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
任何教育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中進行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和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產生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如今,學生的問題意識越來越淡,除了個別學生在做作業中遇到不會的習題來詢問老師以外,很少有學生在自我構建后提出更高水平的問題。然而,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更加注重問題的解決,較少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問題意識的形成。因此,引導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就顯得尤為重要。
師生關系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因素,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師道尊嚴,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師生關系充斥著不平等的味道,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部分學生對教師產生恐懼心理,師生關系緊張。學生由于懼怕老師,不敢說也不敢問,這無疑會壓抑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師生關系多趨向于單向性與服從性。教師主動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只見教材、課標、作業與分數,而忽視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互動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與學生的看法存在差異時,對學生的主動性給予分肯定,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地思考與探索,從而實現教學相長。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擁有主人翁姿態,從而能夠更好的駕馭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但是,提問不是信口開河,當學生的問題偏離教學正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又可以引導他們提出具有更高層次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加引導,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提問技巧,從而有利于主問題教學的有效實施,使得學生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阿道爾夫·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理想的師生關系是一種雙向的、平等的、民主的和合作的關系。在師生關系的基礎之上建立的關心也應該是雙向的,是彼此都能感受到的一種愛。關心倫理視角下的師生關系是以關心為核心、以認真傾聽和積極回應為基本標志的師生關系,也是師生之間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善于把微笑與鼓勵帶到課堂中去,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求真理、體驗成功的歡樂。教師的權威不再是外部的、強加的,而是內在的、主動的,是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知識的建構中水到渠成的。
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在給江蘇一學校作課題鑒定時,寫下這樣一句話:翻開書本學理論,蹲下身子看孩子,都會給我們收獲。翻開書本則是要求我們認真研究課標、研究教材,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蹲下身子則是要求我們摒棄高高在上的觀念,學會換位思考,切實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他們,從而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多一些肯定與贊美,在一種和諧、輕松地氛圍中實現教育的雙贏。
學生不再像之前一樣默不作聲,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更不敢質疑老師的權威。教師也不再像之前一樣自導自演。在新型師生關系的引導下,孩子們各抒己見,課堂氛圍活躍有序,目標達成率高,重難點掌握扎實,一種靈性油然而生,學生的生命活力被激活。每當看到孩子們高高舉起的小手,眼睛里洋溢的自信和渴望,筆者就更加堅信自己所做的改變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