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使用3D打印機和一種新穎的生物打印技術,將藻類打印成具有韌性和彈性的光合材料,這種材料有望廣泛應用于能源、醫療和時尚領域。相關研究發表于《高級功能材料》雜志。
近年來,科學家認識到,最堅固的材料往往是那些模仿自然物質的材料,因此,將生物細胞置于非生物基質中制成的生物材料越來越受歡迎。在本研究中,由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研究人員主導的國際團隊,用沒有生命的細菌纖維素(由細菌制造并排泄出的有機化合物,擁有許多獨特的力學性能,比如柔韌性、強度和保持形狀的能力)充當打印紙,用活微藻充當墨水,通過3D打印將活藻沉積在細菌纖維素上。
研究人員解釋說,生物(微藻)和非生物(細菌纖維素)成分結合,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材料,這種材料擁有藻類的光合特性以及細菌纖維素的柔韌性,也就是說,其既堅韌又有彈性,同時還環保、可生物降解,生產簡單且可擴展。此外,這種材料擁有植物特性,意味著它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在數周時間里“養活”自己,還可以再生,這些獨特的屬性使其可用于制造人造樹葉、光合皮膚或光合生物服裝等。

人造樹葉是模仿真實樹葉的材料,能利用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能量,可以在不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包括外層空間制造可持續能源。目前的大多數人造樹葉用有毒化學方法生產,而新方法制造的人造樹葉則由環保材料制成。這種材料還可以制造用于皮膚移植的光合皮膚,產生的氧氣將有助于傷口修復。
研究人員表示,除用于可持續能源和醫療領域,這些材料也有望改變時尚行業。首先,由藻類制成的生物服裝是可持續生產、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質量織物,將解決紡織業目前面臨的環保問題;其次,它們還能通過光合作用去除二氧化碳凈化空氣;最后,它們不需要像傳統服裝那樣經常清洗,能大大減少水的使用。(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據韓國KBS報道,韓國機器研究院成功研發出一款“肌肉面料”。這種面料只要貼在衣服上,就能幫助人們花小力氣完成很多事情。
研究小組稱,該“肌肉面料”是用直徑僅為20 μm的形狀記憶合金做成彈簧形態的線后,與普通的紗線材料交織而成。面料的尺寸只有成人手掌那么大,重量僅為6.6 g。
使用“肌肉面料”時,形狀記憶合金會收縮,并在此過程中產生力量,可舉起約10 kg的物品。把該面料貼在胳膊上后舉起啞鈴時,肌肉使用的力量減少一半。在人體模特的腿部貼上“肌肉面料”后,當其收縮時,人體模特便能猛然站起。
據悉,該“肌肉面料”不需要另外的發動機,且重量很輕,價格低廉。預計“肌肉面料”得到普及使用后,將被用于快遞、物流、護理等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或康復訓練等領域。(來源:紡織導報)
半導體纖維在人機交互、能量轉化等方面有巨大優勢,因此在可穿戴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的半導體纖維以共軛聚合物材料為主,但其載流子遷移率和力學強度較低,導致無機半導體纖維難以連續化制備。受棉纖維紡紗工藝的啟發,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功能材料課題組(AFMG)的研究人員借助多相界面作用力,模仿棉纖維紡紗的梳棉、壓實和加捻工藝,開發了無機半導體納米晶體材料的連續化取向、組裝和加捻新方法,實現了無機半導體紗線的連續化制備。研究人員同時提出以高長徑比的納米帶為結構單元,強化基元相互作用力,提升了半導體紗線的強度。此外,基于雙電層吸/脫附和離子晶格脫嵌耦合機制,構筑了基于無機半導體紗線的電致變色人工肌肉。
因為紗線由高長徑比的無機納米單元組成,在室溫下可以任意彎曲或扭曲,具有良好的柔性。由于載流子凍析效應,半導體紗線插入液氮后電阻提升了4個數量級,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柔性。它的拉伸強度也顯著優于已知的純半導體纖維材料,除此之外,無機半導體紗線也具有靈敏的熱敏與光敏特性。
無機半導體紗線經過三相界面組裝后,紗線內部具有大小不同的孔洞,經過流體加捻后形成致密的納米紗線。與棉線結構相似,無機半導體紗線的微觀結構單元也呈現高度有序的平行排列。基于優異的柔性與力學強度,無機半導體紗線可加捻得到多種螺旋結構紗線,當結構單元組分均為無機材料時,螺旋紗線在極低溫下仍具有優異的可拉伸性能。
通過與碳納米管紗線復合,螺旋紗線可實現在離子液體中的協同電致變色與致動。預計該無機半導體紗線在人工肌肉、偽裝織物等領域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來源:紡織導報)
5月17日,記者從武漢紡織大學獲悉,該校徐衛林教授帶領團隊研制的“火星探測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為探測器姿態調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助力“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該裝置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委托武漢紡織大學研制。2019年初,徐衛林團隊接到緊急任務,緊急攻關14個月,圓滿完成任務。
徐衛林介紹,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軟著陸所用的9分鐘被稱為“魔鬼9分鐘”,風險很大、技術難度很高。當探測器拋掉大底和背罩,露出著陸平臺和火星車時,大推力發動機開始工作,探測器觀察地面,尋找最安全的具體著陸地點,此時,巡視器上12臺姿控發動機配合主發動機起到減速和姿態調整作用。
“‘火星探測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就裝配在姿控發動機噴口尾管和導流錐管連接處,阻隔、密封姿控發動機噴口產生的1500℃高溫,保障姿控發動機噴口尾管和導流錐管的彈性連接。”徐衛林說。
這意味著該裝置既需耐超高溫,又要具備良好的彈性。而在此之前,它還要被長期壓縮——12臺姿控發動機在著陸過程中,按照智能化程序設置,根據姿態調整需要,間歇式獨立工作累計時長約2 ~3分鐘,“火星探測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材料要能耐受發動機此時1500℃高溫火焰沖刷。同時,該裝置在姿控發動機間歇式工作期間,需要在高溫環境下,彈開壓縮不斷循環交替時始終保持密封。
研制期間,材料選用成為團隊的首要技術難題。當時,市面上不存在經一年長期壓縮后,既耐1500℃高溫火焰短時沖刷,又能保證100%回彈性的材料。
團隊查閱大量文獻,嘗試多種方案和試驗后發現,有機材料均無法滿足此功能,只能選用無機材料,但無機材料在高溫條件下無法保證100%的回彈性。此時,團隊創新性提出將隔熱與彈性功能分離的設計方案,使用特種無機纖維材料與金屬材料復合編織,保證裝置穩定性,同時采用波形彈簧有效解決100%穩定回彈難題,最終達到所要求的技術指標。(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