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摘 要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作為荔浦市的重要濕地公園,不僅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是水質量和本土魚資源的重要載體;但目前濕地公園仍存在著河流污染、管理理念與當地發展相沖突等問題;本文以“保護、恢復、發展”為主題進行探究,從而能夠更好的對保護荔江國家濕地公園提出利用對策。
關鍵詞 河流型濕地;保護與利用;縣域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98
1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位置及資源情況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屬于典型的河流型濕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荔浦市的荔城、修仁、青山、龍懷4個鄉鎮域內,以荔江干流為主體,東西長24.7 km,南北寬11.9 km,總面積699.99 hm2,濕地面積391.28 hm2。荔江濕地屬于獨特的河流-喀斯特溶洞-森林復合生態系統,區域內動植物資源豐富,2018年本底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已知維管植物577種,其中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廣西重點保護植物5種;已知脊椎動物266種,其中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物種13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Ⅲ物種2種,廣西重點保護動物35種。此外,該濕地公園還是修仁?、異華鯪和長體異華鯪的模式標本產地。公園區域內天然降水較豐富,水質良好,河流周邊水稻田豐富,荔浦芋、荔浦馬蹄、蓮藕、茭白、沙糖橘等特色濕地農產品眾多,公園范圍內存在荔江灣景區和豐魚巖景區2處巖溶濕地景點。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三個功能區,主要的保護對象是荔江水環境質量、荔江河流濕地自然形態以及荔江本土魚類資源。
2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現狀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2014年12月獲批進行試點建設,2019年通過驗收,正式獲得國家濕地公園授牌。在2015—2019年建設期間,根據實際情況,當地通過各類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修復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鳥類和魚類棲息地,促進荔江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完成了7 km生態駁岸修復,疏浚河道堆積物4.5萬立方米,種植水生及陸生等植被2.1萬株,常態化保持每年2~3次的有害生物防治,清退沿江臨時農耕地,減少人工干預,自然恢復河道河灘5 hm2,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促進保護與合理利用結合。當地建設荔江生態科普館3 600多平方米,自行車道約5 km,科普宣教長廊約100 m,自行車驛站及休憩亭2個,觀鳥塔2個,標志廣場約6 000 m2,保護站2個,生態廁所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將荔浦城區與荔江灣景區約10 km重要節點有機串聯了起來。
3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和發展面臨的
困難
雖然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經過幾年的建設已經基本建成了集濕地保育與修復、生態涵養、文化科普、生態旅游、濕地農業以及攝影寫生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濕地公園,但是公園目前仍然面臨問題。
3.1 河流型濕地沿河兩岸面源污染問題難以有效解決
荔浦荔江濕地屬典型的流經農村和農區的河流型濕地,廣大農村居民農業種植生產中農藥化肥的施用、養殖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亂倒、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還未完全覆蓋,沿河村屯等造成的面源污染會直接影響到河流濕地水質、水生動物棲息環境、河流濕地自然景觀以及荔浦荔江濕地生態質量、景觀質量,甚至會影響下游桂江、西江乃至珠江水系水生態安全。
3.2 公園保護管理理念與當地發展建設存在沖突
濕地公園除合理利用區可以開展不影響濕地保護的生態旅游活動外,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都劃入到了生態紅線管理范圍內,不能開展除保護恢復外的其他活動。濕地公園“合理利用區”內原來存在的荔江灣景區與豐魚巖景區經營方向、未來建設中的經營理念與濕地公園管理要求相左,與國家濕地公園以自然保護為主的建設宗旨不符,例如在保育區內開發水上漂流項目、在合理利用區開發巖溶濕地洞穴內坐船項目對洞穴中的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3.3 濕地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成效鞏固存在問題
雖然濕地公園的建設初衷是全面保護當地重要的生態系統,但是政府相關部門大力投入建設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保護綠水青山來實現“金山銀山”的目標。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或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濕地公園的景觀資源以及文化資源,實現生態與經濟良性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仍需繼續探索[1]。
4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利用對策
鑒于荔浦市政府把荔江國家濕地公園作為荔浦市重點打造和發展的生態文明示范區,在目前的保護與建設的基礎上,須以“保護、恢復、發展”為主題持續建設。
4.1 保護與利用開發原則
4.1.1 正確把握濕地公園方向定位
濕地公園是濕地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方向定位,突出荔江濕地的水環境保護、自然景觀保護、特有魚類及其他生物資源保護,不盲目追求旅游開發,不能違背濕地保護的原則[2]。
4.1.2 避免園林色彩過重現象
濕地公園內植被恢復能夠改變生物群落結構,是促進濕地公園恢復生態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濕地植被恢復,同時也能促使部分陸地區域陸生植被恢復[3]。在進行資源保護時,要注意避免許多濕地公園在植被恢復時常犯的通病,不能片面地進行植樹造林或園林綠化,要注意調查分析本地原生濕地植被或陸地植被不同群系的物種構成,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本土適生物種,而非大量引進外來植物,避免濕地植被園林化[4]。
4.1.3 注意規劃銜接,避免建設沖突
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屬于生態建設項目,其總體規劃應基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因此,荔浦市未來凡涉及荔江濕地公園規劃范圍的規劃,均應考慮與荔江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的銜接。特別是荔江灣和豐魚巖景區建設規劃、荔浦荔江沿岸農業生產發展規劃、荔江兩岸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荔浦縣道路橋梁建設規劃、荔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在編制實施過程中,均應考慮或兼顧荔江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的要求和限制。
4.2 保護開發對策
1)繼續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按照功能分區突出保護重點。持續開展河流水環境和陸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工程。在進行植被恢復時,注意選擇本地鄉土植物來突出荔江的景觀特質;監測濕地公園內濕地各要素動態情況,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科普宣教活動影響,完善基礎服務設施,發揮環境教育功能。
2)強化項目資金整合,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濕地保護與社區協調發展機制。一方面,建議整合各級涉農資金和各部門項目資金,結合荔江沿岸現有農業布局,充分發揮沙糖橘、荔浦芋、荔浦馬蹄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優勢,強化區域內主導產業,打造以自然山水、特色農業體驗為特色的濕地生態觀光帶。另一方面,發揮區內已有的旅游資源優勢,依托生態休閑旅游騎行步道,選取若干村屯建設荔浦芋種植體驗園、柑橘采摘園、花卉觀光園等鄉村特色示范園;開展生態觀光、采摘體驗、農耕體驗、騎行等戶外活動,并舉辦以濕地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各類節會賽事等鄉村休閑體驗項目;建設星級農家樂、精品民宿;鼓勵景區推出康養旅游產品等,通過挖掘濕地文化、農業文化,濕地公園游客提供外圍旅游資源,促進生態旅游與生態農業有機融合,聯結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拉動鄉村生態旅游消費。同時,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改善投資環境,引進涉農龍頭企業、電商企業,推行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開展家庭農場主專題培訓,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聯社等基層集體組織,真正讓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成果。
3)不斷拓展和深化科普宣教,梳理推出研學旅行路線和產品。聘用專業團隊,打造有濕地特色的研學路線,同時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及時了解其他部門組織的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對荔浦市研學旅行資源的梳理情況和推薦清單,避免同質化的研學產品。
4)做好全市規劃,讓濕地公園建設與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充分結合。以融合發展為先導,重點打造涉及多個鄉鎮的田園綜合體項目,依托現有的荔江生態保護體系、衣架小鎮工業體系、電商服務中心物流體系、萬畝沙糖橘核心區特色產業體系、荔江灣旅游產業體系五大體系,構建起“田園+”體系,實現“春有花可賞、夏有苗可展、秋有芋可采、冬有橘可摘”的四季花果園田園綜合體目標,增強周邊居民的獲得感。
5)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內生動力。推介先進典型,擴大影響力,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濕地保護、鄉村振興和田園綜合體示范區創建的良好氛圍;探索搭建智慧農旅平臺,采用“互聯網+農業+旅游”模式[5]。
5 結語
濕地公園的保護與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根據實際發展的情況,分析濕地公園的資源特征、功能定位、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設重點,定期做好適合不同時期的科學規劃,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多途徑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充分發揮多種效益,保證濕地保護與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廣仁.濕地保護管理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55.
[2] 馬廣仁.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修復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7:6-7.
[3] 楊昌賢.最新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實施與濕地保護項目計劃制定及典型案例分析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10.
[4] 何平(譯).生態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23-24.
[5] 鄭昭佩,韓美,孫維君,等.河流濕地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以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5):39-4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