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國峰
“雙城記”是一個不再新鮮但依舊挺有意思的城市現象,而且已然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競爭活力的代名詞。
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心盡管承受著東西差距向南北差距偏移的干擾,但東部沿海地區的龍頭作用始終沒有更改。
相對于四川的成都、湖北的武漢、河南的鄭州、湖南的長沙、陜西的西安等中西部省會城市在省內經濟地位的一支獨大,沿海省份基本上都是雙城角逐。
遼寧的沈陽和大連、河北的石家莊和唐山、山東的濟南和青島、江蘇的南京和蘇州、浙江的杭州和寧波、福建的福州和廈門、廣東的廣州和深圳……沿海省份里這些群星閃耀的名字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巨大,其演繹的雙核驅動也讓各區域的競爭更加精彩。
高度競爭的區域格局在山東青島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至。除了力圖“再造一個青島經濟總量”的西海岸新區穩坐第一之外,其他位次都不穩固。各區市你方唱罷我登場,想盡一切辦法為區域發展爭奪資源、吸引項目,競爭場面十分精彩。
以“雙城記”為表現形式的競爭精神已經融入青島城市基因,在產業界表現得更加明顯。青島但凡發展得好的領域,基本上都是兩強競爭格局——海爾、海信兩張企業名片共同成就了青島電子家電的全球影響力,雙星、賽輪合力展現了青島橡膠工業的國際影響力,即發、雪達協力延續了青島紡織服裝產業的薪火相傳……就連在海洋旅游領域,都有極地海洋世界、青島海底世界分處東西部遙相呼應。
“雙城記”的競爭賦能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區域看到和重視。廣東省日前提出深入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賽道上各展所長、賽龍奪錦,開拓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根據智聯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來看,深圳和廣州的人才流動十分頻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廣州,流出廣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的第1位。
不難看出,廣州、深圳通過競爭做強個體,并在人才流動方面互為支撐,一起壯大了長三角的人才吸引力。
業內專家認為:大都市的優勢體現在城市圈層的平衡協調,城市間社會流動的通暢,更體現在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公共事業投資水平。
青島新“雙城記”還處于各區市“自驅動”的競爭之中,邁向大都市的青島如何為這種良性競爭提供更多“彈藥”?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