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燕, 唐嘉迎
(重慶市大足區人民醫院, 重慶 大足區 402360)
食管癌(EC)是嚴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居全球常見癌癥第八位,也是癌癥導致死亡的第六大病因,而我國EC高發,發病和死亡人數約占全球的50%,EC早期發病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期[1]。目前,外科手術治療EC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且只有30%~40%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2]。不論EC患者出于何種原因不能采用手術治療,局部放化療無疑為其提供最佳選擇,但研究表明,不同患者對放療和化療敏感性不同,該手段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6%,復發率高,缺乏有效的預后生物標志物是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原因[3]。黏蛋白3(Tim-3)是T細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家族中重要成員,Tim-3不僅介導T細胞相關免疫應答,在多種癌癥組織中均能被檢測到,與腫瘤的免疫逃逸、侵襲轉移有關,已在抗腫瘤領域得到廣泛應用[4]。為探討Tim-3與EC放化療敏感性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檢測并分析Tim-3在EC患者腫瘤組織及外周血Tim-3表達情況,以期找到影響EC放化療敏感性新的標志物。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就診我院的首次確診EC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收集其病理標本及病理資料。入選標準:①按照國際抗癌聯盟的TNM分期標準(第七版)進行EC分期[5],符合Ⅲ、Ⅳ期標準;②EC首診患者,未出現食管穿孔;③對放療和化療均能耐受;④無其他功能器官障礙。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②既往接受過手術、放療或化療者;③并發嚴重代謝類疾病者。④不能按照方案要求配合研究者。共有78例EC患者符合要求,分為TNM Ⅲ期49例和Ⅳ期29例,其中47例為男性患者,其他31例為女性,平均年齡(66.47±16.38)歲。
1.2治療方法:參照《食管癌規范化診療指南(2013年版)》并結合患者情況,對納入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療方法進行治療[6]。化療方案:采用PF方案,按500mg/m2劑量靜滴5-氟尿嘧啶,第1~5天;按40mg/m2靜滴順鉑,第1天。共需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28d。放療方案:采用(3DCRT/IMRT)常規分割方案,每日進行一次,單次劑量為1.8~2.0Gy,一周5次,總劑量為46Gy。放療第1天給予第一周期化療,直至第28天評估患者放療反應后給予第二周期化療。同時放化療結束間隔1個月,復查食管鋇餐造影和胸腹部CT,根據復查結果評價近期療效。根據患者情況,繼續鞏固3~4個周期化療后進行復查和隨訪,評估治療效果。
1.3療效評估及分組[6]:參照實體瘤療效標準評估近期治療效果,評估內容見表1。根據治療有效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放化療敏感組和抗拒組,療效評估為CR和PR患者納入為敏感組,SD和PD患者則納入為抗拒組。

表1 療效評估標準
1.4免疫組化法檢測Tim-3
1.4.1標本檢測[7]:采用免疫組化法分析EC患者的Tim-3在EC組織和癌旁組織表達情況。方法:將癌旁和癌癥組織的蠟塊制成石蠟切片,厚度為4μm,60℃條件下加熱切片后,對石蠟切片進行脫蠟脫苯處理,之后用過氧化氫溶液浸泡15min,以使內源性過氧化物酶失活;用磷酸鹽緩沖液(PBS)沖洗3次,每次3min,但不能直接沖刷組織;之后采用pH6.0的檸檬酸鹽緩沖液浸泡修復抗原;再次重復PBS洗滌步驟,室溫條件下染色處理約2h;用PBS再次洗滌,將通用型二抗滴在切片上,于室溫條件孵育15min左右,用PBS再次洗滌;所有切片在室溫下用DAB顯色液處理約5min,再次用PBS洗滌后,用蘇木精及伊紅進行復染;最后脫水處理,封片,顯微鏡閱片并拍照。
1.4.2結果判定[7]:每張切片以細胞染色強度及染色比例作為評分標準,并由至少2名病理學領域專家進行評分。①染色強度評分標準:無染色為0分,弱染色為1分,中等染色為2分,強染色為3分。②癌細胞染色比例評分標準:染色≤5%為0分,>5%且≤25%為1分,>25%且≤50%為2分,>50%且≤75%為3分,>75%為4分。最后以染色強度評分和比例評分的乘積進行綜合評價,分數介于0~12分,0~3分則判定為低表達,4~12分則為高表達。
1.5外周血Tim-3表達水平測定[8]:清晨空腹采集患者外周血5mL,經稀釋后,采用Ficol-Hypaque密度離心法分離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3000轉/分離心力離心20min后,吸取上清液中白膜層,加入含有PBS的離心管中混勻,再以2000轉/分離心10min,去上清液即得PBMCs。取3MIU PBMCs加入流式CD16、CD56和Tim-3以及單標和同型對照標志物,取4%多聚甲醛溶液500μL固定后上機檢測,所用儀器為FACS Calibur流式細胞儀(美國Becton Dickinson 公司)。
1.6統計分析:使用SPSS25.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方式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組間計數資料應用卡方(χ2)檢驗進行分析。應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Tim-3蛋白表達與EC患者預后的關系;采用COX回歸考察影響EC預后的危險因素;繪制Tim-3對EC預后的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病理資料比較:經同步放化療后,36例EC患者緩解,納入為敏感組,42例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納入為抗拒組。經比較,敏感組的外周血Tim-3水平顯著低于抗拒組(P<0.05),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及TNM分期均不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理資料比較
2.2Tim-3蛋白表達情況:Tim-3蛋白在癌旁組織和EC組織中都有表達,主要表達于細胞膜和細胞質中,著色情況見圖1。但Tim-3在EC組織中高表達為67例(85.90%),而癌旁組織中輕度表達為8例(10.26%),二者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Tim-3蛋白表達情況n(%)

圖1 Tim-3的免疫組化結果(×20),A.癌旁組織;B.EC組織
2.3EC患者Tim-3與病理參數的關系:EC組織中Tim-3的異常表達在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TNM分期具有顯著差異(P<0.05),而Tim-3的表達與性別和年齡無明顯關系,且對腫瘤大小及其分化程度亦無顯著影響(P>0.05),結果見表4。

表4 EC患者Tim-3與病理參數的關系
2.4Tim-3與EC患者預后的關系:Kaplan-Meier生存曲線進一步評估Tim-3蛋白表達與EC患者總生存時間(OS)及無病生存時間(DFS)的關系。結果可知,高表達的Tim-3的患者具有更低的OS及DFS(P<0.05)。結果見圖2。

圖2 Tim-3與EC患者預后的關系
2.5COX回歸分析:以EC患者的放化療敏感性為因變量,自變量包括外周血Tim-3水平(高表達=1,低表達=0)、浸潤深度(高浸潤=0,低浸潤=1)、淋巴結轉移(是=0,否=1)及TNM分期(Ⅲ期=0,Ⅳ期=1),進行COX回歸分析,結果Tim-3高表達(HR=4.253,95%CI 1.464~12.353)是影響EC患者放化療敏感性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見表5。

表5 COX回歸分析
2.6外周血Tim-3水平與EC放化療敏感性的ROC曲線:為進一步確定外周血Tim-3水平與EC患者放化療的敏感性,以放化療敏感賦值為1,放化療抗拒賦值為0,以7.20ng/mL作為預測的臨界值,繪制ROC曲線。結果ROC曲線下面積為0.848,預測的靈敏度為86.2%,特異度為76.3%。詳見圖3。

圖3 外周血Tim-3水平與EC放化療敏感性的ROC曲線
EC早期發現是可以根治的,盡管醫學專家做了很多努力,但限于目前診療技術,仍有90%確診患者為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9]。因此,當前任務是有效提高中晚期EC患者的治療效果。近年來興起的新輔助放化療(NCRT)聯合手術已逐漸成為局部進展期EC的標準治療模式,但不同患者表現出放化療敏感性迥異,EC復發率及預后效果仍有待改善[3]。近年來,隨著蛋白質組學技術快速發展,為EC早期診斷、預后預測提供更多可能,有望從中找到預測EC放化療敏感性的潛在標志物[10]。
Tim-3是一種負調節性免疫蛋白,在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中均有表達,包括T細胞、調節性T細胞(Tregs)、巨噬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和肥大細胞,在食管癌、胃癌、肺癌等腫瘤細胞上也有發現,已廣泛應用于惡性腫瘤治療領域。研究表明[11],Tim-3蛋白主要表達于EC組織,陽性率高達80%以上,而癌旁組織明顯更低,認為Tim-3表達水平可能與EC患者的預后有關,但有關Tim-3與EC相關性的報道較少,其結論有待驗證。而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法測定Tim-3蛋白表達情況,發現Tim-3蛋白在癌旁組織和EC組織中都有表達,主要表達于細胞膜和細胞質中。但Tim-3在EC組織中高表達為85.90%,而癌旁組織中輕度表達為10.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通過對比不同Tim-3表達水平患者的病理參數發現,TNM分期、腫瘤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3個參數表現出明顯差異(P<0.05),且Tim-3蛋白異常高表達患者OS及DFS明顯縮短,提示Tim-3可能通過高表達影響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癌癥進展,導致疾病惡化,這與既往研究[11]結論基本一致,Tim-3可能與微環境中CD8+、PD-1+及T細胞作用促進腫瘤浸潤,其可以在食管癌患者T細胞表面表達,從引起T細胞功能疲乏,發揮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可誘導淋巴結轉移,導致疾病進展惡化,TNM分期升高。
腫瘤細胞依賴腫瘤微環境而生存,在這環境中還存在跟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髓源抑制性細胞(MDSCs)等,對機體發揮著免疫抑制作用,加重腫瘤的浸潤[12]。而楊惠雲等[13]通過檢測腫瘤組織及外周血來源的Tim-3表達水平發現,Tim-3可通過與MDSCs配體結合,增加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喻雪琴等[9]也發現,外周血PBMCs表面Tim-3高表達可能會降低免疫細胞的免疫狀態,誘發免疫耐受,從而使疾病發展走向慢性。本研究發現,放化療抗拒患者的外周血Tim-3水平明顯高于敏感組患者(P<0.05),提示Tim-3可能在EC患者放化療敏感性研究中發揮作用,但相關研究較少,其作用機制可能與MDSCs協同作用介導的免疫逃逸有關。另外,Tim-3還可能通過以下機制介導腫瘤免疫抑制:①與微環境中CD8+、PD-1+及T細胞作用促進腫瘤浸潤,具有顯著的耗竭特征;②在DC細胞上表達,抑制因腫瘤DNA誘導的機體損傷恢復模式的激活;③在腫瘤細胞上表達,可以促進MDSCs分化增值,從而抑制腫瘤免疫。但關于外周血Tim-3表達與EC放化療敏感性研究很少,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其作用機制。
癌癥作用機理復雜,EC的影響因素很多,與地域、年齡、外部環境等有關系。而本文COX回歸分析顯示,外周血Tim-3高表達(HR=4.253,95%CI 1.464-12.353)是影響EC患者放化療敏感性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可能因樣本選取及病例數相對較少的問題,未能發現其他顯著影響EC患者放化療敏感性的因素。為進一步確定外周血Tim-3水平與EC患者放化療的敏感性,通過繪制ROC曲線,結果Tim-3的臨界值為7.20ng/mL,ROC曲線下面積為0.848,預測的靈敏度為超過85%,特異度也超過75%,說明外周血Tim-3與EC放化療敏感性具有較強相關性。
由此可知,放化療抗拒EC患者癌癥組織及外周血Tim-3蛋白高表達,與EC病理參數及預后密切相關,且外周血Tim-3與EC放化療敏感性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提示Tim-3可作為EC預測的敏感標志物。但EC作用機制復雜,尚未明確Tim-3對EC的作用機制,仍有待后續加大樣本量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