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曦
摘 要 針對我國巖質邊坡植被修復的植物選擇、植物配置及水土保持的應用進行了綜述,并總結了有關現狀和發展。在巖質邊坡植被修復中,需強化巖質邊坡植被修復的景觀異質性,深入開展相關水土保持研究、技術方法與應用體系等。
關鍵詞 巖質邊坡;植被修復;水土保持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97
由于高速公路、鐵路、采礦、采石及水利等建設工程的干擾以及自然營力的作用,我國出現了大量裸露程度不同的邊坡,造成較嚴重的水土流失,進而導致滑坡、崩塌、泥石流或荒漠化等地質災害,威脅主體建設工程,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較大的隱患,甚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邊坡的坡面地形多陡峭,立地環境惡劣,土層薄,部分近乎裸露,生態修復難度很大,其中石壁邊坡的生態修復已成為世界性難題。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等建立了完備技術理論體系,修復技術已成熟,而我國則開展相對較晚,許多研究領域薄弱。基于此,從修復植物選擇與配置、水土保持應用綜述了我國巖質邊坡植被修復現狀與發展趨勢。
1 巖質邊坡主要類型及其特征
根據坡體地層巖性成分的不同,邊坡可分為巖質邊坡和土質邊坡。巖質邊坡按其巖層結構可分為層狀結構邊坡、塊狀結構邊坡和網狀結構邊坡,依據其形成成因可分為自然巖質邊坡和人工巖質邊坡,人工巖質邊坡又可分為鐵礦、煤礦、石灰石礦等采礦與采石區的巖質邊坡,公路、鐵路巖質邊坡和庫岸巖質邊坡等。相對于土質邊坡,巖質邊坡有很強的異質性,特別是邊坡石壁、高陡邊坡。受巖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巖體結構空間、巖體質量、風化程度和人為干擾,以及區域氣象、水文、微生物等的影響,不同巖質邊坡的異質性大,造成了恢復治理技術的局限性、地域性,同時決定了技術普適性及大面積實踐應用的現實難度[1]。
2 巖質邊坡植被修復及進展
2.1 樹種選擇
科學選擇植物是成功恢復巖質邊坡生態系統、保證群落長期穩定的一個關鍵環節。例如,喀斯特石灰巖高陡邊坡的生態修復優先考慮爬山虎、葎草、常春藤、扶芳藤、野葛和中華絡石等鄉土藤本植物;桂西喀斯特石漠化邊坡選擇生長快的任豆、南酸棗、香椿等;滇東地區則選擇麻櫟、滇石櫟、云南松等先鋒喬木樹種;北方中低緯度裂隙發育的石灰巖高陡邊坡選擇黃櫨;類蘆、糖蜜草適用于黃石市黃荊山北麓采石場巖質邊坡的生態修復;酸度較高的花崗巖巖質邊坡選擇馬尾松、杜鵑,當嚴重缺乏氮素,選擇豆科類和其他固氮物種;花崗巖紅壤邊坡選擇狗尾草、胡枝子等;山西土石山區邊坡初期種植百喜草,先鋒灌木樹種荊條和酸棗。常用的高速公路護坡植物有紫穗槐、狗牙根、野牛草和紫花苜蓿等,如都汶高速邊坡選擇草木樨、繡球小冠花等草本及銀合歡、多花木藍、美麗胡枝子等灌木,景觀效果好[2]。
2.2 樹種配置
巖質邊坡的植被配置模式,直接關系到生態修復工作的成敗。我國巖質邊坡植被修復主要在公路、礦區邊坡開展,取得了一些較成功的植被修復配置模式。例如,雞矢藤草地對大廣高速大名路段邊坡恢復效果好,杠柳和紫穗槐林地的固土效果較好;山東石灰巖質邊坡適應營造苦楝、側柏混交林,濟南石灰巖質邊坡建立喬灌草結合模式,優勢樹種分別為側柏、黃荊、羊胡子草;宜昌頁巖邊坡采用棉網狀生袋技術,營造刺槐和馬尾松混交林,太行山南麓山區刺槐林與側柏林效果較好;廣西平果縣石漠化邊坡采取任豆、南酸棗、蘇木等與青岡櫟、吊絲竹、麻竹等的混交林模式 ;北方土石山區邊坡荊條與紅豆草、油松與荊條配置及油松與荊條、紅豆草立體配置;華南地區常見的巖質邊坡喬灌草型植物群落類型有小葉相思+銀合歡+狗牙根、桉樹+金合歡+糖蜜草、馬占相思+銀合歡+芒草等,灌草型植物群落類型有金合歡+狗牙根、山毛豆+狗牙根、銀合歡+糖蜜草等,狗牙根+百喜草、狗牙根+紫花苜蓿等草地植物群落類型;深圳市龍崗區邊坡栽植狗牙根、百喜草禾科草本植被及山毛豆、豬屎豆豆科灌木植被;宜昌市峽州大道快速道高陡路塹邊坡選擇草本植物狗尾草、百喜草、狗牙根、早熟禾和紅蓼,配置灌木植物胡枝子、紫穗槐、馬棘等 。
此外,種植密度、種間關系、冠層張開度等直接或間接影響邊坡植被的配置[3]。例如,北京土石山的側柏和胡枝子間會出現水分競爭,荊條和構樹對土壤水分的利用關系中性;在廣西平果縣石漠化裸石率較大的邊坡應“見縫插針”密植;廣東石質邊坡的草灌混播經從最初的草本為主到后來以草灌模式的轉化,應適當降低草本類先鋒植物的播種密度,選擇蓋度增加較慢的草本植物;北方土石山區邊坡栽種密度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植被覆蓋度;石灰巖坡地人工林平均樹高、冠幅與林分密度間均呈負相關。
3 水土保持應用及進展
3.1 土壤水分及其水文效應
巖質邊坡的水分供應約束是修復植物的生長及其群落穩定的主要抑制因子,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巖質邊坡尤為重要。因此,護坡植物需有較低的耗水量、抗旱性強和發達的根系。例如,太行山土石山區側柏林地持水性較好;河南省宜陽縣錦屏山采石場巖質邊坡,黃櫨和臭椿根系發生適應性變化,增加對土壤中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截獲范圍;路基邊坡草本植物能有效防治降雨對表層土體沖刷,在強降雨時,建議狗牙根的種植配比
0.6 g·m-3;太行山土石山區中土壤的入滲速度大小刺槐林>側柏林地>荒草地覆被。
3.2 固土與土壤改良
巖質邊坡的土壤極薄,往往由巖體的裂隙充當土壤為植被根系的生長提供有限的土壤環境空間,同時又是水分、熱量的交互通道。植被恢復的過程中,植物護坡的主要機理是植物根系對巖體表面或其裂隙土壤的固結和加筋作用,改善土壤質量,也提高了土壤穩定性和抗蝕性,推動植被恢復演替進展,它們之間的關系通常表現為正向協同效應,長期穩定的護坡效果需要依靠灌木和喬木植物[4]。例如,百喜草、高羊茅和百慕達草地,結合土工格室對城市巖質邊坡有較好的抗沖刷特性;刺槐耐旱性優于胡枝子,其幼根、群根系的固土與護坡能力強;紫花苜蓿、狗牙根根系的巖質邊坡根-土復合體,其抗剪強度隨根系分形維數的增加呈先增后減的趨勢;河南省宜陽縣錦屏山石場巖質邊坡巖壁,臭椿和黃櫨的根系呈不同的空間異質性響應;太行山石灰巖區邊坡灌木根系的抗拉力隨著根徑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狼牙刺的根抗拉力最大,黃刺梅次之,其余依次是虎棒子、荊條、油松、山杏、山桃和連翹。
3.3 護坡與水土保持功能
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是穩定恢復生態系統的重要標志。植被修復的護坡機理主要表現為植被根系系統的植被深部根系的錨固作用、植被淺部根系的加筋作用、植被根系的水土保持作用以及植被根系的生態作用。例如,山東臨朐縣石灰巖山地干旱巖質邊坡,側柏林的造林密度1 667~2 500株/hm2為宜,保土保水效果優良;山東省石灰巖山地苦楝側柏混交林的土壤減蝕效益優于刺槐側柏混交林與側柏純林;晉西干旱半干旱土石山地區落葉松白樺混交林比純林的土壤抗蝕性能強,輔以水平階整地有效攔蓄降水;丹江口庫區喀斯特邊坡馬尾松林地和白刺花灌草地的產流產沙較低,地表入滲率高,水土保持效果較好;鄉土灌木是川渝地區公路邊坡防護的重要生態模式,廣東省順德區大睡牛崗石質邊坡的枯枝落葉減少土壤侵蝕量;我國南方采石場生態治理中,三亞市抱坡嶺采取V型槽植生帶法引種矮生百慕達、柱花草、海南含羞草,坡面或微地形平臺區種植喬灌藤,如簕杜鵑、夾竹桃、小葉榕、臺灣相思、鳳凰木、爬山虎和葛藤等,后經馬尾松、鐵芒萁等抗逆性強的本土植物侵入,融入到了周邊山體的自然植被群落,起到了良好固坡和水土保持效果,且重建了生態景觀;鄱陽湖博陽河西岸高陡邊坡采取水土保持效益良好的喬草模式和草本混合,安慶集賢關高陡巖質邊坡則更適宜生態需水較少的灌木模式[5]。
4 發展趨勢
我國巖質邊坡植被修復起步晚,其理論方法與應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通過應用植被混凝土防護技術、三維植被網噴播技術、飄臺法、植生袋法、厚層基材噴播技術、爆破燕窩生態重建技術等較成熟的技術,改善巖質邊坡環境條件,選擇先鋒性鄉土樹種,建植形成灌草或喬草模式等的近自然地植被群落。但是,我國巖質邊坡植被修復整體進展相對較緩慢,依巖質邊坡再造地境識別、植物選擇、植物配置、結構調控、恢復群落演替的研究層級逐步開展,植物選擇及其配置的前期研究相對較多,植被配置后的結構調控等研究較少,總體呈小尺度規模分散、較低層次的系統化水平[6]。
巖質邊坡修復是系統性、復雜的長期工程。我國巖質邊坡異質性較強,其邊坡失穩、受損退化植被和水土流失等依然嚴重,現今熱點聚焦巖質邊坡的結構失穩和動力學、力學特征及其工程護坡技術等的研究,傾向工程護坡且發展速度快于植被修復。這些可為巖質邊坡植被恢復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有利于開拓水土保持相關理論研究及其應用層次及其深度,推動了相對薄弱的研究領域。筆者認為,重點著眼巖質邊坡的異質化、異質景觀研究及其水土保持效應,近期目標從水土保持視角完善巖質邊坡生態理論體系建設,依托現代信息工具豐富巖質邊坡修復復合技術,研究宏觀-細觀-微觀多尺度的不同修復植被的變化特征、作用機理及其規律,解決修復生態系統的影響約束與修復質量難關,并針對巖質邊坡的區域性特性,關注其大尺度研究方法的開發,培育較大尺度植被修復的普適性技術與異質性景觀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家明,陳積普,楊繼清,等.中國巖質邊坡植被護坡技術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學報,2019,33(05):1-7.
[2] 程東亞,李旭東.喀斯特地區植被覆蓋度變化及地形與人口效應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9,21(08):1227-1239.
[3] 高云峰,徐友寧,陳華清.露天礦硬巖邊坡復綠技術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礦業,2019,28(02):60-65.
[4] 張如明,李亦然,李澤東,等.山東省石灰巖山地不同混交林改良土壤及減蝕效益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9,39(01):220-225.
[5] 蔣能,寧世江,劉合霞,等.廣西喀斯特公路護坡植物的選擇與配置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04):63-67.
[6] 周華健,馮文新,趙國紅,等.黃櫨在高陡巖質邊坡覆綠中的環境適應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9,42(05):60-64.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