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旭潔,陳亮明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集植物學、園林設計學、醫學、心理學、哲學、公共教育學、社會福利學等多種學科于一體。美國園藝療法協會(AHTA)對園藝療法的定義為:園藝療法是對有必要在其身體以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人們,利用植物栽培與園藝操作活動從其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諸方面進行調整更新的一種有效方法[1]。這是目前比較公認的園藝療法概念。事實上,隨著園藝療法概念的不斷拓展,其對象不僅局限于身心健康方面需要改善的人群,同樣也適用于健康狀態的群體。所以從廣義上講,園藝療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圍繞植物開展各項活動,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和精神煥發的一種方法,適用于不同年齡、各種身體狀況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2]。
研究表明,園藝活動之所以具有調節心神健康、舒緩精神壓力的作用是因為活動包含一定的精神文化特性。近來有不少研究發現,以不同的方式接觸自然要素能夠有效緩解人們的身心壓力,改善情緒狀態[3~5]。園藝活動是保持和改善個人身體、情緒、行為、意志健康的有效方法[6]。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認為園藝活動對于居民身心健康的改善作用不明顯,其結果有待于更多的實驗活動論證[7,8]。因此本實驗設計了為期兩天的6種園藝活動、采用客觀生理指標:血壓、心率以及主觀心理指標:正負情緒量表和笑臉量表來統計分數,以定量的方式來考察不同活動類型和不同活動地點的園藝活動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影響狀況。以期為居民今后參加“適地適宜”的體驗園藝活動舒緩身心提供科學途徑。
考慮到森林公園得天獨厚的戶外活動條件,研究選擇濟南市森林公園作為實驗地點。參與的居民滿足如下條件:無重大急性病狀或慢性疾病,身心基本健康,近一周內無用藥情況。研究最終隨機招募龍騰國際花園的40名居民作為被試人員,安排其在森林公園的六個地點開展了六類活動,即:壓花設計、香包制作、插花、品茗、湖邊漫步、森林冥想的園藝活動,比較不同地點和活動下居民的客觀生理指標與主觀心理指標間的差異,旨在對森林公園環境建設和園藝療法活動改進提出意見。在實驗中,有部分被試未完成所有設計活動。
園藝活動分兩次開展,6種園藝活動時間及活動內容詳見表1

表1 園藝活動時間與內容
每次實驗都分為準備、活動前、活動中與活動后4個階段。
(1)準備階段。實驗人員首先安排居民到達活動產地并分發實驗材料,實驗人員為居民講解本次活動的目的及實驗流程,若居民同意參加本次實驗活動則可以簽署知情信息同意書。準備階段約15 min。
(2)活動前階段。活動前期需采集居民被試的個人身心基本情況統計。之后每次活動之前都需要按如下順序測量被試的身心健康指標:①采用歐姆龍血液儀測量被試人員的心率、血壓,測量完畢后解除設備;②安排被試填寫“正負向情緒量表 (STAI表)”“笑臉量表”和“自評身心健康水平SF-12量表”。第一次活動前,安排被試填寫“園藝康養活動喜愛偏好反饋表”活動前期階段約需20 min。
(3)活動中期階段。本次園藝活動包括:壓花、香包制作、插花、品茗、湖邊漫步、森林冥想6項活動。被試每次被安排參加3項活動,每項活動大約用時30 min。各項活動的內容如下安排:①壓花設計。在春花園中,被試自由選擇準備好的花材后,自行選擇設計主題以及用花的數量,之后用鑷子夾起花葉,用乳膠或片膠涂抹背面粘貼在白色背景板上。制作完成后可以用塑料薄膜、密封鏡框等保留下來。②香包制作。在秋景園,被試用針線縫合好設計香包的形式后按照氣味喜好投入香料,香料準備有荷香、薰衣草香、艾草香三種氣味。③插花。在夏木園,由被試按照喜好挑選3~5種花材并將其放入瓶器中;調整花材位置、進行搭配組合;設計作品完成后滿足個人審美,并進行組間討論心得,展示插花作品。④品茗。在萬竹園,準備好熱水和茶具,由被試選擇品茶口味觀賞茶藝流程、品茗賞景。⑤湖邊漫步。在攬翠湖中,被試沿傍水路段賞花散步。⑥森林冥想。在靜謐、舒適的杉木園環境中,被試采用舒適的坐臥起立方式,冥想分為放松身體、調節呼吸和注意聚焦三個階段,放松身體和調整呼吸以5 min為宜,聚焦階段以15~20 min為宜,體會聯想愉悅輕松的意境。
(4)活動后期階段。每項園藝活動后,都需要采集被試的如下數據:①測量心率、血壓;②采集10 min測量完畢后解除設備;③填寫“正負向情緒量表 (STAI表)”和“笑臉量表”。此步驟約需15 min。
2.3.1 客觀生理數據
心率、血壓通常是反應身體壓力狀態的常用指標,通常可以用于衡量人的緊張感程度,可以有效反映出人在不同物理環境心理狀態條件下的心血管響應狀態,因此通常作為生理指標用于情緒和壓力狀態方面的參照[9~11]。
2.3.2 主觀心理數據
實驗采用的“正負向情緒量表 (STAI表)”和“笑臉量表”[12,13]來測量被試參加不同活動前后的瞬時性情緒變化,采用“自評身心健康水平SF-12量表”來測量被試參加完兩天活動前后的身心健康指標和主觀幸福感受變化。活動采用的測量指標、指標內容及工具見表2。

表2 本實驗采用的生理、心理測量指標
實驗使用SPSSVersion22分析軟件,首先通過配對t檢驗分析居民的身心健康指標在參加完6種園藝活動后是否顯著變化,其次再通過單因素分析法分析6種園藝活動對居民的身心狀態影響。
3.1.1 心率、血壓數據
對“壓花”“香包制作”“品茗”“插花”“湖邊漫步”“森林冥想”6種單次園藝活動前后居民的“高壓”“低壓”“心率”分別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得到的結果表明:被試在參加完“壓花”(t=5.21,df=35,p=0.000)、“香包制作”(t=2.59,df=20,p=0.01)、“插花”(t=3.25,df=26,p=0.03)、“湖邊漫步”(t=4.58,df=17,p=0.000)、“森林冥想”(t=4.63,df=26,p=0.04)活動后,“心率”均顯著低于參加活動前。據此說明被試在參加完“壓花”、“香包制作”、“插花”“湖邊漫步”“森林冥想”5項活動后,以“心率”為指示標準的客觀生理壓力均能得到明顯緩解,結果均值見表3。
由表3可知,被試參加“壓花”活動后,平均“心率”從74.16±11.56下降到68.57±9.01(p<0.000);參加“香包制作”活動后,“心率”從76.32±9.42下降到69.44±8.65(p<0.05);參加完“插花”活動后,被試心率從76.54±9.48下降到71.95±11.27(p<0.05);參加完“湖邊漫步”活動后,被試心率從75.12±10.57下降到70.89±9.84(p<0.05);參加完“森林冥想”活動后,被試心率從74.21±9.75下降到70.14±11.27(p<0.05)參加完“品茗”活動后,被試無明顯變化的是“心率”。所以僅對“心率”這一指標改善度而言,“壓花”“香包制作”“插花”“湖邊漫步”和“森林冥想”活動均對被試的“心率”能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

表3 居民分別在6次園藝活動干預前后測高壓、低壓、心率配對t檢驗結果
3.1.2 六種園藝活動對居民高壓、低壓、心率的影響程度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6種園藝活動對居民的“心率”影響程度存在明顯差異(F(3,93)=4.516,p=0.004),然而對其“高壓”(F(3,92)=0.349,p=0.782)和“低壓”(F(3,95)=1.157,p=0.353)的改變影響無明顯差異(表4)。

表4 居民6種園藝活動高壓、低壓、心率差值單因素方差檢驗結果
3.2.1 正負情緒、心情愉悅度
以正負情緒、心情愉悅度為指標進行樣本配對t檢驗,考察6種單次園藝活動前后居民的心理狀態變化。實驗表明:居民在通過完“壓花”后正向情緒(t=-4.70,df=36,p=0.000)、心情愉悅度(t=-5.93,df=36,p=0.000)都明顯上升,負向情緒明顯下降(t=3.16,df=36,p=0.002);通過“香包制作”后居民正向情緒(t=-2.42,df=20,p=0.02)、心情愉悅度(t=-3.45,df=20,p=0.004)都明顯升高,負向情緒明顯降低(t=2.25,df=20,p=0.04);通過“森林冥想”活動后居民正向情緒(t=-4.28,df=20,p=0.01)和心情愉悅度(t=-1.957,df=20,p=0.03)都顯著上升,負向情緒顯著下降(t=1.86,df=20,p=0.02);在參加完“湖邊漫步”活動后,正向情緒(t=-3.15,df=19,p=0.03)和心情愉悅度(t=-4.26,df=19,p=0.04)都顯著上升,負向情緒顯著下降(t=2.24,df=19,p=0.01)。這些結果說明,居民在參加完“壓花”、“香包制作”“湖邊漫步”“森林冥想”活動后,“正向情緒”和“心情愉悅度”都顯著提升,“負向情緒”顯著下降;而參加“插花”活動后,僅“正向情緒”顯著上升;其他活動對于被試的“正負向情緒”及“心情愉悅度”均無明顯的影響,結果詳見表5。

表5 居民在6種園藝活動前后的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心情愉悅度前后測配對t檢驗結果
3.2.2 “SF-12自評身心健康度”
在全部完成6次園藝活動后被試居民進行“SF-12自評身心健康度”量表前后測試的配對樣本t檢驗。
結果顯示,6次活動干預前后,居民的自評生理健康度、心理健康度均無顯著差異(表6)。

表6 6次園藝活動前后居民自評身體、心理健康度和主觀幸福感配對t檢驗結果
根據6種不同園藝活動對于被試居民“客觀生理壓力指標”數據分析可知,僅在“心率”指標上6種活動呈現出明顯差異。就對于居民“心率”降低程度橫向比較而言,“壓花”“香包制作”“插花”“湖邊漫步”“森林冥想”5種活動均顯著優于“品茗”活動;且“壓花”“湖邊漫步”“香包制作”活動顯著優于“插花”和“森林冥想”活動。另外對于單次園藝活動的生理指標變化情況考察,除“品茗”活動以外,居民在參加完“壓花”“插花”“香包制作”“森林冥想”活動干預下,居民的“心率”均明顯降低。據此可知,大部分在森林公園進行的園藝活動均能使居民以“心率”為指標的生理壓力明顯降低。
據心理壓力影響指標得統計,參與完成大部分園藝活動后,居民的“正向情緒”“心情愉悅度”都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時“負向情緒”下降。其中參與完“壓花”“香包制作”和“森林冥想”活動后居民的正向情緒和心情愉悅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并且有效地降低了負向情緒;但是居民參與完“品茗”活動后。僅“正向情緒”有了明顯提升。考慮到可能是實驗當天“品茗”活動安排的時間較晚、受視線視野變暗的原因。綜合以上活動內容和數據整理發現,在體驗式園藝活動中,能夠有效提升居民的正向情緒和心情愉悅度的活動更偏向于“嗅覺類”活動,這可能是因為嗅覺天然是情緒性的[14,15],比如在自然環境或者花園里不同程度的香氛氣味會刺激人們的積極情緒[16~18],置身其中,人們不僅是滿足了視覺上美的享受,還能在體驗園藝活動的過程中增加自身與他人交流接觸的機會,使身心放松改善。因此在未來的園藝活動設計、森林公園或城市綠地等公共空間的布置中可以注意選用色彩明艷、花型豐富、香氛型的植物類型,以期通過植物設計這一“軟設計”裝點健康生活。
與此同時實驗結果與接觸自然能夠有效緩解人的負向情緒的研究結果一致。例如,Lee等[19]研究發現,接觸自然能夠明顯改善焦慮情緒,另外,Beil和Hanes、Hwakins等[20]、Roe和Aspinall[21]的研究可以提高人們的心情愉悅度。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園藝活動可以有效使人們從緊張、煩躁的不良情緒狀態中走出來。
這種改善能力的有效性,從理論來源上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1)Kellert和Wilson的親生物理論(biophilia theory),人們存在尋找自然和生命機體的潛在渴望[22]。
(2)Ulrich的壓力緩解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人們的情緒和認知可以被自然要素通過潛意識流影響,使得負責“斗爭-逃避”的主神經系統方式而負責“培育-保護”的副神經系統活躍[23]。所以經常接觸自然能夠增加人們的積極情緒,有助于人們從緊張焦燥的狀態中進入到輕松愉快的狀態中。
(3)Kaplan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自然要素能通過人的潛意識吸引“無意后注意”資源,從而使得“有意注意力”系統能夠有效的更新和恢復。人們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調整自身的情緒狀態[24]。
(4)Panksepp的情感神經科學理論,認為追求愉悅和樂趣的“游戲/體育社交參與系統(play/physical social-engagement system)”是哺乳動物的七大基本情感系統之一,是自然需要被滿足以促進幼體掌握生存社交技能,并促進大腦高級社交表觀遺傳功能發揮的重要動力[25]。可見,人們參與的園藝活動既是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其也是滿足自身娛樂和游戲需求的過程,是人們保持積極平和心態健康的有效方式。
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分析可知,完整參與6次園藝活動療法的居民,其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自評度只在個別園藝活動上產生了明顯變化。可能是如下原因:①6次園藝活動的時間間隔較長,分別在兩天進行活動頻次較低,后進行的活動可能受到之前項活動時長的影響導致活動的物理環境如光照、濕度、可見度等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注意考慮是否可以增加被試對象人數,在相同的物理環境下同一時間段內橫向開展園藝活動。以增加實驗數據的有效性。②單次園藝活動的時長控制較不穩定,還無法達到科學評估居民身心健康度和幸福感的程度。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嘗試開展同種活動但不同時長的縱向園藝體驗,以探究不同活動時限和活動頻次的園藝活動對居民身心健康的改善程度。
結合生理和心理數據分析,本研究發現:
(1)“壓花”“香包制作”“插花”“湖邊漫步”“森林冥想”5種活動對居民的“心率”降低均有明顯改善影響。
(2)“壓花”“湖邊漫步”和“香包制作”活動”對“心率”降低的影響顯著高于“插花”和“森林冥想”活動。
(3)6種園藝療法活動對居民正向性情緒、心情愉悅度均有積極的調節作用,其中“壓花”“香包制作”“湖邊漫步”和“森林冥想”在提升居民的“正向情緒”及“心情愉悅度”方面和降低“負向情緒”方面更為明顯。
(4)“插花”活動僅能顯著提升居民的“正向情緒”。
總之,“壓花”“香包制作”“插花”“湖邊漫步”“森林冥想”活動均能夠顯著改善居民“心率”的恢復情況;且“壓花”“香包制作”“湖邊漫步”和“森林冥想”活動能夠顯著改善居民的“正向情緒”和“心情愉悅度”,降低居民“負向情緒”。“插花”活動僅能顯著改善居民的“負向情緒”。
因此,綜合本研究結果,“壓花”“香包制作”“湖邊漫步”和“森林冥想”這四種活動能夠更綜合有效地改善居民的身心健康度,是6種活動中比較有效的園藝療法備選方案,可供居民參與。本研究的結果可為森林公園、國家公園、森林康養地、風景名勝旅游地優化植物景觀設計、促進居民身心健康恢復的園藝療法實踐活動選擇提供參考,為建設“健康中國、美好生活”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