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述凱


摘 要: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經濟布局產生深刻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淄博市這一典型的組群式城市,不斷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為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致力于構建“五區三縣+經開區”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模式。新時期,在探索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推動產業集聚、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東優、西融、南拓、北聯”的城市發展路徑。
關鍵詞:淄博;區域經濟;產業轉移;產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3-0101-03
引言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以梯度理論及其相關理論為核心指導開始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在研究中,有必要假設:在行政區劃范圍的經濟內部,是以有效配置整合各種資源并使其最優化為先決條件的。同樣,區域經濟范圍外部的所有行業部門之間具有不同程度上的關聯性。
由于區域經濟分布長期受制于行政區劃影響的現實,區域經濟規劃發展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為區域經濟內涵及其外延的相互關系上:一是對“內”經濟發展的格局不夠長遠,對“外”經濟方面的研究缺失,忽視了區域內、外協調效應對梯度轉移的影響,如產業轉移,僅限于本區域擁有的經濟技術和自然資源及其社會文化資源等方面的流動。二是對要素資源等跨區域之間流動過于“同等級”研究,卻忽視了存在著其他低梯度區域利用比較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域之間,應該是一個不受區域限制的產品、要素、勞動力及資本自由流動的統一區域市場的動態過程(孫大斌)。因此,對區域經濟研究應該運用市場學派的理論領域,展開動態分析??梢?,以行政性為主的區劃,必然更多地考慮“本”區域經濟化的問題。事實上,應該從動態性和長遠發展角度,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問題。
一、淄博市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演變過程及其問題
產業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比較新時代淄博市明確提出的“東優、西融、南拓、北聯”的城市發展路徑,根據淄博市生產要素分布、市場容量和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現實情況,由于行政區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歷史上對產業布局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在區域經濟處于較落后的階段,主要以行政性區劃決定本區域的產業發展格局。從經濟地理角度,淄博市這一組群式城市本身就是被行政性規劃了的綜合區域,是一個包含行政、經濟、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的集合體,淡化區域經濟布局理論的指導性作用,雖然產業結構在表面上呈現出合理性,但其背后卻隱藏了區域內尚未出現產業集聚效應的經濟實質,因此難以厘清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性和不經濟性問題。
在淄博的歷史上,曾經將“五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定位于“五朵金花”齊綻放的格局,20世紀80年代,以“經開區”標志,先后擴大臨淄、張店兩區工業,并調整淄博市“三縣”區域經濟結構和布局。如“籌建齊魯石化”增加化工基地,“行政版圖上多了一個馬踏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淄博經濟發展空間受制于水資源缺乏和糧食不足的現狀。但是,這種著眼于“局部”區劃的資源調整,卻不利于周圍區域經濟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區域北端以糧、棉、造紙業為主的高青、桓臺兩縣劃入淄博市,打亂了濱州市﹙前惠民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劃布局。尤其不利于農業、果林以及馬踏湖和黃河兩岸水上養殖業。事實上,一個地區的稀缺資源(如廉價農產品和自然資源等),其短缺部分可以通過外貿途徑予以解決。二是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本區域的經濟實力,但是臨近地區資源的缺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如臨淄地區農業的損失、環境污染治理費用、兩地間石油運輸費用增加等。三是臨沂地區的沂源縣,并入了工業發達的區域淄博市,行政區劃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在工業經濟發展時期,自然而然地會形成立足工業經濟、拉動農業發展的區域布局。結果,從產業關聯性上,淄博、濱州和臨沂等多個區域之間資源的整合,很有可能偏離了“1+1>2”資源理論的要求。
實際上,某些跨區域的資源并非一定要通過行政區劃的方式獲得。如原惠民地區和淄博市之間的水資源,可以通過水利管理部門與地方共建引水工程的方式解決。假設高青仍然屬于現濱州管轄區域,其后國家實施的“引黃工程”便是最佳的可行性方案。顯然,側重于行政性區域劃分的“五區三縣”,其所關注的區域經濟的重點是為了“占有”資源而不是“共享”資源,更缺乏從系統性的高度來規劃產業布局的可能性。
2.淄博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案例分析。由于多種產業并存發展的需要,劉易斯農業和工業二元產業優化的假設,不能繼續簡單地作為區域經濟研究的主要對象,需要超越組群式城市內部的產業布局現狀,分析“區域經濟范圍內”和“區域經濟范圍外”的發展格局。
在區域經濟范圍內,按照Walter·Christaller中心地理論,淄博市各區、縣在整體上符合以交通線為最優的原則。歷史地看,五區的中心地帶,都是處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交通線上:在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線上,以冶金、建陶、建材產業為主的博山區,以耐火、礦業產業為主的淄川區,以物流、機械制造、鋁加工、藥品制造業為主的張店區;在東西方向主要的膠濟線上,分別以石化產業為主的臨淄區,以及西部的周村區。各區處在城市間的交通主干線上,臨淄—張店—周村“橫向”和博山—淄川—張店“縱向”匯成一個“T”字形城域經濟格局。其明顯的特征是,城區“五朵金花”的工業產業尚未越過膠濟線鐵路向北“兩縣”域拓展,同樣,也是少有向南部“縣”域產業轉移的現象。整體上,淄博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布局是合理的見圖1。
在區域經濟范圍外,從區域經濟布局理論角度,淄博市組群式城市內各區域原有行業的資源,不能進一步滿足區域經濟范圍內的調整和優化,更加需要與外部區域經濟之間的聯合;鑒于老工、礦產業發展的不景氣狀況,淄博市加強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其中,產業轉移主要的出發點是尋求廉價的要素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從經濟地理角度,南北“縱”向的交通優勢因老工業基地的衰弱而喪失,博山區陶瓷產業轉移向北延伸至淄川區或其他地區。同時,張店區原有的鋼鐵、鋁加工、藥品制造等產業轉移的方向北延,遷移到“噸糧產地”桓臺縣,農業縣逐漸被工業產業轉移所侵占。20世紀90年代左右,濟青高速公路是張店區與桓臺縣“區縣”的南北分界線,而“區縣”界線首先被盲目擴大的“經開區”所掩蓋,90年代中期后,“區”中的大量工業性產業轉移到了“縣”域,現在“噸糧縣”的農業土地被非農業產業征用,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區縣”兩區域已經“半”城市化。結果淄博市原來“T”字形的產業布局,已經演變成為“十”字形格局見圖2。
事實上,兩種布局形式的轉變,其真正的動因源自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所致,主要的投資出發點是基于廉價的農業土地,而不是整體布局上的合理性的產業調整規劃。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十”字形布局的一部分是以失去農用耕地為代價的,從某種意義上,新的布局反映出“工業圈地”的政策問題。其深層次原因就在于:各級掌握土地使用審批權的部門和個人受到了尋租所得利益的驅動。
3.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看,一個區域經濟布局規劃是離不開該區域及其輻射周圍的地理條件的。而這種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前提是,淡化行政性區劃的管理職能,重視經濟區域化的合作職能。這樣才有可能反映在產業布局上以“經濟性”為切入點,而不是以“行政性”為出發點,從而真正取消區域之間種種壁壘的制約,選擇具有較大市場占有比例和較大發展潛力的產業重點扶持。
從現實發展狀況看,淄博市已經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格局,“五區”北部的桓臺、高青兩縣農業區域和南端沂源縣的林業,聚集了越來越多的與工業相關聯的產業;影響了三個縣原有的農、林、養殖以及新興的旅游業的發展。由此,“西融”“北聯”兩個區域基本上形成了高新區、經開區、文昌湖旅游區、淄博新區的一體化布局;而“東優”“南拓”兩個區域正在以主城區南部生態產業新城和東北部先進制造業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龍頭,重新規劃納入經濟一體化發展新藍圖;“中心城區”構筑高端教育、醫療、商務、金融、文化、體育、旅游產業,增強整個組合型市域在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集聚功能。
二、淄博市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整體產業布局上看,通過近三十年的市場調節和政策性干預,該區域經濟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呈現出由“T”字形轉向“十”字形的變局。建議及對策如下:
1.重新調整“十”字形布局,逐漸回歸“T”字形布局。重中之重的是防止“T”字形布局演變為“倒T”字形布局的可能性。即南部博山區和淄川區的主要工業基地全部向北轉移到北部的桓臺、高青兩個農業縣。比較理性的做法應該是在三縣中,桓臺立足發展“噸糧縣”的優勢和馬踏湖的漁業養殖,高青縣則要充分利用棉花、瓜果種植和瀕臨黃河漁業等獨特資源優勢,并且這兩個縣還可以跨區域與濱州市共享黃河“不竭的水資源”。同樣,林業資源豐富的沂源縣應該與臨沂老區聯合發展現代旅游業,凸顯野外原生態旅游和綠色農業尤其是經濟作物的特色。在調整產業布局過程中,不能以犧牲“三縣”所獨有的資源為交易成本。其實,“五區”的產業發展應該以重組并購原有資源和技術創新為主,不能簡單地利用產業轉移的方式,大量獲取縣區的廉價土地資源而發展非農產業。
實際上,政策上的“圈地”,就是淄博市產業布局失控無序的最主要原因。在短期內“圈地”可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從長遠發展的結果看,“圈地”不僅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經濟性問題,還很有可能出現“五區三縣”畸形產業化的狀態。準確地說,在區域經濟范圍內不同產業及其產業之間的發展失去比例性、協調性和平衡性。
2.淄博市“東西南北中”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分布格局。一是充分占用緊鄰交通線的運輸優勢,產業集聚沿著“東—西”方向的膠濟線和濟青高速予以布局,東部臨淄區集中石油化工產業,西部周村區集中文昌區水上養殖、經濟農作物生產、家庭絲織、王村制醋和城區內古商業文化旅游業,以及張店新、舊兩區的商業和房地產業。二是從國情大局出發,恢復江北“噸糧縣”的原貌,農耕地不可隨意征用,清理整頓越過濟青高速以北的工業布局,回歸“T”字形布局。即與“南—北”方向相關的區域產業布局集中在“張店—淄川—博山”的鐵路和省道等運輸線上,盡量縮減廠礦企業在布局上對其他土地的占用空間,既能實現產業集聚的目的,降低本區域的運輸費用,又能節約土地資源發展農業生產。
經過這樣的調整,才會避免出現“十”字形布局繼續向“北”侵占農地的可能性,并且也不會出現張店中心區南面“淄川—博山”產業轉移的盲目性,防止出現“T”字形布局轉向“倒T”字形布局的可能,進而達到以最少量的土地空間,使淄博市產業布局得以新的優化。
三、研究尚未解決的問題
根據韋伯“集聚因子”決定的區位空間布局,當今條件下,淄博市越來越依賴于跨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支持。隨著區域經濟的深入發展,組群式城市的產業布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即區域合理性布局主要考慮的是運費、勞動資源和聚集因子以及區域內所形成的產業布局,從前面分析看,淄博市區域經濟發展的演變進入了一個更廣泛研究的領域。主要表現為:
1.沒有引導產業轉移形成集群,進而發揮出不同產業的集聚效應。缺乏分析產業集中度高低不一的問題,更沒有借此研究因集聚而帶來的競爭實力。如,對于濟南市東擴與章丘聯合,與萊蕪市合并的典型案例,缺乏第一手資料,不能有力地實證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
2.產業轉移不單是指從一個區域遷移到另一個新區域,也不是偏離整體產業布局而任意轉移到某一資源豐富區域。其實,僅從產業轉移角度,組合式城市也不宜過度強調區域內的產業調整,否則,某些產業轉移只會利于局部,卻無益于整體產業布局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 馬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