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李小瑩教授著、現代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一書,正是在新媒體視域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點,有機結合傳播學和音樂學兩大學科基本理論,分析探討了音樂編輯與傳播的創新發展和系統化建設。該書以大量實際案例解析為基礎,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當前新媒體音樂所面臨的現狀進行了深刻闡釋,并依據傳播學的基本問題和原理,為探索新時代新媒體音樂傳播的發展和創新之路提供了思路和策略,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隨著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扶持,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不斷地與互聯網進行著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音樂的傳播也從根本上沖破傳統模式,音樂的審美、音樂內容的創作和傳播、音樂編輯與傳播的運行體制和模式等都將進一步重新建構。李小瑩教授認為,正是鑒于這個大環境,音樂編輯與傳播這一領域的發展面臨重大契機。移動終端更是為新媒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場景。如何利用好新媒體來促進音樂傳播的發展創新和機制改革,并進一步助推音樂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當下值得研究的課題。某種意義上,《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一書正是這一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該書共分八章,全面而系統地對一系列研討課題進行了論述。第一章對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進行了概述,明確了新媒體音樂傳播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對新媒體音樂和編輯與傳播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從不同媒介視角分析了各類媒介中的音樂編輯人員的主要職責與社會需求,并對新媒體音樂編輯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素養進行了闡釋。從時代需求出發,對新媒體音樂編輯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和預測。第二章主要討論了新媒體數字音樂用戶與市場及其相關概念和問題。在這部分,作者基于當前音樂市場的現狀,對在新媒體環境下影響音樂編輯和傳播、音樂消費等環節的相關因素進行了解析。作者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市場,與傳統媒體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傳統媒體時代是將生產好的音樂產品“送”到消費者面前,消費者是被動的接收狀態;而在新媒體時代,用戶可以從互聯網上自主選擇,主動地“拿”自己想要的音樂產品,顯然,后者使用戶的參與度更高,獲得感也更高。同時,作者還進一步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數字音樂的用戶與市場的新特征,如新媒體數字音樂的用戶對音樂的審美、聽歌的習慣等,并指出新媒體音樂傳播發展的關鍵是音樂傳播的用戶參與和體驗,提出了“新媒體數字音樂體驗”這一全新概念。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從“流媒體音樂應用的編創與傳播”和“流媒體音樂電臺編輯與傳播”兩個方面,對流媒體音樂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其中詳細分析了流媒體音樂應用平臺的創建與編排、流媒體音樂應用平臺的管理與營收、流媒體音樂電臺的編輯與制作、流媒體音樂電臺的管理與運營等內容。作者認為,流媒體音樂的應用、傳播模式、發展創新以及流媒體音樂電臺建設等都是在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下進行的;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了解用戶的喜好、習慣、特點,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來追蹤、分析這些數據,進而為用戶推薦針對性強、個性化強的音樂產品,以吸引更多用戶,拓展市場,促進流媒體音樂平臺的建設。同時,流媒體音樂電臺在這個發展過程和移動網絡技術逐漸完善之中應運而生。與網絡電臺不同,流媒體音樂電臺非常適應移動終端的傳播模式,并能夠隨著移動終端的進步而不斷進行更新升級,其用戶量和用戶的參與關注度也都是網絡電臺所不能比的。第五章至第七章主要探討了“自媒體平臺的音樂編創與傳播”“新媒體音樂體驗與項目傳播”“新媒體音樂平臺與媒介融合”三方面內容。在前文的基礎上,作者對自媒體平臺的音樂內容編創、自媒體平臺的音樂傳播與營收、新媒體音樂技術與體驗、新媒體音樂項目與傳播、互聯網視聽節目的發展現狀及音樂類視聽節目的媒介融合等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述。其中,作者以微信為例,對自媒體音樂平臺的建設做了詳盡的剖析。同時,作者對音樂傳播的項目化發展趨勢做了預測,指出以項目為中心的音樂傳播形態將可能是推動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發展的動力之一。最后一章特別關注了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的培養需求以及教育實踐兩個方面,重點論述了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教育這一課題。任何行業和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推動,新時代的新媒體音樂編輯和傳播也必然對相關人才提出了不一般的要求,那么,作為培育人才的音樂教育也亟待隨之進行適應和變化。作者認為,要提升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的質量和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必須在充分研究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建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才能培育出適應新時期音樂傳播和發展的人才,促進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本書所涉及的新媒體音樂非常廣泛,不僅包括現代音樂,也包括其他類型與審美風格的音樂藝術形態,特別是一些基于新媒體進行創作、傳播的音樂作品。而就研究重點來說,作者將關注點放在了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編輯和傳播的相關問題上,并理論聯系實際,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具體的相關案例來進行分析研究,不僅具有創新性,而且實用性極強。在以這個問題為中心的視角下,作者在書中的論述則為讀者呈現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通過對新媒體音樂市場現狀的分析,解析音樂的編輯與傳播要適應不同媒介平臺的內在動因。
在新時代全媒體的大環境下,所有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傳播形式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媒體編輯人才。正如作者在書中指出的那樣:“不同類型的媒介對其音樂編輯與傳播從業者的工作內容與技術水平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而與傳統媒體音樂平臺相比,新媒體音樂平臺有著不同的特點,由此,當今社會對新媒體音樂編輯從業者的基本職能與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利用大量實證分析,對當前音樂市場現狀做了深入而具體的考察。并在分析音樂市場現狀的同時,緊密結合我國互聯網發展特點,對新媒體音樂編輯和傳播的人才需求的內在動因進行全方位闡釋,論理深刻,內容翔實,令人信服。就市場分析來說,作者從面到點,從全局到局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如作者最先從宏觀角度,對我國當前新媒體音樂市場環境進行分析,包括國家相關政策、整體市場的特點等;隨后從具體的微觀層面,對互聯網上音樂的付費機制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等做了詳細的剖析,同時結合實例,進一步描述了整個國內音樂傳播市場的經濟狀況,指出國內新媒體音樂產業經過不斷優化,已經越來越規范,整個新媒體數字音樂發展勢頭強勁等觀點。
第二,通過對當前新媒體音樂傳播與傳統媒體融合探究,闡釋了新媒體音樂傳播的新路徑。
創新新媒體音樂傳播的路徑必須構建在新媒體用戶中心平臺創建和多元化傳播路徑的基礎上。當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正處于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新媒體音樂與傳統音樂占據不同的市場份額,也吸引著不同的受眾群體。作者通過剖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碰撞融合的過程凸顯出的新媒體音樂傳播的自身特點,探索了新媒體音樂傳播的可行性路徑。如作者對用戶群體的新媒體音樂體驗這一新概念的提出:在傳統的音樂編輯和傳播中,受眾群體通常是被動接受音樂傳播的內容和獲取路徑等,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群體的地位則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受眾從之前的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而且在互聯網的作用下,音樂傳播用戶群體對音樂的審美、喜好、獲取路徑等都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用戶的參與和互動也在新媒體的發展下成為可能,并且越來越占據主動態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對新媒體用戶群體進行深入調查,在獲得豐富而具體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用戶群體對音樂傳播的影響和作用,從而引出基于新媒體的音樂傳播用戶群體的主體地位這一概念。此外,互聯網為新媒體音樂平臺建設帶來的廣泛溝通和多功能互動也為用戶群體的音樂體驗創造了條件。故而,作者指出“用戶基于音樂體驗對于音樂的選擇成為音樂傳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因,同時也是當前音像行業專制的主要動因和必然方向”。
第三,通過對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培養的關注,尋求新媒體音樂傳播新策略。
人才無疑是驅動新媒體音樂傳播的內在動力。特別是在新時代互聯網大背景下,音樂產業的升級對新媒體音樂編輯和傳播人才培養帶來新的需求和挑戰。作者認為,“新時代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的培養應構建多元主體、多方合力、廣泛溝通、協同互動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形成合力效應,為數字音樂編輯與傳播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提升數字音樂產業的創新能力,確保數字音樂傳播的持續發展。”在論述中,作者通過大量實例分析,并以中國傳媒大學作為范例,闡述了高校應如何對新媒體音樂編輯人才進行培養和教育。如完善相關課程,創新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策劃和制作的機會、注重社會實踐等。
綜上可知,《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一書結構清晰,語言樸實,注重用實例說話,用數據分析,在多方位的闡述分析中,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用戶中心”這一創新理念;同時作者富有全局和戰略性眼光,對新媒體音樂編輯和傳播發展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設性的策略,對相關人才培養提出思路和方法,極具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本文為世界銀行支持新疆職業教育發展項目課題“新疆校園原創音樂作品研發和推廣”(課題編號:2018XZ001)的階段性成果]
(蔡沅羲/碩士,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