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佳,劉耀亮,張 銳,汪 洋,李育華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園藝科技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農業氣象學》是涉農專業本科生一門重要專業課程,系統論述了各個氣象要素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作用,是學好后續專業課的基礎[1,2]。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當前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如教學內容與學時不匹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弊端、考核方式有待創新、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夠、“課程思政”元素亟待挖掘等主要問題[3,4]。針對這些問題以及課程自身的特點,充分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任務驅動法[5]”和“課程思政[6]”兩大創新思路,分別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相應的教學創新舉措;最后通過調查問卷對教學改革創新效果進行評價。對專業課教學改革創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適合推廣應用。
該課程面向多個涉農專業學生開設,所用教材是針對全國非氣象領域涉農專業所編撰。教材中涵蓋的內容較多,涉及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7]。然而農學、園藝、園林、設施農業與工程等不同專業關注糧食生產、果樹蔬菜種植、園林設計等農業的不同領域,如果不分專業進行講授,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以知識教學為主,強調學習系統扎實的基礎知識,教學形式較為封閉。課堂上積極舉手響應或提出問題的往往只是少數幾個學生,而大多數學生則是被動聽課,容易走神,甚至跟不上教師的講解進度。
傳統教學課件多為4∶3比例,每頁內容只能圍繞一個中心點進行布局,畫面容量較好,且不符合人類審美習慣。課件布局形式多為知識點的文字配圖,展示形式較為單一,缺乏趣味性。
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有閉卷考試、開卷考試、提交課程論文、課堂上PPT匯報等形式。試卷內容偏理論化和書本化,部分課程論文抄襲嚴重,而課堂上PPT匯報只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上形式均不能很好的評價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要求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其價值引領功能。農業氣象學著重研究農業生產與環境氣象條件相互關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目前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還遠遠不夠[8]。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適用于應用型培養目標下《農業氣象學》的教學需要。為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首先,要轉變思想,課堂教學應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此為改革出發點,逐漸恢復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要注重方法和技巧,按照學習效果金字塔,精心選擇和設計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利用任務驅動,多主動學習(教授他人、實踐、討論),少被動學習(視聽、閱讀、聽講);第三,努力推進課程思政,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學改革創新具體內容如下。
針對教學內容多、教材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適當取舍,提高有效教學率。教學和吃飯一樣,也要八分飽,在有限時間里,將最精華部分展示給學生。堅持“學生學著有用”的原則,在查找大量參考資料的基礎上,更新了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利用任務驅動法,按照不同專業進行分類引導,使學生主動尋找貼合自己專業的答案。
在當前環境的推動下,加速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很多老師也從中發現了新大陸,將各種互動手段應用自如,學生配合參與樂在其中,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選擇合適的線上教學平臺,遵循“碎、動、減”的教學設計原則,將100 min的課程按照知識點拆分為4~5個20~30 min的小節,每個小節穿插問答、習題、討論等豐富的互動手段,及時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重新制作了寬屏PPT,適當穿插視頻和漫畫。寬屏PPT更符合人類視覺審美,畫面感覺舒服、大氣、沖擊力強。和標準PPT相比,寬屏PPT每頁畫面可以左右布局,能顯示更多更豐富的內容。適當選用視頻和漫畫等,豐富PPT中教學內容的展示形式,增強課程趣味性。
增加平時成績比例,平時表現包括參與討論、習題和作業的完成情況。充分利用雨課堂強大的互動功能,在課堂上發送習題,實時統計答案并進行講解;課下通過發送試卷的形式布置作業,一對一完成批改和輔導。創新期末考核,改變傳統的卷式、課程論文等方式,通過雨課堂布置了開放性試題:選讀一篇氣候變化與專業相關文獻,談一談你對氣候變化的看法,以及將來從事相關行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探索新知識的能力。
根據課程特點,著重從生態文明、綠水青山、愛國情懷、傳統文化等方面尋找契合點,充分挖掘和提煉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踐環節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全球意識。或者在課堂最后5 min時間里,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個小故事。“最好的禮物”,教會大家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做最勇敢的自己;“衛星眼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衛星的視角,訴說了全球人類面對挑戰時的同舟共濟、團結抗疫。
在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林院校承擔著為農村和農業產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責任。在農業氣象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專業技能培養和立德樹人兩方面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9,10]。通過理論課與實踐環節相結合,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團隊協作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針對《農業氣象學》課程思政改革效果,對參與教學的43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85%的同學表示通過課程學習,了解課程思政。80%以上同學認為提升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促進了對社會問題的了解和關注、對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有幫助、有助于啟發思維、并且對人生價值觀產生了一定影響。同學反饋印象最深的課程是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全球變暖等,最喜歡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學習專業知識。然而,在課程改革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14%的同學完全不了解課程思政,9%的同學認為思政化授課影響課程質量,32%的同學認為老師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政化內容有些刻意(表1)。

表1 《農業氣象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調研結果
課程思政改革對于學生價值觀、人際溝通、啟發思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與任務驅動、線上平臺、視頻漫畫等方法相結合,傳遞知識的方式更加生動活潑,效果較好。但是由于思政元素融入刻意等問題,對課程質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今后教學以及推廣應用中應注意以下3個問題:①繼續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學習和探究如何自然融入專業課程;②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靈活應用;③重視教學反思的作用,做好每個課后小結和期末的課程總結,寫好教學日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經驗在反思中積累,能力在反思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