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春曉 李立
摘要:新課程計劃中提出這樣的要求:“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質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課堂教學中探究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也就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行為習慣?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分析和成因? 培養目標? 培養對策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這一課題在國內外已有比較系統的研究。一部分專家將其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主要內容是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人格的輔導,經過發展,已經構建了較為豐富的理論體系,使這項工作成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研究中,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班杜拉的“榜樣法”理論,海德的“歸因”理論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強化”理論等。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指出,教師要在學生有了學習要求的情況下去教;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求記;要在學生明白行動規則的條件下再要求去做。其中對學習策略的研究和探討是熱點,提出了大量的有關學習策略的思想和理論模型,可以作為教育實踐研究的有益指導。實踐中的研究由于缺乏科研人員的指導仍停在經驗總結的水平上,缺乏嚴謹的設計和科學的評估,難以形成有效的推廣方案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行為習慣。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好習慣的培養。”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可以說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對課堂學習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而探究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對策也就成為學校德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行為,顧名思義,就是行動之所為。《墨經》說:“行,為也。”行乃行動,為系作為;行與為可以互訓。亦即憑借行動有所為或有所不為,就叫行為。行為是人的心理、意識參與外部活動時其外部表現的組合。心理、意識是行為的內部基礎,活動、行動是行為的外部載體,行為是心理、意識、活動、行動的表現與結果。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習慣,就是在長期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和自然而然的完成各種動作的方式。一種穩定的習慣,實際就是一種好品質的表現。”少年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強行為習慣教育的最佳時期。有人作了這樣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塊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你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你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
專心聽講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實際上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是從課堂聽講開始的。有調查數據表明:學生當堂掌握所學內容有助于學業水平的提高。因此培養學生善于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非常重要。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并形成體系。動腦多思習慣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之一。
“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于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和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于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努力培養學生敢于跟別人請教問題。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于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并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相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課本內容都是基礎學科范疇,要多次閱讀預習加鞏固。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認真充分的備好教案,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學生如果被教師的教學所吸引,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認真自覺的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做到因人施教,傾聽學生,才能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它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受到大家的青睞。而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
培養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糾正課堂行為問題不是課堂上都能解決的。好習慣將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習慣對人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由為重要”。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我們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讓優秀的課堂習慣讓學生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0:012.
2.李耀新,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J].課程與教學,2006(3).
3.龐勇,例談觀察力培養與課堂行為的整合[J],廣西教育;2014年17期
4.羅萍,改進課堂行為 多層面重建校本教研[J],今日教育;2007年10期
5.龐妮,沉默與表達:學生課堂行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