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眉
摘 要 數字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高階業態,是新階段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數字農業正蓬勃發展,其滲透力強、覆蓋面廣,有強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十四五”時期,我國要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整合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數據共享,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攻克數據農業應用推廣中存在的問題,突出數字農業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加快我國生態農業培育和建設。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數字農業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108
數字農業就是利用自動化技術、計算機云計算技術、定位技術、遙感技術等與傳統農業有效結合的新農業發展模式,推廣發展數字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農業的發展,出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等重要指導性文件。數字農業是我國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我國高質量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
1 推廣發展數字農業的必要性及意義
1.1 鞏固糧食安全,需要結合數字化加強精準數據調控
我國是人口大國,為保證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首要問題就是解決口糧問題。數字農業的推廣,為“藏糧于地”提供可視化科學技術支撐,提供精準數據建議,從源頭治理角度抓住土地地力質量的關鍵環節,分析不同地區、時期、氣候條件下濕度、溫度、灌溉程度等因素變化,從而指導糧食種苗選育、幼苗生長管理、病蟲害治理等,有效掃除糧食生產端的盲點,對確保糧食增產有著重要作用[1]。
1.2 提高農民收益,需要結合數字化降低農業綜合生產成本
數字農業通過合理計算農用物資投入,大大減少了不合理消耗,降低了農民生產成本。數字農業利用傳感實時在線數據和歷史記錄數據構建動植物生長模型,實行精準化養殖,最大限度地挖掘動植物生長潛力,減少投入,節約費用。同時,通過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從而指導農民合理規避風險,減少因氣候巨變帶來的重大損失,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收益。
1.3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結合數字化加快綠色轉型
當前我國已有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發展客觀上要求轉變原有粗放、落后的生產方式,新型數字農業技術的引入將加速農業綠色轉型,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在數字農業支持下,穩定的有機、綠色、生態農產品供給將成為可能,信息化、數字化技術使農業生產更精準,使農產品品質評價更清晰,使農業行業更綠色友好。
2 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我國數字農業的發展現狀
2.1.1 市場基礎好,發展潛力巨大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接近9億人,互聯網綜合普及率超過60%,其中城市地區超過80%。農村網民約2.5億人,占整體網民的26.3%,這一比例還在高速增長。農村網絡設施覆蓋全面,為發展數字農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數據農業洼地效應特別明顯,相對制造業、服務業、金融等行業數字化水平,農業數字化占比低,僅占農業增加值的7.3%左右。
2.1.2 數字技術滲透力強,覆蓋面廣
當前數字技術正在傳統農業的各領域各環節加速滲透,形成了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態勢。特別是農村電子商務領域,截至2019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且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幅[2]。
2.1.3 數字化改造正加速農業轉型升級
農業數字化改造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等提供了精準生產、加工、流通信息,實現了農產品從升到消費全流程的監管和追溯,推動了農業智能化轉型。數字農業在營銷環節的介入,拓寬了原有的市場界線,從原來的市級市場、省級市場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的態勢,助推了農業的市場化轉型。數據農業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挖掘了農業的生態價值和綠色影響力,逐步深化了農業綠色化轉型。
2.2 我國數字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 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突破
數字農業將計算機技術、地球科學、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集中起來,形成了全新的農業管理技術。技術因數據應用而彰顯價值,以數據攝取及傳播為血脈。然而,我國傳感器技術國產化水平不高,集成度不足,精確度不夠,抗逆性能也亟待加強,亟需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用專業智能芯片、傳感器等,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有自創。
2.2.2 數據資源共享有待提升
受行政部門條塊職能劃分的影響,各部門前期建設的數字農業項目難以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數據孤島現象明顯,數據資源共享水平不高,阻礙了基于數據的研發、生產、消費各環節創新。市際、省際數據缺乏互動,各自為戰,既造成了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也沒能形成數據合力,形成統一的數據資源庫[3]。
2.2.3 解決問題能力有待加強
發展數據農業并非為獲得數據而獲得數據。數據量大、復雜,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利用數據進行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這需要形成一批懂農業、懂技術、懂市場、懂互聯網的專業技術人才,然而目前懂互聯網技術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懂農業生產的傳統農民不知互聯網技術,善于市場經營的人才與前端農業生產,中端網絡技術沒有實現有效溝通,致使相當多數字農業項目成為了面子工程,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2.2.4 財政經費保障力度有待增強
數字農業建設投入大,后續維護成本高,設備更新周期短,技術要求強,需要各地財政不斷加大投入。然而,目前我國財政資金投入過低,據統計,2019年全國25.2%的縣域每年對數字農業的專項投入少于10萬元,僅有20%的縣域投入500萬元以上,但相對于數字農業的實際建設資金需求,仍然杯水車薪。
3 基于數字農業的生態農業發展建議
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生產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生活需求,同時也需要為子孫后代著想,滿足其日后的需求。生態農業是新階段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數字農業加速農業生態化改造,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有益探索。
3.1 整合資源,創建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
要進一步加強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建設,將數字農業綜合系統建設納入“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的一攬子工程中謀劃。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構建縣-市-省域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啟動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綜合管理系統。同時,探索開發數據挖掘應用的多種模式,形成示范指導。
3.2 深化改革,推進農業大數據融合
要進一步深化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打破部門職能界線,加快推進現有數據資源整合,打破數據孤島。1)要根據實際出發,以農業全產業鏈為主線整合數據資源,建設基于產品品類的條狀數據分庫及基于行政區域的塊狀數據庫,縣域農產品生產基地要突出農業示范區、農業現代產業園區的中心地位。條件成熟的地區,特別是科技研發水平較高,科研研發人員較多的地區,可探索建立專家庫、科研庫;2)要特別注意建設基于互聯網營銷的專業數據庫,所有分庫從共同的數據池中挖掘,做到形式多樣、功能齊全、內容豐富。
3.3 系統攻關,加快數字農業技術創新
1)要突破常規,進一步加強數字農業相關領域的技術攻關。組建專攻制約當前數字農業推廣的關鍵核心技術小組,予以經費、人才、設備、試驗等全流程重點資源傾斜。2)要進一步加大數字農業在新領域、利用新模式的技術應用。3)要加大對傳感器等智能裝備的購置補貼比例,采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策劃數字農業的成功應用案例[4]。
3.4 問題導向,培育綠色生態農業
我國是人口大國,但從人均資源擁有量看,實際上有很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數據農業不是傳統農業產業模式的延伸,而應是傳統農業向綠色生態農業轉型的推動力。數字農業應更關注資源投入與產出的效益分析,注重生態平衡,要著力開展綠色農業種植方式、管理模式、營銷方式、消費文化的數量化研究。
4 結語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新四化”中的重要組成和最大短板。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抓手,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突出數字農業在農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加快我國農業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濤.以數字經濟為導向加強生態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1-2.
[2] 曾昭平.建設生態立體農業 促進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墾經濟,2019(01):20-22.
[3] 劉德成.加快生態農業建設 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J].山東農業,2018(08):13-14.
[4] 德章.建設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全省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J].福建水土保持,2017(03):22-2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