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叢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教學的那種傳道、授業、解惑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學生了。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作為教師,我們要把開放的課堂還給學生,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學習語文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們教師應深刻認識“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語文中的意義和作用,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入課堂。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貫徹這一新的課程理念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自主求知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自主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基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自能學習、自主發展為宗旨,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崔巒教師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教師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由此可見,學生所有的技能都不可能靠老師的講解而學會,它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實踐操作中,通過自己的反復練習方可掌握。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求知呢?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保證自主學習的時間。在語文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給學生自主 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在課堂上我還騰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讀書質疑、討論答問、演講、互評等,注意不讓少數的尖子生壟斷課堂,盡量讓那些所謂的學困生參與回答,耐心點撥,循循善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課堂上力求做到省時高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學生似懂非懂的,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著講;學生確實不懂的,就適時、適當點撥,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朗讀,以讀導悟,悟其義、悟其情、悟其理,使學生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有時候,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我就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到講臺前演一演,這樣,孩子們在笑聲中掌握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培養自學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借助自己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可見,自主學習最關鍵的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是種綜合能力,包括對信息反應敏捷的能力;掌握聽、說、讀、寫基本方法的能力;對知識的歸納、整理、運用的能力以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心理能力等。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個逐漸的過程,應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如我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時,先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漢字的基本方法,在認識漢字的基本構造的基礎上,根據部首自學同部首的漢字,根據拼音學習同音字,在一定階段內,舉行“誰識的字多”的競賽,促進學生間相互交流,共同促進,讓學生認識除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漢字。這樣學生識字多了,閱讀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3)教給自主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任何教學方式,都要有一個習慣的過程。學生只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的做到主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先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注意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在上新課之前,要求學生把課文讀熟。借助拼音、字典并結合上下文學會生字、新詞,鼓勵學生根據預習提示的要求和課后問題讀懂課文,把教材中容易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疑難問題做上記號。對于學過的知識要及時復習,只有及時復習,才能在大腦中長久地保持。課上完后,我再讓學生把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回憶一遍,并要學生每天臨睡之前把當天所學的知識復習一遍,把所學的新舊知識聯系起來。
二、互動合作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動性學習”。它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未來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等。對于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他們具有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1)先讓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課程標準》中強調,要讓學生“動”而不亂,“動”中有序。學生要在這種互動狀態下的合作學習逐漸學會以下幾點:①學會傾聽。能專心聽取別人的觀點,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并做出判斷評價。②學會質疑。存在疑問時,能有禮貌地請對方作進一步講解。③學會表述。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善于表述自己的看法。④學會交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并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
(2)科學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小組學習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特別是在小組討論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成員之間交流、競爭,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我先把全班學生按好中差分組,在每次學習新課時,我都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預習課文,自己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把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給本組的差生。另外,在各小組之間舉行寫字、朗讀、背誦、講故事等比賽,利用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小組內所有成員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質疑探究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景,有了問題學生才會思考,才能有學習的動機,才能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愿望。看似乎平淡的語文教材往往蘊涵著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敢于從教材中發現問題,主動、大膽地圍繞課文題目、課文中關鍵詞語、句段、課文插圖、課文標點、課文空白、課文結尾等內容提出疑問。例如:我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誰在找媽媽?找媽媽過程中錯把誰當作媽媽?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身體有什么變化?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教材,更能激發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真正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
(2)鼓勵質疑問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小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對觀察到的事物常常會提出許多問題,這是他們探索真理的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創設愉悅、和諧的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增強質疑求異的信心,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另外,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作有的放矢的處理。對天真幼稚的發問,我耐心地給以解釋,不可挫傷學生的好奇心。對與眾不同的有爭議的問題,引發學生各抒己見,由于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結果就不同,在討論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給予肯定,以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對問題積極探索的精神。例如,在學習課文《雪孩子》時,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老師,雪孩子是沒有生命的,他怎么會救小白兔呢?”我首先在班上表揚了他愛動腦筋想問題的好品質,鼓勵大家向他學習,然后耐心給學生講這是一篇童話故事,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這個故事也是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想象,教育我們要向雪孩子一樣,機智勇敢,見義勇為。如果你看到一件事物,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故事來教育其他人。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愿望,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使每位學生學會自主、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之成為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