對比情況( ± 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年生活質量對比情況( ± s,分)
組別 例數 心理 生理 社會觀察組 31 93.62±7.13 97.05±9.68 82.58±6.73對照組 31 78.69±6.93 84.64±9.47 43.89±3.06 t 5.374 4.945 3.724 P 0.001 0.005 0.011組別 例數 環境 健康狀態 生存質量觀察組 31 93.99±5.24 8.83±1.02 5.15±0.82對照組 31 85.92±6.15 3.72±0.84 2.89±0.89 t 4.782 8.672 7.964 P 0.006 0.001 0.002
兩組患者術后1年預后情況組間比較,患者GOS評分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1年預后GOS評分比較[n(%)]
HICH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在顱腔內形成大量血腫,而且發病急驟,往往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即發展至高峰,多為短暫性出血,大多在6~8 h內就出現血腫擴大,嚴重者導致顱內壓劇烈升高便可形成腦疝,結局往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以及對其身體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7]。目前臨床中對于HICH合并腦疝患者的治療多為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可使顱內腔容積得到擴張,達到顱內壓降低和建立側支循環的目的。但開顱血腫清除術屬于大型入侵性手術,是HICH合并腦疝患者臨床致殘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8-9]。近幾年MIPHD被臨床廣泛用于HICH合并腦疝患者治療,MIPHD通過彌補傳統開顱血腫消除術的時間缺陷,緩解腦出血之后的其他繼發性損傷,為患者的預后提供良好的基礎。
本研究中采用不同治療方法并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做出比較,兩組患者術后NIHSS評分、MBI評分和生活質量方面比較,觀察組的改善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83.87%,對照組70.97%,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1年預后GOS評分(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以及陳養川等人[10]在MIPHD聯合開顱血腫消除術對HICH合并腦疝患者治療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MIPHD聯合開顱血腫消除術在HICH合并腦疝患者的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整體預后情況,在療效確切的同時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