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闕里文獻考》的編纂特色與史學價值

2021-06-29 12:43:59李博
荊楚理工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李博

摘要:孔繼汾(1725—1786),清代中期曲阜孔氏家族中最著名的經史學家之一。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學與禮學,其著述有16種之多,代表作為《闕里文獻考》《孔氏家儀》等。《闕里文獻考》略仿馬端臨《文獻通考》之體例,分世系、林廟、祀典、世爵職官、禮、樂、戶田、學校等16個門類。《闕里文獻考》系統搜集、整理、考證了清中期以前的孔府文獻,是研究孔子家族史、孔廟祭祀制度、儒家學術史的重要參考。

關鍵詞: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儒家學術史;史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K24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4657(2021)01-0055-09

孔繼汾(1725—1786)(1),清代中期曲阜孔氏家族中著名的經史學家之一,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學與禮學。《闕里文獻考》是孔繼汾耗時十六年完成的史學巨著,該書分為十六類,內容詳贍、體例謹嚴、考辨精審、糾謬補缺。狹義的“闕里”原指孔子居住和教學之所,后來泛指孔子故里或孔子嫡系后裔所居之地,廣義的“闕里”也包括其家族產業與家族文化。《闕里文獻考》對孔繼汾以前的闕里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搜集、整理、考證、辨偽、輯佚等工作,堪稱闕里文獻之大成。《闕里文獻考》不限于孔子世家的家族史或家學史,也是研究孔府機構運作、孔廟祭祀制度、孔府與封建王朝關系、儒家學術史以及孔繼汾史學思想、禮學思想、文獻學思想等的重要著述。通過研究《闕里文獻考》,可以考察儒學制度化的形成、孔氏家族地位的變遷、重大儒家學者的人物傳記、儒學的傳承與變革等。由于孔繼汾作為孔子嫡系后裔的顯赫身份,并且其長期擔任孔府的實際主事人并掌握著孔府的最高權力,因此,孔繼汾的著述的權威性在清代中期應屬最高,他對很多事件的記述與評價堪稱不刊之論。

一、孔繼汾的生平與著述

(一)孔繼汾的生平

孔繼汾,字體儀,號止堂,孔子六十九代孫,山東曲阜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傳鐸第四子,六十九代衍圣公孔繼濩之弟,母為孔傳鐸繼室徐太夫人(2)。生于雍正三年(1725)五月初二,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初六。“十有一歲而孤,太夫人教育之,以余少失怙,煢煢無知識,每遇家庭有大事,若祭祀及賓客,必使隨諸長者,隅立隅坐,俾廣其聞見。”[1]290孔繼汾雖然十一歲喪父,但幼承家學,母親對其要求比較嚴格,并且經常參加家族性的社會活動,因而對孔氏家族的歷史與典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其父孔傳鐸精通禮學,尤好“三禮”,有《三禮合纂》《禮記摛藻》《闕里盛典》等十多種禮學著述。這也為其后編纂《闕里文獻考》《孔氏家儀》等著作提供了基礎。而《闕里文獻考》《孔氏家儀》是孔繼汾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成就。

乾隆三年(1738),年僅十四歲的孔繼汾隨衍圣公孔廣棨入京陪祀辟雍。禮成,召見乾清宮,依恩例準入貢,入國子監肄業。乾隆九年(1744),衍圣公孔昭煥遵照甲子大修孔氏家譜的規定,纂修《孔子世家譜》,年僅二十歲的孔繼汾參與修譜工作。乾隆十二年(1747)秋,中山東鄉試。乾隆十三年(1748),清高宗親至闕里祭祀孔子,由于孔繼汾對闕里禮儀非常熟悉,孔繼汾充當導引官。祭祀畢,于詩禮堂進講《中庸》“凡天下國家有九經”一節,深得清高宗贊賞,暫時擢為內閣中書。清高宗對其寄予厚望,希望其考中進士后再大用。但是此后孔繼汾三次會試均未考中進士,“傅公奏云:惟中書始仍可會試。上然之,故以中書用,至是三黜南宮,終廁員農部,固其中有數,實繼汾不肖,是以不能仰副圣恩意也。”[1]291通過孔繼汾的自述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三次應考進士失利深感遺憾。

孔繼汾的早年仕途較為順利,乾隆十五年(1750)夏,辦理軍機處行走,每巡幸輒扈從。十七年(1752),軍機大臣舉勤職,授戶部額外主事,十八年(1753)夏,補廣西清吏司主事。十九年(1754),清廷籌備對西北準噶爾用兵,刑部尚書劉統勛保舉孔繼汾隨軍擔任文書工作。二十年(1755),清廷出兵西北,俘獲達瓦齊,平定準噶爾。孔繼汾因辦事勤懇,受到乾隆皇帝褒獎。乾隆皇帝以為武功耆定,準備效仿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故事,祭告孔廟,告武功于闕里。孔繼汾得知大典將舉,速返回曲阜,協助衍圣公孔昭煥修葺林廟,籌備迎接圣駕。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后,孔繼汾仕途坎坷,先后三次與有司發生沖突,被乾隆皇帝斥責,最后身系文字獄,被發配至伊犁充軍,在其弟孔繼涑、其子孔廣森多方營救下,雖然獲得赦免,不久即郁郁病終。這固然有其個人原因,但也與當時的時局有很大關系。其母徐太夫人常以“性戇多忤物,居官非所宜”[2]3誡之,仕途不順,灰心疏慚之際,孔繼汾也有順承母志,潛心著述的想法。乾隆時期時局復雜,雖然為康乾盛世之際,但是也是皇權強化、禮儀秩序重建、中央與地方矛盾和官紳矛盾不斷激化的時期。孔繼汾所代表的孔府勢力漸衰,與地方有司以及皇權都有很大沖突[3]。“袒庇戶人案”“《孔氏家儀》案”“違例葬母案”,此三案(3)正是孔府與清朝中央矛盾的表現。此三案都和孔繼汾有直接關系,最終的結果都是以孔繼汾及孔府的失敗被重罰而告終。三案不但對孔繼汾本人造成沉重打擊,對孔府勢力也造成沉重打擊,其特權和獨立性受到嚴重削弱,孔氏家族學術受到削弱而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大學者,直至清朝滅亡,孔府再難恢復往日盛況[4]。茲簡述三案如表1。

(二)孔繼汾的主要學術著述

孔繼汾雖然仕途坎坷、命運凄慘,但是他才華橫溢,著述頗豐,其學術成就較高(4)。主要集中在史學、禮學、譜學、考據學、文學等幾個方面,其中尤以史學、禮學成就最高。“纂輯《闕里文獻考》,記述恩赍,表揚幽潛,足裨家乘。手校經史,刊板為家塾讀本,字畫皆本《說文》,識者珍之。修《家儀》一書,冠婚喪祭,罔不具備,迄今子孫法守之。”[6]262從孔憲彝的評價可以看出,孔繼汾的著述在當時比較流行,價值非常高,在曲阜孔氏家族中權威性較高。而孔繼汾對自己的學術成就比較謙虛,“余素不善書,又不愛作詩,惟性耽著述,每考訂經義輒有所論,他日子孫貢諛意者其在斯乎?然謬悠之論,原未敢屬為文辭,問當世凡所撰次,惟《闕里文獻考》《孔氏家儀》《匡儀糾謬集》為有成書,其他如四書補音、三禮名物、歷代編年、刑考、地志之類,不過閑居無事,翻書之下抄撮備遺忘而已,并淺陋無足存者,故旋作旋削,若遂據以飾語欺后人,尤甚無謂。以戒兒輩,他日毋為我作行述,乞人作志。”[1]292其中尤其以《闕里文獻考》《孔氏家儀》兩書的價值最高,孔繼汾的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學與禮學。茲將孔繼汾主要著述簡述如表2。

二、《闕里文獻考》的成書時間、編纂原因與版本情況

(一)成書時間

《闕里文獻考》一百卷,《續修四庫全書》將其歸入到史部傳記類。孔繼汾編纂《闕里文獻考》始于乾隆十年(1745),完成于乾隆二十六年秋(1761),前后歷時十六年之久。次年,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五月十六日,衍圣公孔昭煥恭承乾隆皇帝御覽。乾隆十年(1745),孔繼汾參與編修《孔子世家譜》成書后,其侄孔廣柞請他續修志書,以光祖德。時年僅二十歲的孔繼汾非常自謙。“甲子春,今宗子大修譜牒,汾與編次之役。故事,修譜畢,即增輯志書,譜成,侄廣柞因以請,汾曰:‘志與史相表里,非下識所可及。若網羅放佚,以備修志者之采擇,則固宿愿也。于是出篋中所藏,始事排纂。”[2]724次年(1746),孔繼汾入京為官,編纂之事暫時中輟。乾隆二十一年(1756),孔繼汾因“袒庇戶人案”落職居家,才一意著述此書。“丙子春,適宗子以公事與有司齟齬,陳奏適當,當事者劾汾實左右之,吏議落職。負罪嬰釁,理無可寬,悔恨彷徨,永甘廢錮,乃蒙天恩湔洗,旋予賜還,感激悚慚,無階答謝,因念變化氣質,惟在讀書,謝客杜門,以贖罪過。偶檢廢簏,見未成舊稿,頗自惜其散漫,乃更翦蕪穢,刊謬誤,益以爾年恭遇盛典,勒為一書,名曰《闕里文獻考》,于辛巳之秋(1761),方克就緒。蓋汾自少時即有志于此,中間再經作輟,閱十有六年,而今始成。于此見汾之蹉跎懶廢為何也!”[2]725由于孔府文獻數量巨大,前期搜集整理文獻以及編寫長編消耗了十一年的時間,孔繼汾寫作《闕里文獻考》的具體時間集中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之間。

(二)編纂原因

1. 收集、整理、保存、流傳闕里文獻的需要

“《闕里文獻考》何為而作也,懼闕里文獻之鮮征而作也。”[2]724闕里(6)即孔子故里,相傳是孔子授徒之所,因城中有兩石闕而得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由于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大量以孔氏家乘為中心的闕里文獻。包括記載闕里山川地理、圣廟圣林、歷代褒獎、祭祀典禮、祭田、書院、戶田、學校、孔氏后裔、從祀賢儒等。由于孔子的崇高地位,闕里文獻不單是孔氏家乘,而是關系到歷朝歷代政治變遷、重大史事,可以與正史、方志等官方記載相互印證。

漢代已有《孔子家語》《孔叢子》《連叢子》等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后裔趣聞軼事的典籍,可以看成闕里文獻的濫觴。雖然不能與儒家正統的十三經的權威性相比,但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后世儒學者的重要文獻。宋代以后,闕里文獻開始大盛。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撰《家譜》,開啟了孔氏修譜的先河。孔子四十七代孫孔傳撰《東家雜記》,分類記載孔子的軼事。金朝,孔子五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元措將二書合而為一,又博考前史舊聞,參考臚列,撰成《孔氏祖庭廣記》。明朝以后,闕里文獻又出現了《孔子實錄》《素王事紀》《世家譜》《孔庭纂要》《圣門志》《孔門僉載》等書,然而這些書“或缺佚不傳,或家有藏本而未經鋟刻,學士大夫罕有見者”[2]724。筆者認為這是士人不夠重視孔氏家學造成的,科舉取士以儒家經典作為考試內容,相形之下,孔氏家學不能達到儒家四書五經的神圣地位。因此才造成闕里文獻流傳不廣,傳閱不便。

2. 陳鎬《闕里志》、孔尚任《闕里新志》紕繆繁漏、雜蕪附會之處較多

明朝弘治以后,最有影響力的闕里文獻考當屬《闕里志》《闕里新志》,然而這兩本書皆有不足。“明弘治間,會稽陳鎬始裒集舊聞,著為《闕里志》一書,綱舉目張,事跡粗備,顧考據失精,去取無當,其后載經增輯,止贅述恩蔭,更雜以簿書之紋章,而于前人紕繆繁漏之失,舉未有所匡正,君子病焉。”[2]724受乾嘉考據學影響,孔繼汾與其子孔廣林、孔廣森皆是考據學的名家里手(4),因此孔繼汾對陳鎬《闕里志》考據失精、成書粗糙是非常不滿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孔尚任又撰《闕里新志》。“康熙丁丑,族祖聘之嘗別纂新志,一變舊志體例,頗有所增益,而雜蕪附會,失更過之,故其書久而不行。”[2]724孔繼汾對其族祖孔尚任的《闕里新志》的缺失與不足也直言不諱,在“有為尊者諱”的時代里,正看出其性格亢直。在《闕里文獻考》卷末,孔繼汾具體詳細地對兩書錯誤之處進行辨訛,這正是其考據學價值的體現。“以上各條,皆事之不容不辨者,故特為論列……字句錯謬,割裂重復之處,不可枚舉,緣無大關系,故置而不辨,恐后人罪我吹毛求疵也。”[2]744可見孔繼汾對二書考據辨訛之深。

3. 其母徐太夫人的勉勵以及對清朝統治者崇儒重道的報效

孔繼汾幼年喪父,其母對其要求嚴格并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繼承家學。他在敘考中說道:“汾年十一而孤,太夫人督之嚴。為童子時,即命隨諸長者后,出見賓客,習禮法。暇更去家門故事及朝廷所以褒崇先圣、澤苗裔于無窮者,一一親教之,且曰:數典而忘其祖,小子之羞也。汾受而識之不敢忘。”其母徐太夫人的教育與激勵對其編纂闕里文獻有很大影響,使他產生了一種保存家族史乘、記述祖宗盛德、傳承家學的文化自覺。

從孔繼汾所處的政治環境來看。清朝經歷了康雍乾三代的經營,統治根基日漸穩固。清帝為了確定政權的合法性,屢次來闕里祭孔[7]。此舉極大籠絡了士大夫群體,消彌滿漢畛域與華夷之辯。同時通過祭孔將“治統”與“道統”集于一身。大力弘揚儒家文化,同時不斷提升孔子、孔府、孔子后裔的地位與待遇。作為孔氏嫡系后人以及孔府主事,自然對清廷的種種優渥給予報效。在《敘考》中,孔繼汾說道“國家崇獎師儒,典例殷盛,凡所以宏教澤而闡道揆者,莫不展義盡誠,度越千古。乃近世以來,鮮有愛素之士集其事而筆之書者。一二宗老,或能言其大概,而齒發頹落,半就遺忘。更數十年后,行益微忽。后有作者,其孰從而求之?”[2]724《闕里文獻考》也記述了其時代尊孔祭孔的盛況,以表彰清廷崇儒重道之至意。“述祖德、用昭示于永永,雖萬死不足塞責。故所遇殘編脫簡金石斷爛之文,莫不掇拾摩娑,手自著錄,復輯之故老遺家,以證辨所聞,而益恢擴其所未見。雜而有所得,紀而藏之。”[2]724可見編纂《闕里文獻考》也有保存信史的目的。

(三)版本情況

《闕里文獻考》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成書,次年便付梓恭呈御覽。因此最早的版本是乾隆二十七年孔氏家刻本。主要版本情況如表3。

三、《闕里文獻考》的編纂特色與史學價值

《闕里文獻考》是《闕里志》《闕里新志》以后的又一大闕里文獻集成。該書盡管是曲阜孔氏家乘文獻,但其意義與價值已超出孔氏一家。該書體例略仿馬端臨《文獻通考》,凡一百卷,卷末一卷,分十六門,對孔氏世系、家族人物、林廟古跡、祀典變遷、禮樂制度、后世賢儒、孔門后裔等都有豐富記述,具有極高的文獻學價值。該書一經問世,即不斷獲得極高的贊譽。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煥在其序中“類別門分,薙繁辨誤,言不越六十萬言,而二千三百余年之事燦然大備。不曰志而曰考,要之,志不外文獻,即馬氏之體裁,不龍門之闕佚,於以成一家言,追蹤二叢,實有賴焉。”[2]孔憲彝也贊其曰“記述恩赍,表揚幽潛,足裨家乘。”[6]263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譽為“繼往開來,功冠千古。”[8]一時學者據為信史,屢加征引,史志、邑乘及各家書目多有著錄,影響極大。當代研究者陳冬冬也認為“該書篇幅巨大,是迄今為止闕里地方文獻最為詳盡的”(4)。時人與后人的評價不乏溢美之詞。《闕里文獻考》在孔氏家族史、儒家學術史、孔府制度史、孔繼汾的經史思想及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具有極高的價值。

(一)編纂特色

1.繼承創新,完善闕里文獻分類體例

孔繼汾學術以考據見長,相較于以往孔氏家乘以及闕里文獻,《闕里文獻考》在體例上進行創新,略仿馬端臨《文獻通考》之體裁,馬端臨《文獻通考》是繼杜佑《通典》、鄭樵《通志》之后的典章制度(政治制度)通史,其史學價值超越了《通典》《通志》,“通”有會通歷代的意思。《闕里文獻考》有搜集會通闕里文獻、考證闕里制度歷史沿革之意,但是書名不以“通”字命名,孔繼汾似有謙虛之意。在篇幅上,《闕里文獻考》僅為《文獻通考》的五分之一,《文獻通考》主要考證封建社會的制度變革,《闕里文獻考》主要考證孔氏家族的制度沿革,二書的中心線索不同。南宋孔傳《東家雜記》將闕里文獻分為十七類,分為:姓譜、先圣誕辰諱日、母顏氏、取亓官氏、追封謚號、歷代崇祀、嗣襲封爵沿改、改衍圣公告、鄉官、先圣廟、杏壇、后殿、唐柏、廟中古碑、廟外古跡、齊國公墓、林中古碑。分類較散、分類標準不明確。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闕里文獻考分為:先圣、崇奉詔文、崇奉雜事、林廟親祀、學廟親祀、祖孫、世系別錄、澤及子孫、姓譜、先圣誕辰諱日、廟外古跡、廟宅、廟中古碑、族孫碑銘等,分類更多更全,但全書僅有五萬多字,部分類別缺略或寥寥數言,體例也不夠完善,《闕里文獻考》的篇幅是《孔氏祖庭廣記》近二十倍。陳鎬《闕里志》的體例分類較簡,且主要集中在典章制度,略于人物傳記。孔尚任《闕里新志》分為二十類,各大類下的小類更多,分類較為雜蕪,有許多重復之處。

《闕里文獻考》參考了之前各家分類,在體例方面大膽創新,分為世系、林廟、祀典、世爵職官、禮、樂、戶田、學校、城邑山川、宗譜、孔氏著述、藝文、圣門弟子、從祀賢儒、子孫著聞者、敘考十六類,大類之下具體分為若干小類,條理清晰、分類全面、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在體例上更加嚴謹,茲舉數例如下:關于孔子年譜,《闕里志》《闕里新志》《世家譜》等都有孔子年譜,但是皆夾雜孔子弟子或同時代魯王事跡及其他人物事跡,雖然較簡。《闕里文獻考》在孔子年譜中,只錄孔子事跡,其他人物事跡皆摒除不錄,筆者認為這樣取舍是合理的。在《孔氏祖庭廣記》《闕里志》等著述中均保留大量圖像,如孔子行教圖、孔子乘輅圖、圣廟圖、孔林圖、闕里山川圖、孔廟祭祀圖等大量圖像,《闕里文獻考》舍棄這些圖像不錄,孔繼汾以文字解釋取而代之,對于這方面記載較為豐富,以文字取代圖像志也是孔繼汾的一大創新,至于這種改變優劣,筆者不敢遽下定論。關于孔子嫡系后代的事跡,之前的家史記載較簡,孔繼汾進行變通,學術成就高者,詳細記述其事跡,事跡成就較少者簡述。從祀賢儒考,為孔繼汾首創,記錄了許多人物傳記。有些人物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儒家,也沒有儒學專著或專論,但由于其政治地位或影響力過大,也被吸收入儒家行列,如諸葛亮、真德秀、魏了翁等人,每個歷史人物都有相應的評價。要而言之,全書分類與內容如表4。

2.引證宏富,考辨精審

對于重大事件與人物,除征引正史資料外,還廣泛引用政書、方志、類書、家乘、實物史料等。孔繼汾大膽立論,敢于發前人所未發、評前人所未評,對于許多通說大膽質疑與訂正,可見孔繼汾考據學功夫之深。茲舉數例如下:《世系考》除考證孔子身世之謎,還以年譜形式記述孔子一生事跡。對于《孔氏祖庭廣記》《拾遺紀》《夢珍集》等關于孔子出生時的怪異之說,則摒棄不錄。“怪異之說,言不雅馴,儒者所弗道……言出神人,則愈出而愈怪,荒誕不經,其為后人附會無疑矣。”[2]2對這種以神跡附會孔子的說法進行批判,具有理性主義精神。對《史記·孔子世家》等史書的記載進行考證,“對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之說提出質疑,并考證此說來源。認為這種說法是由于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距離孔子較遠,而后戰國、秦漢之間,群說并起,司馬遷未能進行精確考證,“遂不免舛錯誣謬之處”,司馬遷以母諱附會《禮記·檀弓》,而《史記索隱》又附會《史記》,最后輾轉流傳,后世才有此說。關于孔子的年齡問題,孔氏家族史乘一直持七十三歲之通說,孔繼汾敢于打破通說,獨持七十四歲之說。“至先圣之生,《公羊傳》為‘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谷梁傳》則云‘冬十月;《史記》又云‘二十二年。竊謂征史不如征傳,而襄公二十一年實無庚子,故斷以谷梁為是,得年七十四歲云。”[2]14孔繼汾認為《谷梁傳》最可信,而《史記》所載不可信。其實關于孔子生年的考證問題,涉及到歷法中夏歷與周歷的換算問題,因此直到現在也是聚訟不已的問題。錢穆在《孔子生年考》[9]中做了統計,持二十一年說者有杜預等十六人,持二十二年說者有賈逵等十一人,錢穆主張放棄這種意義不大的細節問題的爭論。錢穆在其后的《孔子傳》[10]中主張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并以國民政府所規定的陽歷九月二十八日為依據。“孔末亂孔”是孔氏家族史上一樁公案,其真實性一直受到學界的質疑,隨著考古發現與孔仁玉墓志銘的出土,學界逐漸否定“孔末亂孔”。“孔末亂孔”據傳發生在五代時期,而金朝末年元朝初的衍圣公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中并未提及此事。元代以后,“孔末亂孔”幾成通說,因為關涉到孔府的政治地位與形象,孔繼汾顧慮過多不敢輕易否定此說,對此事未能詳考,而是沿襲舊說。《祀典考》詳細記述并考證了歷朝祀孔事跡,不僅參引正史,還征引大量其他史料,如《貞觀政要》《唐會要》《文獻通考》《通典》《五代會要》《冊府元龜》《宋大詔令集》《元典章》《明史稿》《國子監錄》《春明夢余錄》等政書,以及《東家雜記》《孔氏祖庭廣記》《闕里志》《闕里新志》等孔氏家乘文獻。《藝文考》則參引大量曲阜碑刻史料等。而卷末專附一卷考證《闕里志》《闕里新志》訛誤之處,考證出大量正史以及歷代成說的錯謬之處。

3.評騭人物,弘揚儒學

闕里孔氏家族地位顯赫、綿延不衰,歷代恩賞優渥有加,后代顯達之人眾多,在中國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力,被稱為“天下第一家”。《闕里文獻考》史實詳細、史論豐富,史論中具有弘揚儒學、表彰忠義、砥礪士人的目的,這符合儒家倫理的宗旨。孔憲彝曾稱贊“記述恩赍,表揚幽潛,足裨家乘。”[6]263這也是所有闕里文獻的共同特點。就其所載一千多位人物皆為儒學史上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如朱熹、王陽明等人,孔繼汾對清代士人普遍的 “崇朱貶王”的態度提出質疑與批判,對二人的學術成就的評價更理性。“孔末亂孔”事件是儒學史上飽受爭議的事件,《東家雜記》《孔氏祖庭廣記》以及出土的孔仁玉墓志銘等均未提及此事,孔繼汾不可能對此不產生懷疑并加以考證,但此事關系孔府的政治地位與政治影響力,孔繼汾未敢輕易否定。但在《世系考·四十三代》《藝文考·明張敏孔氏報本酬恩紀》對此事沿襲舊說而未進行考證。反映了其孔氏作為儒學代理人“以身作則”的意識,以及對儒學倫理道德的弘揚。在《從祀賢儒考》《子孫著聞考》也分類表彰孝悌之士、死節之士、文學之士、清流之士、避世之士等。不僅記述了這些人物的事跡,還具有勸勉士人恪守儒家倫理道德的良苦用心。孔繼汾作為孔子的嫡系后裔,勉勵士人不只將儒學作為獲取功名利祿的手段,更應該踐行儒家的道德理想。董仲舒是儒學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也是飽受爭議的一位人物,孔繼汾為其單獨列傳,是為數不多的單獨立傳的人物。“仲舒學術醇正,惜其生于絕學之后,終未窺大道之全,或流于災異之術。然以其質美、守之固,使得從游圣人之門,淵源所漸,當無愧于游、夏,諒哉!”[2]433可見孔繼汾并不認同董仲舒學說中的陰陽災異之說,但還是肯定董仲舒的光大儒學之功,董仲舒的地位就像子游與子夏一樣,起到傳播與實踐儒學的作用。韓愈的儒學成就并不太高,孔繼汾也為其單獨列傳。“至唐承魏晉五代之后,經術道息,學者不睹先王之大全,而二氏之教復從而蠱惑其際,天天靡靡,日益衰壞。文公觝排攘斥,力辟異端,使后世猶知尊圣教而談仁義,皆一人之力。前史稱其遠過況、雄,功其孟子,可謂不虛溢美者矣。”[2]455孔繼汾對韓愈評價非常高,認為他可以和孟子媲美,主要是贊揚韓愈崇儒而黜佛道二教的影響。此類人物與事件還有很多,茲不贅述。

(二)史學價值

1.研究孔氏家族史的重要史料

《世系考》十卷,詳細記述了孔子先世、孔子年譜、歷代衍圣公的生平事跡。梳理了宗子世系,辨析史傳,訂正了許多舛謬之處。如孔子后裔的事跡記載較為詳細,為前史與家乘所不能及。如孔伋即子思的事跡,如子思重新解釋富貴的涵義、子思直拒魯穆公之請、子思教育孟子“義利之辨”的事跡等。如《宗子世紀》載“十代忠,為博士、褒成侯,考褒成之封始于十三代霸,前此未有也,今于十代先書此爵,殊屬失考”[2]734。又如“明天啟八年,洙泗書院傾圮殆甚,世尹孔聞簡捐俸修復。考天啟無八年,蓋七年事也”[2]735。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也是研究衍圣公制度的重要參考。《孔氏著述考》參照《隋書·經籍志》的經史子集四部的分類方法,梳理了孔氏家族的著作與學術源流,及其在各個時代的影響。總結出孔氏家族共著有經部四十四部、史部六十一部,子部三十八部,集部八十八部,共計二百三十一部,散佚四十七部,存一百八十四部,共一千七百七十四卷。《子孫著聞者考》共二十七卷,跳出了孔子嫡子孫的窠臼,收錄了二百多位孔氏旁裔后代的事跡,可以補充大量正史記載之缺漏。《戶田考》關于戶田位置、分類、數量、佃戶人口、佃戶田租等記載,也為后世學者所參引,如陶澍《文廟通考序》、王懿榮《重疏前請整理孔子祀田并清查地產疏》對祀田記載多有征引。《戶田考》為研究孔氏家族經濟史、古代土地制度發展的重要史料。《學校考》簡要記述了孔子后裔家學的設立、機構設置、學員歸屬、社會影響。孔氏家學設置于魏文帝黃初二年,其后或存或廢,至明清時期才開始大盛,為孔府提供大量員役,同時每年也為朝廷輸送十五至二十名生員。

2.研究孔廟祭祀制度的重要參考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祭孔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作為一種國家祀典,祭孔象征著“治統”與“道統”的緊密聯系。《闕里文獻考》詳細記述了孔廟祭祀的起源、沿革、儀式、禮樂、孔子及其配祀賢者、封謚、服制變化等。歷代帝王親祭闕里、遣官致祭、詣學盛典、府廟官員設置等眾多內容,堪稱西漢初至清中期的孔廟祭祀史。對孔廟禮樂制度進行了大量考證,《孔氏家儀》等偏重于考證孔氏家禮的研究,而《闕里文獻考》則偏重于對官方禮儀制度的研究。如對“釋奠禮”的考證比較深刻,區別了古禮、唐開元禮、宋開寶禮、明闕里儀注等區別,最后得出唐開元禮最符合古禮原貌的結論。此外,還有大量碑刻、頌贊、祭文、辭賦等文獻,記載可謂巨細靡遺,是研究孔廟祭祀制度的重要參考。《詣學之典》記述了從晉成帝至清高宗共三十多位皇帝親詣太學行釋奠禮的事跡,表明皇帝對儒家教育的重視。《幸魯之典》記述漢高帝至清高宗親詣闕里祭祀孔子的事跡,表達皇帝對崇儒重道的重視。《遣告之典》記載歷代皇帝遣官至闕里祭祀孔子事跡,以及對孔子后裔、孟子后裔、顏子后裔、曾子后裔的優渥政策等。

3.研究儒家學術史、孔繼汾文獻學思想的重要參考

《闕里文獻考》還收入了大量儒家重要人物的傳記,從春秋蘧瑗到清初陸隴其,幾乎涉及到儒學史上所有重要人物,這些人物或為儒家著名學者、或為陪祀孔廟之人、或為政治人物。脈絡清晰、道統昭明,相當于一部儒家學術史。對人物進行分類,對于重要人物如董仲舒、鄭玄、諸葛亮、范寧、王通、韓愈、范仲淹等人單獨列傳。孔繼汾本人及其子孔廣森、孔廣林皆是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之一,《闕里文獻考》中史論眾多,可以從中考察孔繼汾的治史理論與治史宗旨、考據方法、考據理念及學術影響。研究《闕里文獻考》也對當前社會的文廟保護與開發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闕里文獻考》是孔子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國學研究逐漸復興,但社會民眾對孔府、孔廟、孔林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曲阜孔廟堪稱全國孔廟的“祖庭”,因此,研究《闕里文獻考》也對當前的傳統文化傳播與弘揚大有裨益。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人們對孔子的祭祀活動時有舉行,“祀其道非祀其人”,《闕里文獻考》宏觀再現了歷代尊孔崇儒的體制安排,可以為當代的祀孔活動提供豐富的經驗參考,也是民眾學習和了解孔府文化的重要參考。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復興對于中華文化復興是至關重要的。

四、結語

孔繼汾系統搜集、整理、考證了清中期以前的孔府文獻,耗時十六年完成《闕里文獻考》一書,堪稱孔府文獻之大成,它分門別類、內容豐富、條例清晰,可以使人們對孔府文獻產生系統的認識。但也存在一些錯漏之處,這是由孔繼汾作為孔子嫡系后裔的特殊身份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的,許多是很難避免的。如對“孔末亂孔”缺乏深入考證,是“有為尊者諱”的政治環境決定的。對一些孔氏學人的著述只注明卷數及亡佚者,對其遺著未能輯佚。也有一些事件與人物考證錯誤或以訛傳訛,是由于孔繼汾未加深入考證。但這些只是白璧微瑕,對該書的影響很小。該書分為十六類,內容詳贍、體例謹嚴、考辨精審、糾謬補缺,補充了大量正史與方志以外的史料,是研究孔氏家族史、孔廟祭祀制度、儒家學術史以及孔繼汾文獻學思想等的重要著述。通過研究《闕里文獻考》,可以考察儒學在古代社會的流變、政治制度的發展、孔氏家族的變遷、清代學術的發展。《闕里文獻考》雖然學術價值極高,但并不是孔府唯一的家乘文獻,隨著孔府檔案、孔子世家譜等其他珍貴文獻的開放問世,人們對儒學及孔氏家族的認識也會更加豐富清晰。

注釋:

(1) 關于孔繼汾的出生之年,以往研究主要有兩種說法:1725年與1721年。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影印本、光緒十七年(1891)湘陰李氏重刻本、王飛鵬的《清儒孔繼汾與其代表作〈闕里文獻考〉略論》、喬曉軍編著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百度百科孔繼汾詞條等均持1721年之誤說。持此說的原因是弄錯了孔繼汾之父孔傳鐸病逝的時間,他們以為孔傳鐸病逝時間為1732年,查閱孔府檔案96卷可知其病逝時間當為1735年,然后通過十一歲喪父來推斷其出生年月,根據其自撰《孔繼汾自撰墓志銘》可知1725年之說為正確說法。楊朝明《曲阜儒家碑刻文獻輯錄(第1輯)》(齊魯書社2015年)題名為《乾隆三十六年孔繼汾墓志銘》;李恒法、解華英《濟寧歷代墓志銘》(齊魯書社2011年,第290頁);《孔府檔案》第96卷《六十八代衍圣公孔傳鐸病故恤典》,都記載孔傳鐸卒年為雍正十三年(1735)。

(2) 徐太夫人,名昭,浙江德清人,吏部侍郎銜翰林院侍讀徐倬之孫女,工部尚書徐元正第三女。

(3) 關于此三案學界主要有如下研究成果:黃立振《關于〈孔氏家儀〉的禁毀與治罪作者的經過》、管蕾《大題小做:正統觀念下的〈孔氏家儀〉案》、陳冬冬《乾隆年間〈孔氏家儀〉案文字獄》、余梁《孔氏家儀案始末》、孔勇《乾隆朝〈孔氏家儀〉禁毀案新探——基于禮制沖突與官紳矛盾雙重視角的研究》。

(4) 陳冬冬.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學術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該文認為孔繼汾是清代曲阜孔氏家族中學術成就最高的四位學者之一,其他三位為孔繼涵、孔廣林、孔廣森,孔繼涵為其族弟,而孔廣林、孔廣森皆為其子,孔繼汾的學術成就僅次于其子孔廣森。孔祥林,管雷,房偉.孔府文化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3。該文認為孔繼汾后嗣眾多,著述頗多,尤以經術著稱,要而言之,孔繼汾的主要學術成就集中在禮學、史學、譜學、考據學等四個方面。

(5) 姚覲元《清代禁毀書目》(商務印書館1957年出版)收錄了孔繼汾《孔氏家儀》《家儀答問》等著述。

(6) 關于闕里名稱的歷史演變參見黃立振《闕里考略》,刊于《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4-116頁。

參考文獻:

[1]? 孔繼汾.孔繼汾自撰墓志銘[M]//李恒法,解華英.濟寧歷代墓志銘.濟南:齊魯書社,2011.

[2]? 孔繼汾.闕里文獻考[M].周海生,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 孔勇.乾隆朝《孔氏家儀》禁毀案新探——基于禮制沖突與官紳矛盾雙重視角的研究[J].文史,2017(4):253-279.

[4]? 陳冬冬.乾隆年間《孔氏家儀》案文字獄[J].歷史檔案,2015(4):128-131.

[5]? 梁同書. 谷園孔君家傳[M]//頻羅庵集:卷九.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0.

[6]? 孔憲彝.闕里孔氏詩鈔[M]//徐雁平,張劍. 清代家集叢刊:第3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

[7]? 孔勇.論清帝闕里祭孔與清前期統治合法性的確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5):144-156.

[8]? 孔德成.孔子世家譜[M]//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11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109.

[9]? 錢穆.孔子生年考[M]//先秦諸子系年.北京:中華書局,1985:1.

[10]? 錢穆.孔子傳[M].北京:三聯書店,2012:6.

[責任編輯:王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国产黄视频网站|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欧美色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Jizz国产色系免费| 黄色一及毛片|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免费看a级毛片|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狠狠色综合网| swag国产精品|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资源站|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伊人久综合|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色噜噜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先锋资源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综合片|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草性视频|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99精品免费在线|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在线欧美a| 高清视频一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玖玖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日韩av手机在线| 亚洲免费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a级高清毛片|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欧美激情第一区|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