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莉
摘 要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強家校聯動,整合雙方合力,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尤為重要。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家長配合學校工作,協調家校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利益關系,拓寬家校聯動的途徑和渠道,建立行之有效的聯動協作模式。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危機干預 家校聯動
中圖分類號:G448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56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linkage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integrate 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par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guide parents to cooperate with school work, coordinate the conflicts and interest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broaden the ways and channels of home-school linkage,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linkage cooperation model.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home-school linkage
心理危機這一概念最早(1964年)由著名心理學家Caplan提出,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危機的定義尚未統一。盡管對其概念的表述不同,卻也有很多共識,即心理危機是個體面對重大或突發事件、自身難以解決時,出現心理失衡的狀態。危機干預即是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體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幫助其恢復心理平衡的過程。[1]
21世紀初,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高等教育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化,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挑戰。有調查顯示,如今的“0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普遍偏弱,抗壓能力不足。受各方面壓力的影響,一些相對脆弱的大學生容易衍生心理問題,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引發心理危機。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心理危機時有發生,已經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學者們開始探討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對策。
1 家校聯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性
加強家校聯動,整合雙方合力,在應對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做好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尤為重要。
1.1家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睂W生的教育最初源于家庭,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不僅承擔著監護人的角色,而且擔負著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國外學者Humphrey認為心理危機源自個體、家庭和老師三個方面。[2]國內有學者則認為心理危機源于人際關系、學習、受懲罰、親友與財產喪失、健康與適應問題六個方面。[3] 可見,家庭在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心理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家長更熟悉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成長背景。眾多調查和案例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受家庭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其原生家庭的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系和經濟條件等密切相關。
1.2家庭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資源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系統”,是指個人在其社會關系網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人是社會性動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研究發現,個體在社會關系發展過程中,獲得的支持水平高低與個體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社會支持已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夠很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在校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包括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其中家庭的支持和影響是最持久的。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大學生面對困難、應對危機時的堅強后盾,家庭的良好氛圍能夠為身陷心理危機的大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其樹立信心,勇敢面對心理問題,戰勝心理危機。
1.3家長是處理大學生危機事件的重要成員
大學生在校期間出現的心理問題,有不少是進入大學前就已埋下的種子(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與學生的早期成長經歷密切相關。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參與。一方面,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需要家長或親屬協同做好監控和陪護工作,必要時帶到精神疾病醫療機構進行診治。另一方面,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危機事件時,也需要家長(法定監護人)及時到場協商,共同應對和處理,危機事件后對學生的持續關注和信息追蹤,也離不開家長的協同與配合??傊?,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校方與家長的溝通交流。
1.4家長是參與大學生危機干預的必要人員
法律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監護責任。大學生雖然大多已年滿18周歲,但由于并未獨立生活,父母仍在履行保護子女的身體健康,并對其進行管理和教育的責任。我國《精神衛生法》明確指出,學校和教師應當與學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近親屬溝通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4]此外,遵循“精神障礙患者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無論是否存在傷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風險,還是已經發生傷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行為,學生是否到醫院就診或住院治療,都必須尊重其個人或家屬的意愿,并由學生本人或其監護人辦理。因此,在處理有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患有精神障礙的大學生過程中,高校不能單方面強制執行,必須爭取學生監護人的許可和授權。
2 家校聯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對策探討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了學生能夠健康成長、成才這一共同目標,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家長配合學校工作,協調家校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利益關系,拓寬家校聯動的途徑和渠道,建立行之有效的聯動協作模式,合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取得實效。
2.1 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前注重預警
2.1.1 建立學前心理健康檔案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高校實現信息化、網絡化提供了便捷。高校在錄取結束后,可根據名單提前建立“校-院-班”幾級學生群,同時利用網絡測試軟件,要求錄取的學生在入學前完成心理測評,對新生的基本心理狀況進行摸底,建立入學前心理健康檔案。高校在新生入學前還可以完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篩查,對測評中有精神病史、家族精神病史、心理疾病治療史或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教師應主動與相關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鼓勵家長參與到干預工作中來,與學校建立初步的合作,同時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做出進一步的判斷,并對這部分重點關注學生在入學后有針對性地開展約談疏導和跟蹤篩查。
2.1.2 建立學生成長經歷檔案
高校除了利用常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進行測評和篩查,還需要建立學生成長經歷檔案,以便掌握學生詳細的家庭情況和成長經歷。在新生入學后,通過家庭基本情況登記、成長相關問題調查、社會支持力量尋找、多個緊急聯系人設定等方面,完成每位學生的成長經歷檔案。通過對學生成長經歷檔案的分析和評估,對于在特殊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如孤兒、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殘疾人家庭、貧困家庭、父母有精神疾病或重大疾病家庭等,要列為重點關注對象,并及時與家長聯系,進一步了解具體情況,爭取家長在后期工作的配合,讓家長能從被動參與逐步轉化為主動參與,為學生的教育和幫扶打下基礎。
2.1.3 建立動態心理健康檔案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實現全員化、精準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將大數據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中,對收集到的在校學生個性化動態數據進行分析,測評學生的心理動態發展情況。[5]如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圖書借閱、離校次數、歸寢時間、校園卡消費等數據進行提取和統計,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態及消費情況;對學生的QQ、微信、微博等動態進行監控和分析,綜合相關數據研判,盡早識別學生的心理危機狀況。當發現危機信號時,學校教師要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告知學生的在校情況,共同探討學生的問題和解決對策,爭取到家長的配合,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從而有效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2.1.4 暢通家校信息溝通渠道
高校要利用新生入學時機,通過家長會、座談會、宣傳冊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精神衛生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了解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高校要建立常規的信息溝通機制,定期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狀況以及心理發展情況,除了采用傳統的書信、電話溝通、假期家訪等方式,還應積極拓展網絡溝通平臺。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如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在線咨詢等,定期向家長推送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解答家長的相關疑問,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促進家校之間達成共識,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使其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配合學校開展工作。
2.2 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時及時干預
2.2.1 快速介入危機事件,協同展開干預
危機事件發生時,情況往往突然且復雜,需要第一時間構建起由學校心理咨詢教師、學校安保人員、輔導員、家長、學生室友或好友組成的一個熟悉、安全、可靠的安全保障防線和人際支持環境,確保心理危機學生的生命安全,防止其他傷害的發生。高校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告知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要求家長盡可能趕到學校共同協商干預方案。在協商干預方案過程中,既要站在學校的立場上考慮和處理,又要站在家長的立場上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對于有自殺自傷風險,或有嚴重精神疾病的學生,應做好家長的疏導工作,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恐懼,以取得家長的同意,讓家長(監護人)送學生到指定的??漆t院就診,必要時可安排學校老師或輔導員陪同。對于有中重度心理問題、心理危機發生概率較高,但社會功能受損不太嚴重且積極配合治療的學生,若家長同意帶回家治療則為學生辦理休學手續,若家長不愿意帶回家治療則需簽訂安全責任書并要求家長陪讀。
2.2.2 適當引入第三方,調解家校沖突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危機干預都能成功有效的完成,危機事件引發的傷亡后果,家長很容易受其影響出現情緒不穩定、行為不理智的情況,對學校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甚至與學校沖突對立,出現聚眾鬧事等。一旦家校雙方陷入沖突對立的局面,高校還要積極尋求“第三方”進行調解,促進危機事件的有效解決。針對家長的負面情緒,由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進行交流,幫助其化解危機事件造成的心理沖擊和影響,緩解家長對校方的抵觸和抗拒;針對家長的法律意識淡薄,邀請專業的法律從業人員從法律角度告知、幫助家長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獲得最大利益;針對家長的故意刁難,可以盡力爭取家長所在單位或家庭居住地委員會的相關人員協助,調解家校矛盾。
2.3 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后加強追蹤
心理危機干預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的康復往往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目標不僅僅在于避免自殺、自傷或危及他人安全等嚴重后果的發生,還在于幫助危機當事學生激發內在潛能,調動自身的積極資源,恢復心理平衡,獲得成長經驗,提升心理素質。因此,在心理危機干預后期,無論學生是休學在家治療,還是在校學習兼治療,高校都應隨時跟蹤學生情況,建立長期的幫扶機制,提供有效的支撐環境。有研究顯示,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程度與個體健康因子之間存在程度不同的負相關,即大學生社會支持得分越低其得分就越高健康狀況越差。[6]雖然家庭對學生來說,是最可靠的支撐環境,但僅靠家庭單方面的支持效果有限。家庭與學校應加強溝通協作,學校要發揮整體調控作用,從學校、家庭、朋輩多個方面構建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積極的人格品質,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何海燕.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研究綜述[J].智慧健康,2019.1(3).
[2] Humphrey JH.Stress in children [M].New York:Ames Press Inc,1984.
[3] 劉賢臣.青少年應激性生活事件和應付方式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1998(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5] 蔣勇,周敏.大數據在大學生心理危機識別及干預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
[6] 任雁飛,尹雨晴.論社會支持系統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