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宇 王良梅 張青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江蘇 南京 210000)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是目前治療小腎癌的重要措施,其相比于傳統手術方式具有更大視野[1],且借助機器腕臂使手術操作更為靈活,與術者默契配合,從而準確縫合腎血管等組織,使手術創傷更小,促進患者術后更快恢復[2-3]。患者在腎部分切除術后通常需要保持絕對臥床休息,時間為1~2周,從而避免腎臟繼發性出現。但傳統臥位不僅影響患者術后舒適度,并且會增加體位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對其術后恢復造成阻礙[4]。但目前臨床對于機器人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體位干預相關研究并不多見,為此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后小腎癌患者給予改良體位干預,對比常規體位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后小腎癌患者96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腎腫瘤者。②腫瘤直徑在4cm以下者。③術前各臟器官功能正?;蛱幱诖鷥斊谡?。④術前腎小球濾過率在正常范圍內者。⑤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存在手術或麻醉禁忌癥。③多發、復發性腎腫瘤者;④伴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轉移者。⑤存在上腹部手術史者。⑥存在腎結石、腎盂腎炎等其他腎疾病者。⑦存在語言表述困難、溝通障礙者。⑧1年內有血栓形成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后返回病房后均囑咐臥床3d,干預人員嚴密觀察其生命特征,并給予常規吸氧、引流管及導管護理。術后3d囑咐患者進行自主翻身,術后4d進行下床活動。觀察組患者在術后返回病房后,待麻醉清醒6h且無活動性出血后給予改良體位干預。術后給予舒適臥位,抬高患者床頭至20~30°,給予頸部、足踝部墊軟枕,并協助患者翻身每4h一次,并在其腰部墊軟枕,維持10~20min,囑咐患者取常規屈膝屈髖姿勢,并保持四肢肌肉放松,雙上肢可自主活動,但注意避免大幅移動或腰部扭動情況。對照組在患者回病房后在麻醉清醒后取傳統臥位,每8h進行一次翻身,尾骶部用薄膜貼減壓,不抬高床頭,雙下肢避免屈膝屈髖。
1.3 觀察指標 ①舒適度:采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CQ)評估兩組術后3d體位舒適度情況。該量表共28個條目,分為生理、社會文化、精神及心理維度,采用1~4級評分法,1分為非常不同意,4分為非常同意(反向問題評分相反),得分越高則患者舒適度越高。低度舒適:評分<60分;中度舒適:評分在60~90分之間;高度舒適:評分>90分[5]。②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對患者術后1、3d的腰背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0~10分,0分為無痛,10為劇痛,評分越高則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6]。③并發癥:觀察并統計兩組術后外科干預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兩組患者資料對比 對照組患者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37~80歲,平均(53.69±6.30)歲;腫瘤直徑為2.1~4.2cm,平均直徑為(3.4±0.9)cm;發病部位為左腎者26例,右腎者22例;BMI指數為(24.63±2.36)kg/m2。對照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35~81歲,平均(54.02±6.63)歲;腫瘤直徑為2.2~4.3cm,平均直徑為(3.6±0.8)cm;發病部位為左腎者25例,右腎者23例;BMI指數為(23.98±2.61)kg/m2。兩組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舒適度 觀察組干預后GCQ評分高于對照組,且術后3d舒適情況由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GCQ評分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CQ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疼痛程度 觀察組術后1、3d的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1、3d的NR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RS scores of 1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并發癥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10-2)]Table 3 Comparison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且術后遠期腎功能不全發生率低,因此已成為小腎癌治療的首選措施[7-11]。以往傳統理念中,腎部分切除術后發生外科干預性出血的產生原因與其術后腰部肌張力上升、腰背部活動相關,因此患者在術后需要絕對臥床休息1~2周,但長期臥位會引發患者極度不適感,并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此需給予患者有效體位干預[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GCQ評分高于對照組,且術后3d舒適情況由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1、3d的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改良體位干預可有效提高小腎癌術后患者的舒適度,緩解術后疼痛感。分析原因主要為,舒適度作為現代醫療服務中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隨著患者需求度不斷提升,對術后舒適度的要求也明顯上升[14]。通常人體平臥的耐受極限時間為49~75min,在超出此時間范圍后會難以忍受,且肌肉組織產生的致痛物質會引發累積性損傷,引發頸背部肌肉出現體位性并發癥[15-16],且患者術后傳統臥位會使肺活量下降。所以腎部分切除術后患者通常會出現術后舒適度較差、臥床依從性差等[17-18]。而改良體位干預中,通過抬高患者床頭,并于頸部、足部放置軟枕,定期軸線翻身,并囑咐患者正常屈膝屈髖,以充分放松,從而促使患者各部分肌肉受力均勻,緩解因長期被動體位臥床而產生的酸痛感,使其身心處于完全松弛狀態,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其提升術后舒適度,緩解疼痛程度[19]。此外,通過讓患者術后正常屈膝屈髖,并于翻身后墊上翻身枕,從而幫助患者下肢靜脈回流,緩解臥位時皮膚受壓,以降低下肢深靜脈、壓瘡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20]。本文對于傳統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后體位改變是否存在相同優勢尚未進行研究,今后應擴大樣本量做進一步研究。
改良體位干預應用于小腎癌患者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后,可有效提升患者舒適度,緩解疼痛感,并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