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虎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杭州 31123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在這個新的時代,鄉村振興是這一時期上至中央下至村鎮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黨的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在制度上進行頂層設計,這在我國解決“三農”問題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隨后,中共中央陸續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眾多文件,鄉村振興成為各界研究的焦點。與此同時,于2016年開始風靡全國的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和發展也進入了關鍵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數量到2019年將達到500座,且根據相關部委的規劃,近年內全國的數量達到1 000個左右,這些小鎮的投資金額少則數十億元,多則上百億元,可見體育特色小鎮被各界寄予了厚望。在這些數量眾多的體育特色小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賴于自然資源而建設在廣闊的鄉村。因此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便不可避免地發生耦合。但是,體育特色小鎮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鄉村如何在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熱潮中實現高質量振興,兩者實現共生、共建、共享是學術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而目前關于兩者協同發展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論,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的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發展的機制與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價值。
1.1 鄉村振興“三農”問題是我國歷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它能否解決直接關系到我國小康社會能否全面建成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深入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并將其寫入黨章。在2018年全國兩會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進行了具體的闡述,主要包含了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5個方面。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進一步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進行了更系統的闡述: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1〕。
1.2 體育特色小鎮 目前關于它的稱呼可謂是五花八門,主要有體育小鎮、運動休閑小鎮、體育旅游小鎮、體育特色小鎮等,對于其內涵也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首先,在學界,沈克印教授和張磊編輯對其稱謂和概念的界定目前認可度較高。沈克印教授以“體育特色小鎮”來命名,認為其是以體育產業為定位,融合文化、健康、生態、科技等不同于產業園區和行政劃分的空間區域〔2〕。而張磊編輯則將其稱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對其內涵概括為以運動休閑產業為主導特色產業,以旅游、健康、文化、養老等產業相融合的區域空間、健身平臺及產業為基地,是運動休閑產業+關聯產業+支撐平臺三者不可缺一的綜合體〔3〕。其次,在政界,政府部門在其文件中對其稱呼和內涵的界定,目前以國家體育總局及江蘇省體育局的文件中對其內涵的釋義為代表。國家體育總局明確稱其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并將其內涵定義為具有獨特文化內涵且擁有良好體育產業基礎的,集運動休閑、文化、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基地〔4〕。江蘇省體育局在其文件中明確指出體育健康特色小鎮的內涵,主題特色為體育健康,體育、健康、旅游、休閑、養老、文化、宜居等多種功能疊加,組合成為多元空間和發展平臺〔5〕。本研究綜合國內“政學”兩界對體育特色小鎮內涵的釋義,他們在表述上雖有不同,但大體上核心內容是相近的,可簡括為體育特色產業為引領的集運動、文化、休閑、健康、養老等不同功能為一體的平臺。在稱呼上,由于體育含括了運動休閑、體育旅游等詞匯,是其下限詞匯,而這一類小鎮是以體育為特色,因此本研究從體育的內涵出發,稱其為體育特色小鎮則較為全面,因而本研究采用體育特色小鎮這一稱謂。
1.3 共生理論“共生”這一詞匯最早是由德國生物學家Anton Debarry提出,它原本是生物學界用于研究不同種屬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共同進化、相互制衡的重要理論。社會共生理論認為:宇宙萬物之間均存在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和共生環境4個部分構成,這4個部分是共生主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紐帶〔6〕。體育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因此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共生的關系。
2.1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共生單元所謂共生單元是指共生主體之間進行能量生產和物質交換的條件,這種物質條件為共生主體之間的共生提供了基礎。同時,該理論認為,共生主體之間的共生關系與共生單元數量之間的關系成正相關,即共生關系越緊密,兩者之間的共生單元就越多,它們所傳遞和生成的能量就越大〔7〕。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兩者是天然的共生體,這種共生關系是各種共生單元通過物質的轉換以及信息的傳遞發生作用。如圖1,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之間通過政府、市場、自然、人力、人文、體育設施以及城鎮化建設等共生單元實現共生。政府為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發展發揮了多方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為兩者制定指導性的發展綱領,地方政府為其共生發展制定具體的實施政策,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體育總局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這些政策文件在針對一方發展的同時也對另一方起到促進作用,如鄉村振興的實施,改善了鄉村的環境,完善了鄉村的交通設施等,為建設在鄉村的體育特色小鎮起到積極作用。如位于金華柯城區的靈鷲山國家森林體育特色小鎮聯合位于杭州千島湖的石林小鎮建設了總長100 km的森林營道,這一項目一方面改善了兩鎮之間鄉村的交通環境,也為兩個小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人力資源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體育特色小鎮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由于目前國內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還比較突出,大量人才資源向城市聚集,導致鄉村人才空心化問題嚴重。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促進了鄉村產業日趨繁榮,鄉村經濟發展迅速,就業機會增多,使得原本需要進城務工的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這為體育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共生提供了人力基礎。如河北崇禮冰雪體育小鎮引進了國家隊、省隊退役的滑雪運動員以及體育院校冰雪運動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一方面為冰雪小鎮的發展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撐,同時這些高水平運動員還深入小鎮所在的地方,指導當地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為鄉村的社會治理發揮積極的作用。

圖1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單元示意圖
2.2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單元之間通過信息傳輸、物質交換、能量傳導等介質作用于共生主體〔8〕。如圖2所示,鄉村振興復雜系統和體育特色小鎮復雜系統之間通用引導、調整、激勵等共同作用于鄉村振興界面和體育特色小鎮界面,使兩個界面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鄉村振興界面與體育特色小鎮界面則通過信息傳輸、物質交流、能量傳導等方式在兩個共生主體界面的共生單元之間進行能量交換。首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沒有產業的興旺也就無所謂之鄉村之振興。而體育特色產業鏈是體育特色小鎮得以振興的核心,是產生經濟效益的源泉,因此鄉村的產業能否興旺與體育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鏈之間是天然共生界面。如法國沙木尼小鎮在打造體育特色小鎮之前原本只是阿爾卑斯山腳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正因為獵人杰克·巴爾瑪和醫生米歇爾·帕卡爾兩人于1786年8月登上歐洲海拔高達4 810 m的勃朗峰,阿爾卑斯登山運動極大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此拉開了沙木尼的戶外運動與體育特色小鎮發展序幕,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集高山運動體驗、體育教育培訓、文化藝術娛樂以及體育用品制造等業態為一體的全球知名體育特色小鎮〔9〕。其次,鄉風文明是鄉村得以振興的保障,同時也是鄉村治理是否有效的重要表現。隨著體育特色小鎮在鄉村的建設以及發展,為發揮體育的社會治理功能提供了基礎和保障:一方面,體育特色小鎮大大改善了鄉村的體育設施,這些體育設施為鄉村居民的體育鍛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進而為改善鄉村居民的體質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鄉村治理發揮著體育的力量;另一方面,隨著體育特色小鎮的體育賽事及體育活動的構建和運營,勢必會吸引大量的健身愛好者的到來,這對健康鄉風的營造具有重要作用,使鄉村居住者受到體育賽事文化和游客的影響,健身意識逐漸改善,進而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鄉村閑時聚賭的不良村風。最后,生態宜居是鄉村得以振興的關鍵,而體育特色小鎮的綠色效能顯著,是綠色經濟的新載體,兩者構成了綠色發展的共生界面。如泰順百丈時尚小鎮確立了全鎮是景區、處處是景點的理念,推進外立面改造工程,實施去疤栽花綠化工程、房屋立體花墻和量化工程美麗庭院建設,讓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公園廣場,每個角落都融合小鎮主題特色和文化內涵,這對于改善鄉村環境作用顯著。同時該小鎮依托當地的綠色自然資源,以“競技訓練”和“戶外運動”為雙輪驅動,建成了飛云湖水上運動訓練基地、環湖慢行系統等集競賽、訓練、休閑、觀光等于一體的體育特色小鎮。

圖2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界面示意圖
2.3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共生模式共生理論認為共生模式多樣化,按照組織維度可以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相結合的模式,按照行為維度可分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如表1〔10〕所示。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兩個共生主體的共生模式會隨著時間的不同、共生單元、共生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改變。首先,建設在鄉村或鄉村周邊的體育特色小鎮在初始期,兩者的共生模式為點共生或寄生,即體育特色小鎮在某一時段或某一方面對鄉村振興發生作用,且依存于鄉村振興,存在雙邊單向交流機制且共生關系不穩定,反之亦然。如體育特色小鎮在建設的初期,由于它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諸多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一時期的體育特色小鎮僅在帶動鄉村的就業等方面上助力鄉村振興,而對其他方面則沒有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以及它的運營,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的共生關系勢必會進入另一種發展模式和發展狀態,即間歇共生或者偏利共生,如隨著體育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游玩,導致它對空間、設施等的需求增大,承載力與游客量產生了矛盾,使得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外來游客游玩需求的矛盾、服務人員素質與產業發展的矛盾等問題顯現加劇,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的關系平衡問題打破,這兩種發展模式,存在雙邊單向交流機制,有利于寄生者而不利于寄主進化,共生關系不穩定。可見,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共生發展最理想的模式為連續共生與互惠共生模式,這兩種發展模式存在多邊、多向交流機制,共生關系穩定。體育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對于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發揮著積極作用,使鄉村真正得以振興,而鄉村得以振興,為體育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環境、產業、人力等。如淳安縣石林小鎮近三年多來共吸引2億元社會資本在石林投資興業,新辦了1家水廠,成立了6家運動俱樂部,建成運營了20余個運動項目和30余家酒店、民宿,將原來砍毛竹用的村道經過拓寬和安全防護后變成了汽摩往來的山道,廢棄的養老院變成了精品酒店,廢棄的工廠變成了房車營地……在開發利用中減少破壞,也實現了現有資源的最大化利用。2019年石林鎮人均旅游收入達16 182元,為8個村增加經營性收入80余萬元,成為國內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發展的典范。

表1 共生模式及其特征
2.4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共生環境共生環境是指共生主體實現共生發展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對于共生單元的構建、共生模式的選擇、共生界面的打造以及共生能量的傳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共生環境可分為正向、中性和反作用,它所發揮的作用會隨著時間的遷移及共生環境的變化等因素而改變〔10〕。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要實現共生互惠發展,不可能脫離外界環境而實現。如圖3,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兩者之間共生能量的傳遞與生成主要受社會、政策、人文、自然、區位、經濟等外部環境的影響,這些外部環境會因時、因地的不同而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的共生發展起重要作用,如江浙滬等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其具有強勁的經濟實力,在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能夠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欠發達,財力投入有限,譬如紹興柯橋酷玩小鎮共投入了110余億元,德清莫干山裸心小鎮投入了50多億元,此外,這些地區的政府為了給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營造優美的環境,會對其周邊及附近鄉村的環境進行整改,如柯橋酷玩小鎮所在的柯巖街道投入數十億元用于整治鑒湖及周邊城中村的環境,做強美麗鄉村品牌,這是當地的經濟為鄉村與體育特色小鎮實現共生共享發展發揮了正向的作用〔11〕。然而,外部環境也會對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如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滯后于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以及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等。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在現階段的建設和發展中,部分體育特色小鎮由于發展理念的模糊,導致頂層設計嚴重缺位、產業鏈態單一和支撐體系薄弱,同時體育特色小鎮出現房地產化的傾向、忽視小鎮核心文化的打造以及高級體育專業人才緊缺、政府過度干預等窘境,這都直接影響了體育特色小鎮自身的發展以及鄉村振興5個發展目標的實現,這就需要政府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其政策和角色實行動態調整,從而發揮政府及其所制定的政策之正向效能,為體育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的共生發展營造正向的外部環境。

圖3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環境示意圖
3.1 促進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的能量生成 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是天然的共生體,兩者之間存在諸多能量生成和物質交換的共生單元,這些能量單元為兩者的共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并實現共生的過程中,要使這些共生單元發揮能量,需要提高和優化各個共生單元的關聯度,同時也需拓寬共生單元的數量。(1)政府是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發展得以實現最為關鍵的共生單元。首先,各級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兩者共生發展的價值,在政策的制定上做好頂層設計,并配套相關操作性強的配套措施,如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20年3月26日發布的《關于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為了繁榮農村文化體育事業,完善農村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鼓勵建設國家健身步道,鼓勵開展鄉村運動會等體育賽事服務,建設提升小康體育村1 000個〔12〕。其次,政府還需要為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的共生發展提供充足的物力、人力、財力、土地等資源保障,同時在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中,政府應該大力改善鄉村的交通、體育設施等基礎配套服務,大大加強它們共生發展的關聯度。(2)自然資源是鄉村振興和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最為基礎的單元,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發展體育特色小鎮的過程中,自然環境治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共生發展的成敗,因此要積極踐行“兩山”理論,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實現經濟效益與綠色效益的統一。(3)人文資源是它們共生共享發展具有靈魂作用的單元。首先,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內涵豐富,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的重要陣地,群眾基礎深厚,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中有著獨特的涵義,它能否實現傳承和發揚是鄉村振興成功與否的重要評價指標。其次,體育文化是體育特色小鎮得以獨具一格的重要標志,是體育特色小鎮得以高質量發展的靈魂。因此在推動鄉村振興與建設體育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可將我國不同地域獨特的鄉村文化融入體育特色小鎮中,在鄉村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的同時鑄造體育特色小鎮的靈魂,從而實現共生、共融發展。
3.2 完善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的界面共生界面是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進行能量傳導的介質,也是兩者實現共生共享發展模式的內在動因。上文已述,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兩個共生界面之間通過信息傳輸、物質交流、能量傳導3種傳導方式發生作用。但是,要充分發揮三者的作用,共生理論認為要從決策、組織、運行、監督和評價5個維度建立多元化且暢通高效的共生機制。(1)在決策維度上,我國現已發布的政策中對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實施方案,如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體育在脫貧攻堅中的潛在優勢作用,更好地為基層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服務,成為鄉村增收的新門路,使其成為脫貧攻堅的示范。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政府在財政、法律等“有形手”的作用,并積極發揮市場這一“無形手”的作用。(2)在組織維度上,積極發揮基層民間體育組織的作用,發揮它們在志愿服務、賽事組織上的作用,使其成為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在全民健身活動實踐中的橋梁。(3)在運行維度上,充分利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契機,改變傳統的宣傳手段,采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新的宣傳方式,創新宣傳方式,如國家體育總局和發改委聯合發布的《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指出:加強體育文化宣傳,支持體育專題片、體育電影等體育文藝創作和傳播,鼓勵各級各類媒體開辟專題專欄,普及健身知識,營造良好的體育消費氛圍〔13〕。支持發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手機應用程序(APP)等體育傳媒新業態,促進消費者利用各類社交平臺互動交流,提升消費體驗。(4)建立監督和評價機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運營中,勢必吸引大量產業的聚集以及游客的流入,這對環境承受力以及游客接待有限的鄉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環境監督和評價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實施監督,具體分析和評估其共生單元、環境、模式以及界面。
3.3 構建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的理想模式 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兩者之間存在多種發展模式,而連續共生和互惠共生兩種發展模式具有多邊、多向交流機制,共生關系穩定,因此連續共生模式和互惠共生模式是鄉村振興和體育特色小鎮最佳的發展路徑。前文已述,兩者具有較多的共生單元、豐富的共生界面以及優越的共生環境,但是要使兩者實現連續共生和互惠共生,則需要用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而“五大發展理念”既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法論。(1)“創新”為它們的互惠共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經營模式的創新,如贛州大余丫山體育小鎮健全景區與村集體、合作社、員工、群眾的聯結模式,實現利益捆綁一體化,調動多元創業主體能動性,實行“小鎮+黨組織+基地+旅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14〕。創新體育特色小鎮服務內容,發揮地域人文、自然等資源優勢,實現鄉村現有資源與體育特色小鎮服務內容的深度融合,如大余丫山體育小鎮充分發揮其所在區域的資源優勢,創新服務內容,成為禪宗文化、播音主持、書畫藝術、理學心學、軍事體育的重要基地。另外,可在管理體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培養體制等進行創新。(2)“綠色”發展是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實現互惠共生的基本準則和新的路徑。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體育特色小鎮開發與鄉村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杜絕先發展再治理以及邊發展邊治理的傳統思想,嚴守生態紅線,堅持走綠色的發展模式;其次,廣大鄉村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是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優良場所,因此建設在鄉村的體育特色小鎮應充分發揮鄉村的自然環境資源,將小鎮內的各類服務與生態相結合,將綠色生態轉化成綠色經濟。(3)“協調”和“開放”構建了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互惠共生必需的平臺和空間。體育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子,它們的共生發展必然與脫貧攻堅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中國戰略及體育強國戰略產生新的共鳴,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堅持“協調”和“開放”的理念至關重要〔11〕。(4)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共生發展旨歸“共享”。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他們的共生發展最終要回歸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人民共享兩者共生發展的紅利。
3.4 優化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的環境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發展的環境分為正向性、中性和反作用,所以趨利避害原則是在推動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實現互惠、共生發展過程中首要堅持的,積極營造和優化兩者共生發展的正向環境。(1)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積極引導體育消費。全民健身是黨和國家積極推行的重要戰略,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舉措,它的深度實施對于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完善有著重要作用,為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營造了優良的社會環境。如浙江省政府于2020年4月26日發布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重點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圍繞馬拉松、山地越野、自行車等項目,培育一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和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基地,舉辦全省體育大會等舉措,為浙江省全民健身與促進體育消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15〕。(2)加強體育與旅游知識兼備的人才培養,引導相關人才積極投身于鄉村體育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的互利發展。體育人才緊缺是目前制約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共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科學建立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目前由于種種原因,國內的體育人才出現數量不足與質量不高的現象,因此政府部門可作為協調方,促進高校與地方關于體育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做到需要多少培養多少,需要什么培養什么,避免體育人才數量不足、過盛以及供需不對口的現象。(3)推動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體育特色小鎮與鄉村振興互惠共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部門之間的合作,如項目審批、土地審批、資金籌措等,分別需要發改委、國土、財政等多部門的支持,然而在現實運行過程中,由于這些部門之間存在協作與聯動不足的現象,出現土地審批難、資金不足等困境,因此要推動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優化政策環境。(4)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優化區位環境。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來說,交通不便是制約當地發展的重要因素,沒有便捷的交通,要想引進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產業以及吸引游客前來消費、游玩等都將無從談起。因此,要讓便捷的交通成為鄉村振興與體育特色小鎮共生共享發展的強有力交通保障,以減少區位環境對兩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