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韶瑋, 黎 濤, 夏玉軍
(1.青島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 山東 青島 266017 2.海軍第971醫院心血管胸外科, 山東 青島 266017)
縱膈屬于重要的解剖區域,涉及到心臟、肺部等多種器官,其原發性腫瘤多數為良性病變,多數采用手術切除,但是該種手術時間較長、創面廣、感染幾率大,易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損壞患者膈神經系統,急需一種手術方式加以改良[1]。電視胸腔鏡下縱膈腫瘤切除術是醫療技術快速發展的成果,具有創面小、恢復快、疼痛輕、預后好的特點,進一步提升傳統手術的質量[2]。本文以電視胸腔鏡下縱膈腫瘤切除術中膈神經保護效果及其術中、術后指標的影響作為研究課題,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66例縱膈腫瘤進行前瞻性研究,根據數字隨機方法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3例,兩組患者在類型、性別、年齡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由中華醫學會發布《首部CSCO頭頸部腫瘤診療指南》診斷標準[3];②無藥物過敏、食物過敏情況③年齡大于18歲患者;④有胸悶、氣促、胸痛等癥狀;⑤患者及其家屬簽訂實驗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病患者;②年齡小于18周歲患者;③患有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④合并其他腫瘤患者患者。本次實驗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手術方式:所有患者手術之前進行胸部CT、肺功能檢查等,以便評估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確定是否可以進行手術和通氣。對照組采用標準的開胸手術治療;實驗組操作為:術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健側單肺通氣,依照影像學找到患者腫瘤位置并加以標識,選擇右側經肋間入胸手術入路,患者采用側臥位進行手術,健側抬高并根據手術情況進行調整。手術觀察孔由患者的肋間置入,以便觀察手術部位中的各個神經、血管的關系,明確患者腫瘤病變位置。同時,另外選取2個操作孔,操作手術器械以吸引器、電鉤、超聲刀為主,若是患者手術中出現腫瘤粘連、出血過多,應該擴大操作孔,實施開胸手術。操作中盡量做到無瘤殘留,將患者腫瘤組織及周邊組織一并切除?;颊叩碾跎窠洷Wo措施有:①暴露的膈神經長度不超過5cm;②切除腫瘤刀面朝向腫瘤;③超聲刀持續使用超過20s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和冷卻,電鉤持續使用不超過15s;④術中給予患者神經營養供應;⑤采用無損傷鉗鈍性分離,禁止牽拉患者膈神經;⑥手術創口部位放置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實驗組患者都是由同一組手術團隊完成。
1.3評價方式: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的開胸時間、開胸出血量、關胸時間、總手術時間指標以及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帶管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采用雙側膈神經傳導阻滯檢測方式,在患者胸鎖乳突肌后緣電刺激膈神經,記錄患者膈肌肉復合肌運動振幅。

2.1術中各項指標比較情況:術中,實驗組在開胸時間、開胸出血量、關胸時間都要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差異,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總手術時間上,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中各項指標比較情況
2.2術后各項指標比較情況:術后,兩組患者在帶管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等方面存在差異,實驗組帶管時間低于對照組,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術后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2.3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從相關性的角度來看,術中總手術時間與開胸時間、開胸出血量、關胸時間之間為低度的正相關性,但是開胸時間、開胸出血量、關胸時間之間具有中度及以上的正相關性。術后,帶管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彼此之間具有中度及其以上的正相關性,尤其是帶管時間與引流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17,高度相關,P<0.001。從整體上來看,術后帶管時間與開胸時間(r=0.843,P<0.05)、關胸時間(r=0.907,P<0.05)之間存在高度及以上相關性,而與開胸出血量為中度正相關;術后引流量與開胸時間、關胸時間、開胸出血量之間存在中度及以上的正相關性;出院時間與術中的各項指標為低度、中度正相關。詳情見表4。

表4 術中術后各項指標相關性
2.4膈神經波動和術后并發癥情況:實驗組膈神經波動為(186.25±28.54)υ/V,對照組為(120.22±25.36)υ/V,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t=9.935,P<0.05)。從兩組患者個案的膈神經波動振幅嵌板圖1~-圖3來看,實驗組患者普遍位于171.62刻度值之上,而對照組普遍在該刻度值之下。并發癥中,實驗組患者中未出現膈神經損傷,有2例患者出現肩關節障礙,而對照組患者出現7例膈神經損傷,12例肩關節活動障礙,3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2例患者出現心律不齊,這表明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縱膈是用于描述胸腔中心為疏松結締組織所包圍的構造,區域界限并不固定,其包含心臟、食道、氣管、胸腺、膈神經等,結構復雜,臨床中極易產生源生性腫瘤,損害患者身心健康[4]。臨床中,一般開胸手術就可治療多數縱膈腫瘤,但是風險性較大、創面較廣、出血量較多、術后瘢痕明顯,更是會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效果。對于年長患者,更是難以承受這種手術方式,為此急需一種全新的手術方式改變這種狀態。近些年,臨床應用胸腔鏡技術逐步走向成熟,得到不少臨床專家的認可。部分研究表明,對縱膈腫瘤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造成的手術創面比較小,肌肉損傷較少,神經損傷降低,同時降低了患者開胸、關胸時間,而影響該種手術的重要因素就是術中出血量,尤其是涉及到肋間血管、胸腔粘連部位極易造成大量出血,需要及時轉為開胸手術[5]。兩者之間相互協作,對清除病灶具有積極的作用。比較術中指標來看,實驗組開胸時間、開胸出血量、關胸時間都要小于對照組,這是由于胸腔鏡下患者手術切口較小,可視化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操作,避免超聲刀、電鉤損傷患者膈神經,同時進行生理鹽水沖洗冷卻的隔熱操作,可避免對膈神經灼傷,以便患者膈神經及早恢復。比較術后指標,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帶管時間都要少于對照組,這有助于節省患者住院費用,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引流量也少于對照組,這表明實驗組患者創面不大,內部創傷不多,淤血較少,有利于患者康復。
膈神經作為牽連多個器官、組織的神經結構,由于周邊組織結構復雜,在手術中過程當中極易造成損傷。術中,保護膈神經也成為縱膈腫瘤手術的重要內容。有研究表明,膈神經屬于比較復雜的混合神經,其神經纖維作用于肝臟、心臟、膽囊、胸膜等部位,一旦受損容易造成同側膈肌癱瘓,影響機體各個臟器、組織等的運作,膈神經供血由心包膈動脈提供并與其伴行,分布在機體結構當中,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出血[6,7]。實驗中,實驗組患者的出血量要小于對照組,究其原因而言,應用胸腔鏡開展手術,可以減少患者開胸關胸時間,縮小患者手術創面,一邊手術一邊保護,減少出血量,同時,采用胸腔鏡,副操作孔可不必在腋后線、肩胛線切口,不必分離胸壁組織。從相關來看,術中出血量與開胸、關胸時間為中度正相關,而且實驗組開胸、關胸時間都要短于對照組,這都表明實驗組手術相對更加快捷,換言之,手術切口不會長時間暴露在外,有助于控制患者的出血量切口感染情況。出血量的減少能夠避免淤血造成神經阻滯,對患者的神經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研究指出,膈神經電位波動能夠及時地反映患者的膈神經纖維數量和興奮程度[8,9]。本實驗中,實驗組患者的膈神經波動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在胸腔鏡下手術對患者的周邊組織損傷減少,術中盡量保護患者膈神經,減少對神經及周邊組織的損傷,以便患者的神經功能及早恢復。從并發癥來看,實驗組患者有關膈神經損傷為零,而對照組患者膈神經損傷有7例,占比為21.21%,這表明普通手術下對患者的膈神經損傷較為明顯,防護措施有待提升。膈神經損傷還會帶來呼吸困難,危及患者肺部功能運作,為此注重膈神經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應用電視胸腔鏡進行縱膈腫瘤切除術,手術切口較小,可探查到病灶周邊組織情況,輔助于膈神經保護措施,以便手術操作順利,減少膈神經的損傷。從本實驗來看,刀面朝向、暴露時間、神經營養供給、生理鹽水沖洗等保護措施在對患者的膈神經保護具有積極作用。刀面朝向腫瘤部位,避免其損傷其它組織;暴露時間減少,避免感染;神經營養供給,預防患者神經功能停止,避免因長時間麻醉帶來的神經損傷,有助于患者膈神經功能恢復;生理鹽水沖洗和冷卻,可以緩解組織水腫以便清楚找到患者的病灶,以便更好的進行手術。
綜上所述,電視胸腔鏡下開展縱膈腫瘤切除手術可以減少開胸、關胸時間,減少患者出血量,采用有效措施可保護膈神經,避免膈神經受到損傷,同時也有助于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帶管時間,加快患者膈神經、腫瘤部位的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