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賽蓉
[摘 要] 統編版教材中關注從讀到寫的一體化實踐,需要教師以整體性思維關注教學。作為一個獨特的單元,閱讀策略單元不能僅僅關注其閱讀層面的要素,需要將閱讀和習作進行關聯,借助讀來豐富寫的實踐,支撐習作表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閱讀策略;單元;習作;洞察;梳理;從讀到寫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形成閱讀能力,統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設置了專門的閱讀策略單元。于是,很多教師一下子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閱讀策略這一全新的單元中去。事實上,統編版教材中的單元是從讀到寫的一體化設置,單元習作的設置與目標達成,與整個單元的資源構建成為有機整體。有些教師在高度關注策略單元閱讀要素落實的同時,卻忽視了習作要素的落實,就在無形之中切割了單元之間整體聯系性,導致學生從讀到寫的割裂,甚至直接影響了單元閱讀和習作的分別落實,這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不斷發展。
一、洞察梳理,在審視聯系中整體把握教材
從單元板塊的設置來看,閱讀策略單元與普通類單元基本相同,都是由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與語文園地構成,各個板塊所承載的單元教學也基本相似,精讀課文重在統領單元,凸顯對閱讀策略的示范引領作用,略讀課文側重于學生習得方法之后的實踐運用,而交流平臺主要為學生梳理、回顧和提升閱讀能力搭建平臺,整個單元呈現出鮮明的序列發展性和層次遞進性的特點。細讀統編版教材中四個策略單元,三年級的預測單元,讀寫聯系非常鮮明,其他三個預測單元讀寫表層關聯不大,需要細細研讀,才能發現內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策略單元讀寫之間類型關聯。以四年級上冊中的提問策略為例,編者多次在課文的旁邊中設置了旁批和總評,以示范的方式明確提問的方向和技巧,呈現出多維化的思維提問路徑。這個單元的習作主題“小小‘動物園”的導語中,編者就設置了連續性的“三個問題”為學生的表達助力:1.你覺得哪一種動物與你某一位家人比較像?2.彼此之間在哪些地方比較像?3.如果你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動物園”中,你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精讀課文中,編者借助現成的課文衍生出質疑性問題,習作中借助于問題催生學生習作的形成,編者借助“提問”這一媒介,旨在引領學生實現從讀到寫的實踐過程。
其次,策略單元讀寫之間情感共鳴。如六上中的預測策略是“學會有目的地閱讀”,所編選的精讀課文《竹節人》是借助于對童年的回憶,并通過制作傳統玩具、玩傳統玩具的方式,“讓生活更美好”;《宇宙生命之謎》,重在借助于“科學探究和分析”的方式,使得人類的生活更美好;略讀課文《故宮博物院》則是借助于“外出游覽”,感受生活的美好而設置的習作主題是“(? ?)讓生活更美好”,一個單元走下來,學生對于美好生活已經形成了序列化的感知,這對于學生完成這篇習作時選擇素材、確定主題奠定了情感體驗的基礎。
最后,閱讀策略讀寫之間認知同構。如五上的閱讀策略是“學會快速閱讀”,所設置的習作是“寫出人物的特點”。整個單元,《將相和》中人物形象鮮明,自不必說;《搭石》雖然并沒有對人物進行直接描寫,但其在“放搭石”“過搭石”的論證中,展現了普通百姓美好的品質……這些單元的資源都與文本中的內容相關,構建了從讀到寫的實踐體系。
只有理清了策略單元中閱讀與習作之間的聯系,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的整體架構,從而在整體設計上、架構體系上形成交互融通之勢,實現單元教學利益的最大化。
二、范例引路,在關照遷移中強化言意兼得
策略單元中習作的教學,就需要運用語文觀的理念展開,借助單元資源的整合,聯系教材前后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從以下三個視角來開掘習作與課文之間連接點:其一,從文本內容層面,幫助學生獲取適切的寫作素材;其二,從表達方法的層面,豐富學生的寫作技巧;其三,從情感立意的角度,體驗到寫作快樂與愉悅,讓學生在閱讀中為寫鋪墊,更需要運用寫促進學生的讀,達成策略單元的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共生。
首先,以類比思維,彰顯教材的范例價值,指導學生學會選材。選擇典型素材對于一篇習作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然后在寫作實踐中,不要說選擇典型素材了,很多學生甚至還會因為無米下炊而苦惱不已,因此很多習作出現假話、套話、空話連篇,就在所難免。教師需要緊扣單元中的課文資源,鼓勵學生放眼于生活,激思于課堂,學會選擇適切的素材。
其次,借助文本表達范例,組織學生遷移訓練。習作教學目標的達成不應該局限在習作的專門板塊訓練,而需要將目標拆分為不同的層級,并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結合,探尋從讀到寫的延伸點,讓學生在步步為營中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如,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生活的美好呢?在學習“竹節人”時就借助于課文中描寫“玩竹節人”的片段,鼓勵學生關注作者是怎么描寫玩竹節人的,體悟作者語言之中蘊藏著的快樂與興奮之情。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搭建遷移實踐的平臺,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投入的游戲,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和語言風格練一練,將自己的快樂融入其中,從而逐步凸顯“生活美好”的主題。
如此一來,學生學習單元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向單元習作目標不斷接近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對單元習作教學目標進行拆解,并將其設置在不同的課文中加以落實,與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情感融合,強化單元教學的言意兼得。
三、梳理聯系,在精準定位中突破習作難點
統編版教材編排的整體性除了體現在單元內部之外,學段與學段之間也呈現彼此關聯的體系。分布在不同年級的閱讀策略看似完全割裂,如果將其進行統整關照,就不難看出他們之間的邏輯關聯:三年級的預測,是對學生進行四年級提問的基礎,五年級的快速閱讀只有借助于前面的預測和提問,才能更好地得以實施;最后,六年級有目的地閱讀,也需要以快速閱讀的基礎上。由此可見,統編版教材所專門設置的這四個閱讀策略,呈現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這就意味著教師絕不能就一種而教一種,而需要在關照其彼此邏輯關聯的基礎上相互滲透,整體性提升學生內在的閱讀素養,讓學生在統籌勾連的過程中,達成習作教學的目標。
首先,教師要善于從教材的編排入手,做好精準定位。統編版教材不僅設置了清晰、明確的語文要素,同時也非常關注學段之間彼此銜接與遞進。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單元,所提煉出來的內在關聯,對于我們科學、嚴謹、系統的關照習作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四年級提問策略和五年級的快速閱讀策略,所在單元都設置了寫人類的習作。雖然同屬于記人類文本,但其具體的要求卻是完全不同的:四年級寫人的訓練點主要在于將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從單元中所習得的“提問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質疑,打開思考,如是什么事情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事件中人物的哪些言行細節可以很好地突出人物的特點。這樣的方式既承接了三年級要求寫出人物的特點,同時也關照到四年級下冊能夠從不同方面展現人物的特點;而五年級則需要學生能夠借助具體的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那么習作細化目標就需要結合具體的事例,嘗試著多個角度寫出人物突出特點。有了定位,就有了鮮明的方向。
其次,要結合單元設置,高效突破習作的難點。統編版教材中各單元的每一篇課文、口語交際、交流平臺和語文園地,都與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關。這就意味著教師要能夠進行彼此關聯、充分關照,將教學指向單元訓練要素的落實。以六年級的閱讀策略為例,在指導學生進行表達時,教師就可以從“有目的地閱讀”這個角度,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來寫,從而呈現出不同的維度,并從精讀課文“竹節人”入手,這篇課文圍繞著竹節人描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如何制作;其二,傳統玩具帶來的樂趣;其三,教師玩的過程。教材中的導讀所設置的關注點都聚焦在這三個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來讀不同內容時,就可以將其作為這個單元習作進行選材、謀篇的示范。如有的學生選擇了(閱讀)讓生活更美好這一話題,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模仿“竹節人”,嘗試著多從幾個不同的維度展開選材,比如我閱讀哪些好書、我在閱讀中感受到哪些好處、我在閱讀過程中有過哪些有趣的經歷,不同的方面,選擇不同的素材,同時將寫作的關注力聚焦在怎樣影響你的生活、為什么會讓你覺得生活是美好的,從而凸顯習作表達的中心。
在關注統編版教材讀寫一體化的同時,教師需要關注閱讀策略的設置用意,不僅要用解讀普通單元的方法來解構單元習作,同時還應該借助策略單元所訓練的重點,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機融通,更好借助于從讀到寫的實踐過渡,真正提升學生內在的言語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培利.讓文本細讀成為習作表達的支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5):20-21.
[2]黎容華.淺談如何從閱讀教學中生成習作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20(7):90-91.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