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娟
[摘 要] 閱讀教學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干,是在傳授語文雙基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有益于終身閱讀。根據平時的教學,提出“培養問題意識、開發遷移能力、鼓勵大膽想象、引導自主閱讀”等策略。
[關鍵詞] 閱讀教學;優化;閱讀能力;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以人為本,發展個性”是語文教學發展的趨向,也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在(部編版)教材中如何優化閱讀教學,為學生構建施展個性的舞臺,讓閱讀成為學生的需要,筆者嘗試了幾個有益的做法:
一、培養問題意識,學會質疑創新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具備問題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在質疑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使學生的閱讀富有個性,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我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質疑創新。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到處都有疑惑,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時的質疑。每次預習我都積極鼓勵孩子們把自己預習時的疑惑寫成一、兩個小問題帶進課堂。即使他們的問題有時幼稚得可笑,我也非常珍視,不但耐心傾聽,還適時給予肯定、引導。時間一長,他們已經形成愛提問題的習慣,質疑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了。其次,在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性的質疑。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寒號鳥”時,我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然后引導學生質疑:“故事聽到這兒,你們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的興趣一被激起,爭著舉手,“這只小動物是誰?”“它為什么會發出‘哆啰啰的叫聲?”在初讀完課文后,我隨即讓學生找出故事的結局,以此引導學生再次質疑:“為什么最后喜鵲住在溫暖的窩里,寒號鳥卻凍死了?”然后帶著這個關鍵性的問題進入文本的學習,培養其找到相關信息,獨立思考的閱讀習慣。只有培養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才能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和活躍他們的思維,進而激發他們探索和求真的創新精神。最后,在課后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的質疑。(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在解答最后一個問題:“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時,我引導學生放飛思緒,當一學生回答道:“看到落了一地的小葫蘆,種葫蘆的人除了驚訝和后悔,他還會疑惑:假如明年葫蘆還長蚜蟲,是不是治好蚜蟲后,葫蘆就能長得比大南瓜還要大?”話音剛落,好多學生都爭著發表看法,有的說:還要勤澆水多施肥;有的說:其他的蟲害也要防治——我見勢,也不加以評論,表揚質疑的學生后指導學生續編故事:大家回去想一想,查找資料,一棵葫蘆從發芽到成熟還會遇到哪些危害,還需要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天,我就從學生的故事中收獲了“驚喜”。當然,這三種做法也不是貫穿運用于每堂語文課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教師適當、有效地鼓勵,會讓學生樂于提出問題,進而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激活探求意識,實現從自主質疑到主動釋疑的飛躍。
二、開發遷移能力,掌握閱讀方法
在使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還要開發遷移能力,創造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經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如,學生在學習了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以及查字典理解詞語等方法后,就可以在之后的閱讀教學中指導他們運用這些方法來理解新的詞語。又如,可以進行段落之間的學習遷移。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以“春天”一段為例,指導學生以“自由大聲朗讀→找出所寫景物→畫出好詞佳句→進行交流匯報→指導想象朗讀”為學習線索,指導學生學文。歸納出學習方法后,繼而指導四人學習小組運用學習“例段”的方法進行后幾段的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小興安嶺不同季節的美。匯報交流時發現,大部分學生能依葫蘆畫瓢,有些還加以創新,效果甚佳。另外,如果遇到結構和思路相類似的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三、鼓勵大膽想象,點燃思維火花
1.想象畫面。教學中,通過文字來想象畫面,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花的學校”是泰戈爾寫的一篇散文詩,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因兼有詩歌與散文的特點,讀起來不是那么通俗易懂。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關注文中新鮮(把事物當作人來寫)的詞句,想象畫面。如,教學第1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荒野”“竹林”的環境及東風“走過荒野”“吹著口笛”的樣子,體會這些詞句的生動及其中蘊含的情感,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教學第2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先找找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想象花兒“跑出來”“跳舞”“狂歡”等情景,邊朗讀邊做動作,體會花的喜悅和無拘無束的自由。教學第6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想象樹枝“互相碰觸”、雷云“拍著大手”的情景,體會花孩子渴望出來玩耍的心情。
2.句式訓練。乍一看這似乎和“想象”扯不上關系,但某些句式說話訓練可供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感悟的機會,創造交流的場所,讓他們去想、去悟、去聽、去說。(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一課,在學生自悟、自讀,進一步感受“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臺,是小魚兒的涼傘”的基礎上,出示句子訓練:荷葉還會是什么?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學生各抒想法:“荷葉是荷花仙子的舞臺,仙子們穿上粉色的衣裙在上面跳出優美的舞蹈?!薄昂扇~是我們的防曬衣,穿上它就能抵擋夏天的炎炎烈日。”“荷葉是小朋友的童話書,翻開它就能知道所有夏天的故事?!薄瓕W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3.續編故事。教學完(部編版)二年級上冊“雪孩子”,我啟發學生以“雪孩子回來了”為題,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給故事續編一個結尾。如又下了一場漫天大雪,小兔子會怎么做呢?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編童話,續講故事。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續編的故事中自由地翱翔。在這里,學生語言表達得到了強化,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四、引導自主閱讀,發展學生個性
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首先要激發熱情。熱情是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原動力。認識到這點,每堂課在教學前,我都做好充分的準備,盡可能運用語言,利用活動,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一心撲在學習上”。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的“日月潭”一課時,我運用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創設了融音樂、色彩、畫面為一體的情境。采用“小導游介紹”形式,逐步向學生展現了寶島臺灣日月潭的美麗景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將學生引到文本所創設的意境中去,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日月潭獨有的“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更激發起了學生對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同時引發了學生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愛國情懷。
適時、恰當的評價可以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課堂上我適時發表師評,機敏引導自評,巧妙點撥學生的互評,運用多元激勵評價協助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體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快樂,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發展,不斷成長。
其次是保證時間。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靜下心來讀書,深入文本去思考。這段時間雖不長,卻恰恰是學生思維最為活躍的時刻。教師必須打破傳統“講讀”模式,把閱讀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內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讀書和思考。上課時,一個問題剛被提出,往往有個別心急的學生就舉起了小手,這時,教師須引導他們先讀文感悟,再與人討論交流,才形成“答案”。讓學生在閱讀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進而獲取知識。切莫讓這個別之人阻塞了大部分人的思路。
最后是提供空間。課堂上,教師應想方設法地為學生提供空間,讓學生成為閱讀真正的主人,促進學生閱讀個性化的發展。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相對的優勢智力領域。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品析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向同學介紹黃山上的一塊塊奇石”。學生聽說要當“小老師”,興趣一下子被激起,各顯其才,有的選擇聲情并茂地朗讀,抒發對黃山奇石的喜愛;有的選擇當小導游,用自己獨特的語言介紹黃山奇石的怪;有的就發揮自己在畫畫方面的能力,揮起彩筆畫下它的奇特……
閱讀教學是個永恒的話題,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行為,不斷優化閱讀教學,讓個性化閱讀這股強勁的東風,促使學生的個性綻放出迷人的色彩,也使閱讀教學這條康莊大道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秦娜.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8(9).
[2]閆冰,張蕾.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現代教育化,2016(3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