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鉆
(上海棲地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200072)
在我國各地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背景下,居住區發生著量與質的雙提升,居住條件也隨之得到極大改善。高聳的圍墻、圍欄、鐵絲網等,把居住區與城市、道路及城市生活隔離開來,使之逐漸成為“孤島”,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生命力出現衰減甚至缺失趨勢。本文以居住區內住宅外部空間為對象,以居民為主體,分析、把握居民行為活動對空間的需求,通過綠都東瀾府實例進行“解剖麻雀”,闡釋住宅外部空間生命力塑造的景觀設計途徑,打造出活動豐富、景觀雅致、富于生命力的高品質居住區景觀及居住環境,以期為今后居住區景觀設計提供參考及指導意見。
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是指被地形及人工設施等非生物體、植物等生物體實體占據且由建筑物、構筑物、生物體、地形等要素圍合而成的戶外公共空間,是居民交往、集聚、活動的重要場所,兼具物質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等多重屬性。綠地、植物、座椅、游樂廣場、健身器械等公共空間中物質要素與住宅區外部空間生命力緊密關聯。
驅動居住區內住宅外部空間吸引居民走出房屋,來到戶外產生交往、進行活動的力量。住宅外部空間本身并不產生生命力,其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為在該空間內的居民行為活動與交往。一般而言,構成其生命力的要素是居民、活動和場所。
居住區住宅區外部空間是生命力的載體,為居民活動及交往提供空間,對空間生命力具有引導與控制作用;居民是該空間及活動、交往的主體,是空間生命力的基礎和前提;活動及交往是空間生命力的根源及核心。
充分利用現狀地形、地貌、植被等,深入調研區域資源文脈、土地價值,針對地域環境、資源文脈采取相對應的設計手法,以契合當地特色,把居住區打造成有認同感、歸屬感的“家園”。
項目定位至關重要,是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生命力塑造過程中景觀設計的基礎。通過分析不同尺度地域環境,堅持以居民為中心,確定項目定位。
圍繞項目中道路系統、公共設施、住宅樓布局方式及形態,遵從居民真實生活情景,從主題理念、總體布局、框架、節點、植物配置等方面激發空間生命力,形成可識別特色,增強居民歸屬感。
按照綜合性、科學性、文化性、經濟性等要求,結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對項目的植物配置進行優化設計,營造有生命力的居住區環境。
該項目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核心地段,毗鄰杭州繞城高速,與上塘高架、秋石高架互通,可快速抵達杭州市各區。規劃中的地鐵10號線與BRT7號線均通過本基地,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周邊商業配套完善,已建成崇賢中學、崇賢幼兒園、新星幼兒園等學校,為該地塊提供了豐富教育資源(圖1)。地塊方正平整,其總用地面積為65483 m2(圖2)。該項目因其城市界面的通達性、所處核心地段、商業及教育配套完善,具有巨大潛力及活力。

圖1 地塊區位分析

圖2 地塊實景
本景觀設計實踐在塑造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生命力過程中,主要遵循了3條基本原則。
4.2.1 安全多樣原則
始終把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物質要素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創造出多樣化的物質要素、空間形態,為居民造成感官刺激,進而引發居民行為活動多樣性。
4.2.2 舒適便利原則
優化設置休息設施,合理安排步行距離,減少臺階等屏障,方便居民到達,增強居民活動意愿,增加居民活動頻度和時間長度。
4.2.3 公共可參與原則
將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打造成公共空間,提升人氣。除了注重視覺效果外,對居住區住宅外部空間景觀的可參與程度給予足夠考慮,提高景觀舒適感,吸引更多居民參與,激發空間生命力。
以城北外溢客群為主,兼顧一定量地緣客群、業緣客群、輻射客群。對住宅外觀、住宅外部空間以及活力均有較高要求的人群,年齡在25~45歲之間。
該項目的建筑設計是大都會、現代古典風格,布局對稱、空間開闊、裝飾簡約、兼具理性與感性。綜合區域規劃、周邊業態、建筑風格、居民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把“有生命力的現代社區風格”作為景觀設計風格定位。
4.5.1 設計主題
以“星河之境,生命之局”為景觀設計主題,以浩瀚星河之形,幻化出別致的景觀意境,營造出具有生命力的高品質空間。
4.5.2 主要元素
提取“星河之境”元素,融入現代手法,經過解構、提取、重組,形成獨特設計語言,筑造出具有動感活力的景觀空間(圖3)。

圖3 設計元素運用
4.5.3 景觀布局及結構
兩軸線—兩環—多點構成景觀的結構,通過南北向、東西向,打造雙主景觀軸線;4個架空層串聯成生態生活圈,5個主要功能節點串聯成多元生活圈。整個項目(圖4)共植入星際之門、星海之庭、星匯閃耀、星動秀場、星動幻影、星躍棋布、星輝盛匯、星語授藝、星云絮語、星空漫步、星光月影、星境尋幽、未來星河等13個主題空間(圖5)。

圖4 景觀總平面

圖5 設計主題平面
4.5.4 主要空間區域景觀設計
(1)星際之門。星際之門是社區主要步行入口,縱向的廣場上設計了景觀水景,水景兩側栽植香樟。提取星跡作為設計元素,演變成縱向線條,營造出凈化、有序的禮儀空間,形成巨大視覺沖擊力,活力感強烈,達到視覺聚焦與互動作用(圖6)。

圖6 星際之門實景
(2)星海之庭。星海之庭緊貼入口建筑下層庭院,設置特色水景,水景中還有藝術金屬雕塑、水景埋地燈。每當夜幕降臨,都可看到一幅“浩瀚宇宙、點點星光、鏤空金屬徜徉其中”的畫面,仿佛進入到虛幻縹緲之境,具有極濃郁的藝術氛圍(圖7)。

圖7 星海之庭實景
(3)星匯閃耀。星匯閃耀位于核心區域的中心休閑花園(圖8),包括景觀會客廳、生態草階、樹陣廣場、互動景墻、互動主題雕塑等,是居民活動交往的集聚公共空間。主題互動雕塑——“活力星云”,提取星云作為元素,以云朵為靈感,點綴在中央大草坪上,與草坪互為呼應,有宇宙縹緲的意境,十分契合該項目的主題,以其無聲無形又不可或缺的秉性表達著對生命的無限贊美。互動景墻是居民參與度、人氣極高的空間,景觀小品因此被賦予了勃勃生機。

圖8 星匯閃耀實景
(4)星動秀場。星動秀場是綜合性青年運動場,包含了主題性全齡活動場地、樹陣廣場、戲水空間、光影坐凳等,與場地四周圍合的自然景觀形態相結合,打造出一個多元化動感空間,強化了人與自然融合、人與人的之間交流(圖9)。從視覺、互動性入手,培養孩童肢體、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友情發展,形成了祖輩-父輩-子輩其樂融融的景象,家長們除了陪護孩童還加強了交流交往,空間生命力被極大激發。

圖9 星動秀場實景
4.5.5 植物設計
本項目圍繞人的五感進行植物設計,為居民創造出安全舒適、高參與度、生命力突出的綠色生態空間。所謂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在植物配置設計中,對于五感有著不同深度的要求。
(1)突出視覺效果。視覺是感官先導,視覺對景觀的感受最直接。本項目從形體、色彩、機理三方面視覺要素,運用規則式配置與自然式配置相結合的方式,大量運用色葉類木本植物,進行植物配置。該項目中使用的色葉植物主要有無患子(SapindusmukorossiGaertn.)、黃山欒樹(KoelreuteriabipinnataFranch.var. integrifoliola (Merr.) T. Chen)、烏桕(Sapiumsebiferum(L.) Roxb.)、紅楓(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紫葉李(PrunusCerasiferaEhrharf.atropurpurea(Jacq.) Rehd.)、紅葉石楠(Photinia×fraseriDress)、紅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金邊胡頹子(Elaeagnuspungensvar.varlegata Rehd.)、灑金珊瑚(AncubajaponicaThunb.var. variegata D'ombr.)、金森女貞(Ligustrumjaponicum‘Howardii’)等。讓居民感受植物景觀季相,體悟寒暑易節動態,誘導居民走進富于變化、彰顯著生命力的住宅外部空間進行活動和交流。
(2)注重觸覺效果。在感受景觀環境時,觸覺最為真實。不難發現,人們在游玩時,出于好奇等原因,會伸手去觸碰、撫摸植物,植物空間因此被賦予了生命力。本項目在植物配置設計時,采用了不帶刺、觸感較好的植物,主要有金魚草(AntirrhinummajusL.)、橙花糙蘇(PhlomisfruticosaLinn.)、銀葉菊(Jacobaeamaritima(L.) Pelser & Meijden)、綿毛水蘇(Stachyslanata)等。
(3)提升嗅覺效果。氣味在植物設計中也有著重要地位,主要是配置應用芳香植物。讓居民通過空氣的芬芳,感受季節、陶冶性情,走出房門,進入住宅外部空間。本項目采用了日本早櫻(Cerasussubhirtella(Miq.) Sok.)、合歡(AlbiziajulibrissinDurazz.)、二喬玉蘭(Magnolia×soulangeanaSoul.-Bod.)、梔子花(Gardeniajasminoides)等。
(4)探尋味覺效果。味覺在植物設計過程常被忽略,但對居民走入住宅外部空間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本項目通過應用果樹、菜園,使居民在感受美景互動時,產生愉悅的心情。應用的植物有桔子樹(Citrusreticulata)、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 Lindl.)、胡柚(Citrusmaxima(Burm) Merr.)等。
(5)感受聽覺效果。人們在感知周圍環境時候,聲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項目采用正設計的方法,讓居民聆聽水聲;通過零設計,為居民捕捉到風聲、雨聲、樹木隨風搖曳聲,讓人們感受 “生命之聲”。運用的植物有紫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 ex Lindl.) Munro)、芒草(Miscanthus)等。
街道圍合等因素造成了居住區與外界的隔離,居民有著走出住宅,進入住宅外部公共空間,進行活動交流的強烈愿望。要根據居民年齡、性別、活動方式、行為特點等,對空間進行景觀設計,塑造出有生命力的空間,更好地滿足居民需要。本文通過綠都東瀾府設計,探討了空間生命力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作為新建住宅區,出于商業性考慮,以25~45歲居民為目標,塑造了住宅外部空間生命力,今后還應針對老人、孩童等更多年齡段居民活動的景觀設計加以優化完善。此外,關于居住區等空間 “活力”營造等方面已積累了較多成果,還應注重居住區空間活力與生命力的融合,用于指導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