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姿 鄒軍 鄒美汝
摘 要 結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實況,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大力培育經營主體,加快構建服務體系,積極開展示范引導,有序推進規模經營,合力促進提質擴容,不斷總結工作成效,刀刃相內剖析問題,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對策與建議。基于此,分析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對策與建議;湖南省新化縣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63
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結合實際,認真貫徹,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脫貧攻堅為目的,以提高組織化程度、產業化水平、市場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為方向,強化指導服務,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和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構建節約化、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促進新化縣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鄉鎮服務能力,實現鄉村振興。
1 新化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現狀
1.1 示范引導,促進提質擴容
在新化縣財力緊張情況下,新化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開展縣級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每年統籌解決150萬元,用于獎勵30家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到2019年底,全縣共發展合作社2 916家,家庭農場792家,合作成員近4.8萬個,輻射農戶7.12萬多戶,帶動農戶增收20%以上。同時,當地強力實施品牌戰略,注冊農產品商標171個,入選湖南省著名商標12個,農產品無公害認證5個,綠色認證10個,有機認證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4個,各類農博會獲得金獎30個。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管理不斷規范,日益顯示出發展生機與潛力。
1.2 有序流轉,推動規模經營
新化縣委、新化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新化縣2018—2020年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獎勵辦法》,3年內通過財政預算和統籌解決1 000萬元,對參與流轉的農戶和農業經營組織進行獎勵,推動土地依法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大力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培育壯大一批規模較大的企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全縣共流轉耕地和荒山荒地3萬公頃,發展茶葉0.53萬公頃,產值達5.5億元;蔬菜1.39萬公頃,產量50.5萬噸;水果1.33萬公頃,產值2.8億元;中藥材1.19萬公頃,產量1萬噸;油茶0.73萬公頃,產值
2億元。
1.3 合力扶持,激發內生動力
近年來,新化縣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竭力創造經營條件,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整合農口部門各項資金用于適度規模經營和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共創建國家級示范社(場)8個,省級示范社(場)
22個,市級示范社(場)34家,縣級示范社(場)89家。當地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專業戶、基地、農戶等)”等發展模式,在生產資料、技術指導、檢測加工、商標品牌、市場銷售等方面實行統一,逐步優化生產要素,擴大發展規模,培育特色農業,實現管理制度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營銷網絡化,使得新化縣小生產快速融入全國大市場,促進了農業企業健康綠色發展,提升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種植水平和整體素質。
1.4 規范服務,構建服務體系
新化縣是農業大縣,新化縣委、新化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組織,積極拓展農業信息、農資采購、產品營銷、法律政策等咨詢服務,創新合作、訂單、托管、對接及全程服務方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9年底,該縣培育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33家,種植合作社106家,農機服務社73家,病蟲害防治組織16家,家庭農場176家,2019年機耕面積達7.07萬公頃,機插3萬公頃,機收6.13萬公頃,統防統治6.67萬公頃,糧食生產集中聯片推廣,基本實現綜合服務全程化、專項服務標準化,并向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等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延伸。
2 新化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流轉標準不一
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租賃、入股、合作等方式把千家萬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推動了新化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但很多農田被分割成零星小塊,土壤肥力不一致,流轉標準難統一,流轉合同不完整,難以做到長期租賃。一系列實際操作中的不規范問題為生產發展留下了諸多矛盾和隱患,難以保障企業和農民的權益,阻礙了新化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持續健康發展。
2.2 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1)發展資金有限,合作社主要資金來源是社員股金,其中大部分是社員實物入股,家庭農場資金更不寬裕,資金鏈條短,投入少。2)流動資金周轉困難,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生產資料儲備、原材料收購、農產品加工、資格認證、交通運輸等環節資金十分短缺,需求大且迫切。3)貸款門檻較高,難以從銀信部門得到貸款,有的從民間高息借款,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近年來,新化縣雖多措并舉,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但資金困難仍是一個突出問題。
2.3 抗擊風險能力不強
新化縣部分農田基礎設施和灌溉渠道遭到了破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以及農機具的推廣使用,難以抵御自然災害,直接影響農業經營主體的生存。此外,交易平臺狹窄、市場行情變化莫測、質量標準要求較高等市場風險,均會影響農業收益的穩定性,影響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發展。
2.4 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新化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種類較多,但高水平發展的較少,大部分經營主體運作不規范,與農戶利益聯結不密切,示范帶動能力不強。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專業技術、市場拓展、產品開發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基層農經隊伍人數較少,且老齡化嚴重,再加上機構改革,經費不足,人心不穩,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要求。
3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對策
3.1 做好宣傳,理順工作機制
利用手機、網絡、宣傳車、“村村響”等不同媒介,通過廣播喇叭、群發短信、轉發微信、上墻公告、懸掛橫幅、張貼標語、新聞報道、科技下鄉、技能培訓及農業會議等多種方式,積極宣傳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意義,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的良好工作氛圍,形成共識和合力。同時,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理順工作長效機制,探索制定規范制度,指導經營主體良性發展[1]。
3.2 出臺優惠政策,建立激勵機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核心隊伍。1)建議政府在貸款融資優惠、代管費財政補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縣鄉兩級專項資金支持及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對制度較完善、運行較有序、發展良好、輻射帶動較強的農業經營主體,繼續實行以獎代補政策,逐步加大資金投入。2)政府應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在用地、用水、用地等方面給予保障和優惠,降低生產成本,解決生產要素不足等問題,做大做強農業產業[2]。
3.3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扶持力度
1)創新融資渠道。由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合體,向銀行提供貸款擔保。2)與當地金融機構多溝通,為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開通便利通道,提供產權抵押、訂單質押、收益預支、信用貸款、多戶聯保等多種貸款方式。3)加購農業保險,增強農業生產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確保大災不破產、小災不受損,實現穩步發展。
3.4 加強指導,優化發展環境
1)建立服務平臺,加強信息共享,公布產品行情,創造和諧鄉村,促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2)整合資源優勢,加強業務指導,搞好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水平,促使其重點學習特色種養、高產栽培、機械耕作、病蟲防治、經營管理及市場營銷等知識。3)優化服務方式,農業部門應對企業實行全程監管,提高其市場預測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4)實行“筑巢引鳳”,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來新化縣就業。鼓勵掌握農業專業技術的人才創辦經濟實體,發揮技術優勢,增強管理水平[3]。
3.5 提標升級轉型,促進健康發展
1)根據新化縣不同的生態區域,制定長遠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做好產業布局,促使經營主體提標轉型升級,規范發展,避免盲目擴張。2)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經營,堅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做到種養結合,注重循環利用,探索新型經營模式。3)引導企業走專業化、特色化、生態化之路,提升經營規模,創建品牌,樹立典范,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循環農業。
參考文獻:
[1] 劉帥,郭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場經濟管理,2013(11):18-20.
[2] 方曉紅.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7):11-13
[3] 林文生,李俊生.武平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調查與探索[J].現代農業,2020(01):88-8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