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
摘 要 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而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離不開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在共同體意識下的共同參與,然而當前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還有待提高,需要不斷加強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目前,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培育面臨的問題有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同、多元主體的思想水平不同、鄉村的治理體系不夠健全。針對上述問題,應尋求多元主體利益平衡點,實現合作共贏;提高多元主體的思想認識水平,增強共同體意識;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多元主體的參與度。
關鍵詞 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培育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78
“三農”工作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鄉村治理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環節,而治理有效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目前,隨著鄉村的變化和鄉村治理的主體更加多元化,多元主體基于不同的立場、利益訴求和思想水平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還較為薄弱,這就需要加強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只有尋求對策化解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矛盾和沖突,才能加強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培育,實現鄉村有效治理,走鄉村善治之路,進而為實現鄉村振興打好堅實基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 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
1.1 基層組織
鄉村治理離不開鄉村的基層組織,鄉村的基層組織包括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兩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由此可見,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的基礎,要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村黨支部委員會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與此同時,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在村黨支部委員會領導下具體實施并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組織機構。因此,村民委員會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組織振興的鄉村基層組織,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1]。
1.2 農村居民
農村居民是鄉村的天然主體,也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更是實現村民自治的主體。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作學習的需要,鄉村的人員流動頻繁,其中流動趨勢以人員外流為主,留守農村的人員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農村的青壯勞動力缺乏,人才流失較為嚴重。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農村居民的人員流動頻繁,留守農村的人員勞動能力、知識水平、思想水平等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可見農村的人才匱乏,這不利于鄉村的有效治理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的人員流動頻繁造成了鄉村人際關系逐漸疏離,人情關系逐漸淡漠,這也不利于農村居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
1.3 社會組織
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各種社會組織也參與到了鄉村治理之中,既包括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又包括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這些社會組織也逐漸成為鄉村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而逐漸成為了鄉村治理的主體。其中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以獲取經濟效益、發展鄉村經濟為主要目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則以服務農村居民、建設美麗鄉村為主要目的。這些社會組織與農村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關系著鄉村治理的效果。不同于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社會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的新型主體,更具有非官方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兩委”在鄉村治理中的不足。
2 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同
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基于不同的利益訴求會導致不同的主體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不利于多元主體形成共同體意識。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立場不同,利益訴求也各不相同。例如,鄉村的基層組織即“村兩委”的訴求是要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完成黨和國家的政治任務;農村居民的訴求是要增加自身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社會組織的訴求是要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組織知名度和認可度。這些不同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總會存在矛盾和沖突,進而導致不同主體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不利于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2.2 多元主體的思想水平不同
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基于不同的思想水平會對鄉村治理形成不同的認知,不利于多元主體形成共同體意識。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思想水平不同,其中鄉村的基層組織即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成員的思想水平普遍較高,對鄉村治理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較為深刻,參與鄉村共同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然而普通的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成員思想水平較低,對鄉村治理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較為淺薄,參與鄉村共同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不同主體對鄉村治理思想認識水平的不同導致不同主體之間對鄉村治理的認知存在偏差,不易形成思想共識,不利于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2.3 鄉村治理體系不夠健全
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就會導致不同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參與度不同,不利于多元主體形成共同體意識。目前,鄉村采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這一治理體系之中,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地位不同。其中,村黨支部委員會作為鄉村基層黨組織處于領導核心地位;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鄉村治理的核心機構;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處于鄉村治理體系中的從屬地位。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地位不同,會導致不同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話語權和參與度不同,而這樣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多元主體的平等協商,也就不利于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3 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對策
3.1 尋求利益平衡點,實現多方共贏
鄉村治理多元主體不同的利益訴求造成了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要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就需要尋求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點,實現多方合作共贏。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需要找到利益的平衡點,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農村居民、社會組織都需要在達成自身利益訴求的同時兼顧其他主體合法合理的利益訴求,尋求不同主體的共同利益,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贏。只有這樣,才能化解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緩和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營造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的良好氛圍,從而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2]。
3.2 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增強共同體意識
鄉村治理多元主體不同的思想認識水平導致不同主體對鄉村治理的認知不同,難以形成思想共識,因而要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就需要提高不同主體的思想認識水平,增強共同體意識。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思想認識水平不同,其中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成員的思想認識水平普遍較高,普通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成員思想認識水平較低,這就需要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宣傳和落實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等措施,提高不同主體對鄉村治理的認知度以及認可度,從而提高不同主體的思想認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不同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成不同主體形成思想共識,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從而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3]。
3.3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主體參與度
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會導致不同主體的地位不同,參與鄉村治理的話語權和參與度不同,因此要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就需要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不同主體的參與度。當前的鄉村治理體系呈現以“村兩委”為核心,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從屬“村兩委”的特點,其中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的地位弱化,話語權和參與度不高。只有進一步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的地位,才能增強農村居民和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話語權和參與度,促進不同主體在鄉村治理中平等協商和共同參與,實現不同主體的優勢互補和有序參與,從而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4]。
4 結語
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實現治理有效就需要鄉村治理多元主體在共同體意識下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然而當前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還有待提高,這就需要進一步培育鄉村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因此,要尋求多元主體利益平衡點,實現多方合作共贏;提高多元主體的思想認識水平,增強多元主體的共同體意識;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多元主體的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走鄉村善治之路,從而逐步提高鄉村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促進鄉村社會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實現鄉村組織振興,進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陳燕.多元主體鄉村治理中角色重塑問題探析[J].農業經濟,2020(05):83-84.
[2] 周建穩,楊勝祥.個體化下視角下的鄉村社會治理基礎的重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03):8-12.
[3] 馬志翔.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20(03):116-121.
[4] 朱雅妮,高萌.鄉村治理現代化:治理模式、關鍵問題與實現路徑:第四屆中國縣域治理高層論壇會議綜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9(02):42-4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