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靚蓋冬君董君唐菁
(1、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青島266000 2、青島大學實驗中學,山東 青島266000)
青島市在“六五”期間開展降水監測。早期青島市酸雨污染嚴重,屬中酸雨區,隨著青島市政府采取的控煤、淘汰鍋爐等一系列措施的出臺,空氣環境質量逐步得到改善。自1999年起,酸雨污染減輕,“十五”末,青島市降水pH年均值已高于酸雨限值。“十二五”末,青島市所有監測點位均未出現酸雨樣品。
大氣降水化學組分能夠反映大氣污染特征和大氣污染物來源,進而評估生態環境質量[1]。本文通過對青島市“十三五”期間降水監測結果進行分析,揭示了降水化學組成變化特征,以期為環境管理和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參考。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自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城陽區監測站“十三五”監測數據,其中近海點位位于市內,周邊為學校、居民區和道路,距離海邊2公里左右,污染源多受人為影響;郊區點位位于水庫周邊,污染主要來源于天然影響及遠距離傳輸。點位監測項目為pH、降雨量、電導率、SO42-、NO3-、Cl-、F-、NH4+、Ca2+、Mg2+、Na+、K+,同時開展風向、風速、濕度、氣溫、氣壓等氣象參數監測。年均降水pH和離子濃度計算均采用雨量加權平均法,趨勢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
“十三五”期間市區近海點位年均降水pH在6.29 ~6.66 之間,郊區點位年均降水pH在6.29 ~7.15 之間,酸雨頻率為0。按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評價,2個點位年均降水pH秩相關系數分別為0.9 和-0.3 ,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各點位降水酸度保持穩定。
“十三五”期間各點位降水pH季節變化規律不完全一致,近海點位在2019年春季、2020年夏秋季pH較高,2020年冬季pH較低,其它時段pH基本無變化;郊區點位季節變化較大,多數年度冬季pH較高,夏秋季pH較低,近海點位變化幅度小于郊區點位。
市區近海點位電導率較低,年均值在1.96 ~2.897 ms?m-1之間,略高于我國降水背景點瓦里關山的平均電導率1.48 ms?m-1[2],五年來僅2次電導率監測值高于10ms?m-1;郊區點位電導率相對較高,年均值在7.361 ~10.648 ms?m-1之間,五年來共44次電導率監測值高于10ms?m-1,春夏季電導率出現高值頻率較高,分別占38.6 %和29.5 %,秋季占比最低,僅為11.4 %。大氣降水的電導率高低可以說明大氣降水的污染程度[3],近海點位降水相對較清潔。
“十三五”期間近海點位Σ陰/Σ總在33.8 %~41.9 %之間,說明分析結果中有少量陰離子缺失,可能是缺少HCO3-、甲酸、乙酸等。郊區點位Σ陰/Σ總在51.7 %~56.9 %之間,略高于陽離子,陰陽離子基本平衡。
近海點位降水中SO42-和F-離子年均當量濃度逐年降低,2020年SO42-和F-當量濃度分別為35.8 μeq/L和1.53 μeq/L,比2016年降低29.2 μeq/L、5.05 μeq/L,其它離子當量濃度較2016年也均降低。2016年近海點位降水中離子當量濃度由高到低依次為NH4+>Cl->SO42->Ca2+>Na+>NO3->K+>Mg2+>F-,2020年為NH4+>Cl->Ca2+>Na+>SO42->NO3->K+>Mg2+>F-,除了SO42-離子濃度降低導致排序變化外,其它離子排列順序均未發生變化,降水中的主要陰離子為Cl-和SO42-,主要陽離子為NH4+和Ca2+。主要陰陽離子占總離子比例在58.2 %~64.4 %之間,Na+和NO3-占比在20.3 %~26.7 %之間,F-占比最低,接近1.0 %。
郊區點位降水各離子年均當量濃度無明顯變化趨勢,與2016年相比,2020年Ca2+和K+當量濃度升高,其它離子當量濃度降低,其中NH4+當量濃度降幅較大,為54.4 %。2016年郊區點位降水中離子當量濃度由高到低依次為SO42->Ca2+>NH4+>Cl->NO3->Na+>Mg2+>F->K+,2020年為Ca2+>SO42->Cl->NO3->NH4+>Mg2+>F->Na+>K+,降水中的主要陰離子為SO42-和Cl-,主要陽離子為Ca2+和NH4+,主要陰陽離子占總離子比例在68.1 %~75.6 %之間,高于近海點位。
整體看來,近海點位離子濃度排序基本保持穩定,郊區點位則變化幅度較大。2個點位降水中主要陰陽離子保持一致,為SO42-、Cl-、NH4+、Ca2+,其中郊區點位SO42-、Ca2+、NO3-、和F-占比高于近海點位,NH4+、Na+、Mg2+、K+占比低于近海點位。2018年全國降水中主要陽離子為Ca2+和NH4+,主要陰離子為SO42-,NO3-占比略高于Cl-[4],青島市降水中主要離子與全國降水狀況基本一致,但受海洋環境影響,Cl-占比高于NO3-。
降水中Cl-和Na+主要來源于海鹽[3];SO42-和NO3-一般由空氣中酸性物質前體物(如SO2和NOx)通過物理化學作用轉化而來;NH4+主要與農用肥料的施用、生物質的燃燒及自然環境等來源密切相關[4];Ca2+和Mg2+主要來自土壤揚塵[5]。國內外研究表明,NH4+和Ca2+在大氣環境中以懸浮顆粒形式存在,對降水的酸度有緩沖和中和作用[5],青島市Ca2+和NH4+是降水中主要的酸度中和離子。青島市屬沿海城市,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大量海洋氣溶膠在風力作用下由海洋輸入市區,降水中Cl-濃度較高。同時,隨著大氣治理工作的推進,全市環境空氣中SO2濃度呈下降趨勢,這也和降水中SO42-濃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近年來青島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長迅速,NO3-/Σ總在9.5 %~16.9 %之間,NO3-/SO42-值在0.5 ~1.0 之間,因2個點位不屬于交通干線,周邊車流量情況基本無變化,雖NO3-/SO42-整體呈升高趨勢,但升高幅度較小,NO3-占比仍小于Cl-和SO42-。

表1 “十三五”期間市區近海點位降水平均風速統計
“十三五”期間近海點位共134次降水進行離子監測,有77次降水中Cl-/Σ陰大于20.0 %。夏秋季Cl-/Σ陰易出現高值,Cl-/Σ陰>50.0 %的降水基本發生在7、8月份,其中2020年7月22日的降水量最大,為174.7 mm,Cl-/Σ陰也最高,達到88.0 %。
按雨量統計,降水以中雨和小雨為主,5~8月間出現8次暴雨和大暴雨,8月暴雨最多。在小雨和中雨時,多數時間風速較小,風力在二級及以下,海鹽源對降水的影響較低。在主導風向為南風或東南風,且風力達到三級以上時,隨著大量海洋氣溶膠的輸入,海鹽源影響增加,Cl-占比逐漸增大。研究發現,在雨量和風速正相關時Cl-/Σ陰極易出現高值。
4.1 “十三五”期間青島市未出現酸雨,降水酸度保持穩定。市區近海點位pH季節變化不明顯,郊區點位pH季節變化較大,冬季pH較高,夏秋季pH較低。近海點位電導率相對較低,降水較清潔。
4.2 青島市降水中主要陰陽離子為SO42-、Cl-、NH4+、Ca2+,Ca2+和NH4+是降水中主要的酸度中和離子。青島市降水中主要離子與全國降水中主要離子基本一致,但受海洋環境影響,Cl-占比高于NO3-。近海點位受海洋影響程度高于郊區點位,主要陰離子以Cl-為首。
4.3 在小雨或中雨,風力在二級及以下時,海鹽源對降水的影響較低。當風力達到三級以上時,隨著大量海洋氣溶膠的輸入,Cl-占比逐漸增大,在雨量和風速正相關時Cl-/Σ陰極易出現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