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要求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在初中階段,一些學生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習效果往往達不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目標,尤其是在數學學習中時常出現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了解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具體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幫助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一、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第一,不愿做練習,缺少觀察積累。部分學生怕麻煩而只愿意做選擇題、填空題,不愿做解答題和應用題。還有的學生連題目都不愿仔細看,比如,教師布置課本上的練習時,這些學生總是要問“要抄題嗎?”。在抄練習題的過程中,他們抄錯題,抄漏題,將兩道題目合成一道題的情況經常出現。筆者認為這是缺少觀察積累造成的,而在練習中認真抄題就強化了觀察積累的過程。
第二,學習數學時不重視方法與思考。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數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訓練思想方法,培養科學精神,所以數學常常被稱之為“訓練思維的體操”。有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動腦筋,不思考數學問題,純粹地靠“填鴨式”地做題,像記生詞一樣去記解答過程。這種情況下,學生得到的不過是斷斷續續的知識,學習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而且很容易遺忘知識,達不到訓練思維的目的。
第三,未掌握準確的數學表達語言。數學學科有一套完整嚴密的“語言”體系,這個體系由定義、公理、定理和法則等組成。在日常數學教學中,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問題。如果一個學生不能熟練掌握數學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數學觀點,那么他(她)遇到數學問題就會無從下手。
二、針對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對策嘗試
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筆者依據“講規矩、講規范”的原則,保證設計的教育手段能夠實施,富有成效。針對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形成原因,教師可以做如下一些嘗試: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多設計一些活動。在課堂上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是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筆者的課堂教學設計,其宗旨就是給學生多動手、能動腦和學表述的機會。活動設計既要有趣味性,又要緊扣數學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性,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多一些動手、動腦的機會。
二是多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教師要通過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以語言促進數學思維的目的。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通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觀點,表述自己對數學問題的認識。另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問題的關鍵詞,如有關的名詞、定義和依據等做下整理,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回答時流暢有據,培養數學思維。
三是重視課堂外的鞏固訓練。數學是中學階段最重要的一門課程之一,一方面教師要教授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課外的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設置必要的課外練習,如用少而快的“十分練”形式,提升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根據學習的數學內容,筆者每一天選兩道略有層次的數學題,在午間或晚餐后放到電子板上,要求學生抄題進行練習(用時十分鐘,滿分十分),由小組一對一檢查完成。學生必須更正每一天作業中的錯題,以小組為單元互相檢查,口述錯誤的原因以及更正的依據。學生在糾正錯誤的同時也提高了數學表述能力。
通過以上的策略實施,學困生數學學習有了明顯的進步。進步不僅僅體現在分數有了較高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些學生能夠勤動手、動腦,養成了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數學思維。
(涂世友,紅安縣二程中學,湖北 黃岡 438400)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