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輝,楊紅
(1.溫州大學教育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2.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活動成為日本中小學的重要課程類型之一,并且在各級《學習指導要領》中對特別活動課程均有明確規定。修學旅行作為特別活動中學校例行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已成為日本學校道德教育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日本中小學生的修學旅行之所以得以有效實施,可歸結為其完善的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同時也得益于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等。日本修學旅行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建構了較為成熟的制度體系,在指導思想、課程體系、經費、安全、評價等方面確保了修學旅行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目前,日本中小學的課程分為各學科、道德、綜合學習時間、特別活動四大類。其中,特別活動成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中小學的重要課程類型之一,并且在《學習指導要領》中對其目的與內容等作了詳細界定,具體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學校例行活動等。學校例行活動主要包括:儀式類活動、文化類活動、健康安全與體育類活動、旅行與集體外宿類活動(中學)、郊游與外宿類活動(小學)、勞動與服務類活動等。本文將中小學的“旅行(郊游)與集體外宿類例行活動”統稱為修學旅行。一般認為日本中小學的修學旅行最早始于1886年的東京師范學校的長途郊游,之后雖以參觀游覽等為中心的修學旅行在日本開始實施,但當時往往被人們批判為只不過是觀光旅行而已。[1]1951年,日本雖然推進了《學習指導要領》試行辦法的修訂工作,修學旅行也作為學校儀式活動之一得以舉辦,但并未被明確地作為教育課程加以定位。修學旅行作為教育課程的定位是在195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小學)中明確的,該文件將教育課程分為各學科、道德、特別教育活動、學校儀式活動等四個領域,此時將“郊游”“修學旅行”作為中學的儀式活動,在小學則將“郊游”作為儀式活動。[2]
1969年修訂的《中學學習指導要領》(1972年實施)中,將教育課程分為各學科、道德、特別活動三個領域,修學旅行作為學校儀式活動(歸屬于“特別活動”領域)中的一項, 被定位為“修學旅行類的儀式活動”,并指出“在修學旅行類的儀式活動中,因學生處于與平時學校生活不同的環境中,可以使他們開闊視野,并能體驗快樂而豐富的集體行動,從而獲得有關集體生活的規則、公眾道德方面的良好體驗”。在《小學學習指導要領》(1968年修訂,1971年實施)中,將修學旅行定位為特別活動中學校儀式活動中的一項,即“郊游類的儀式活動”。在1977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1980年實施)中,稱為“郊游與旅行類儀式活動”,并將其內容加以說明為“在校外,能夠積累有關拓寬視野、掌握集體生活的規則及養成公共道德等方面的良好體驗”。在1977年修訂的《中學學習指導要領》(1981年實施)中,名稱則變為“旅行類儀式活動”[3]。在1989年《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中,各階段課程均分為各學科、道德、綜合學習時間、特別活動四個領域,初中與高中統一為特別活動中的“旅行與集體外宿類儀式活動”,在小學則定位為“郊游與外宿類儀式活動”,這一定位在1998年、2008年、2017年的《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中沒有變化,與其具體內容相關的處理與描述變化也不大,僅是小學階段更加強調的是在“自然中的集體外宿活動等與平素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中學階段則只提出在“與平素不同的生活環境中”開展相關活動。
由此可以看出,迄今為止,修學旅行的定位、名稱及所屬領域雖然多少會有所變化,但作為教育課程的定位是越來越明確,對其教育意義闡述的變化也日益清晰并受到廣泛關注,即中小學生在與平時不同的環境中擴展見聞、親近自然與文化等,同時積累有助于構筑良好人際關系的集體生活方式和公共道德方面的良好體驗。其對教育性與體驗性的重視可見一斑,這在1998年、2008年、2017年三次的《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中均保持一致。
古今中外,體驗教育的價值一直頗受重視,讓學生們投入自然與社會開展深入的體驗,是教育的使命之一。日本的修學旅行經歷了戰前的創設期、確立期、戰后的恢復與發展以及近年頗具特色的修學旅行推進等不同時期。修學旅行在日本的持續推進,相關法律的保障功不可沒,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日本對青少年健全人格養成的重視與遠見卓識。
日本《教育基本法》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應為:“教育必須以培養完善的人格為目標,應培養熱愛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勤勞和責任、富有獨立自主精神且身心健康的國民,并使其成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4]為了實現《教育基本法》確定的教育目的,日本的《學校教育法》提出普通教育應實現下列主要目標:促進學生在校內外的社會性活動,基于自主、自律及協同精神、規范意識、公正的判斷力以及公共精神,培養其主動參與社會建設并貢獻社會發展的態度;促進校內外的自然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自然的精神以及保護環境的態度;正確了解國家與家鄉的現狀和歷史,培養其尊重傳統文化、熱愛孕育傳統文化的祖國和家鄉的態度;培養學生對家人和家庭的責任,掌握生活所需的衣、食、住、信息、產業及其他事項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理解和處理與生活相關的自然現象的基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同時通過運動鍛煉體魄,實現身心上的協調發展等。[5]修學旅行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到一個不同于平時的生活環境中開闊視野,遵守集體生活的規則,獲得關于公共道德的良好體驗,這與前述《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基本教育目的與具體目標高度一致。也可以說,這些法律規定為修學旅行的推進與實施奠定了思想基礎,并提供了具體方向。
1.從國家層面的《學習指導要領》規定相關目標與內容
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相當于我國的課程標準,修學旅行在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的特別活動課程大綱中有明確規定。以下通過對《中學學習指導要領》的分析了解有關修學旅行的具體目標與內容。
日本中學的旅行與集體外宿類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一個不同于平時的生活環境中,通過增長見聞,親密接觸自然和文化等元素,在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的集體生活方式和公共道德等方面積累良好體驗。為此,日本《中學學習指導要領》中明確指出有關旅行與集體外宿類活動主要包含:通過親身體驗校外豐富的自然和文化,充實發展校內的學習活動;通過校外的集體活動,加深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人際交往;且應通過集體生活,積累基本的生活習慣和公共道德等經驗,思考和實踐集體生活的方式,培養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態度等。[6]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日本修學旅行活動主要著眼于培養學生以下素質與能力:能理解與自然文化和社會進行親密接觸的意義,同時還能理解校外的集體生活方式和公共道德等事項,掌握必要的行動方法;能思考集體生活的方式和公共道德,并能思考如何運用學校生活和學習活動的成果;能親密接觸自然文化與社會,培養一種從全新角度來思考學校生活和學習活動意義的態度。
為了切實開展相關活動,以便有效達成目標,《學習指導要領》進一步指明了相關注意事項。[7]第一,應充分考慮學生自主性活動的場所和機會,不斷豐富學生的角色劃分、加強相互合作、強調決定和約定的遵守、加深人際關系等活動。同時,還應重視文化活動與健康安全、體育活動、勤勞生產、服務活動之間的關聯。第二,在班級活動等方面,應事先對目的、日程、活動內容等進行充分指導,提高學生參與意愿,同時將相關事項通知監護人。第三,要想辦法積極運用當地社區的社會教育等設施,思考如何與自然、文化等要素進行充分接觸等。
2.各都道府縣制定嚴格的修學旅行實施標準
日本各都道府縣都要求應根據學校的特質主動制定修學旅行實施計劃,要制定周密的指導計劃,而且不得忽視與學生健康管理和安全保障相關的措施及注意事項。同時,作為學校實施修學旅行的依據,各都道府縣均針對與修學旅行有關的實施標準以及實施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相關規定。在此以神奈川縣修學旅行實施標準為例加以考察(見表1)。[8]
如表1所示,神奈川縣下屬的學校在實施修學旅行時,相關事項基本按照此標準執行,且各方面的要求根據年級均會有所區別。但所有修學旅行活動均強調其教育意義,選擇時也注意考慮經濟負擔和兒童、學生的疲勞等因素;在選擇具體地區時,希望能在教育委員會、校長會上進行討論,并根據統一的教育計劃開展實施;同時也要求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特別慎重地研究住宿地區。另外,中小學制定相關計劃均應參閱并執行《學習指導要領》中“特別活動篇”的要求與規定。

表1 神奈川縣修學旅行實施標準
前述案例已明確修學旅行的費用應是個人負擔,國家補助僅限于提供給困難學生。不過,國家和地方政府等會采取措施加以干預,國家設定修學旅行費的補助基準與范圍,地方政府與旅行社等也會采取相關資助措施。
1.國家層面修學旅行費用補助基準與范圍
就學援助是根據《教育基本法》第4條“教育機會均等”原則中的“國家及地方公共團體對由經濟原因而出現的就學困難問題必須采取獎學的方法”這一規定,以及《學校教育法》第19條“對監護人的援助”中對“由于經濟原因被認定為就學困難的學齡兒童的監護人,市鎮村必須給予必要的援助”的規定實施,這是保障兒童受教育權的制度安排。以此為依據制定的《關于入學困難兒童及學生就學獎勵的國家援助法》(《就學獎勵法》)[9],規定了就學援助費用由國家提供補助給市鎮村,提供補助費用的項目包括學習用品費、上學用品費、交通費、修學旅行費等,就學援助以市鎮村為主加以推進。
資料來源:神奈川県教育委員會.遠足·修學旅行に関する実施基準[EB/OL].(1989-04-01)[2020-02-18].http://www.edu-kana.com/center/school/trip/ensoku.html.
日本早在1959年就開始了修學旅行費的補助。關于修學旅行費用補助的標準和范圍,《就學獎勵法》第2、3條中有明確的規定,即規定國家提供修學旅行費用的補助,市鎮村應對符合本條規定的監護人給予援助。國家支付修學旅行費用的補助范圍是:學生在小學或者中學參加一次學校旅行所需費用中的交通費、住宿費和參觀費,以此為限;國家向監護人提供其按規定所應承擔的修學旅行費用總額一半的援助。但是,該總額以文部科學大臣規定的金額為限,該金額在文部科學大臣每年分別規定的兒童的修學旅行費(小學階段)或學生的修學旅行費(中學階段),與該階段兒童或學生的數量的乘積所得的總額范圍內。
2.地方政府對旅行社、學校等的相關資助措施
其一,對旅行社的支援,以橫濱市為例。橫濱市向旅行社提供教育旅行吸引促進事業助成金,以便他們積極地招攬修學旅行游客,進而促進本地觀光業振興及地域發展。助成對象為:在作為學校例行活動開展的修學旅行中,利用鐵路、航空或者巴士來訪,且在市內的住宿設施住一宿以上、參觀市內兩個以上場所。旅行社應在修學旅行開始的30日前向相關機構提出助成金交付申請,獲得資助并開展相關修學旅行活動后30日內應提交實施報告書。[10]另外,橫濱市對利用包車且在橫濱市內住宿等的修學旅行以及開展訂單型旅行的旅行社提供助成金,以便擴大橫濱市外的觀光客。獲得資助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包車的出發地必須是橫濱市以外的地區,特別地區可航空、鐵路、包車并用;需有40人以上在市內住宿,而且要參觀市內兩個以上的地方。[11]
其二,對學校的支援,以福島縣的教育旅行支援事業為例。該補助金是對擔負日本未來的孩子們,開展在福島縣的避難解除區域等12個市鎮村內住宿的教育旅行,是為了使他們切身感受避難解除區域的現狀及福島縣的復興等而交付的支援金。資助對象為:《學校教育法》中規定的公立或者私立學校主辦的教育旅行;合計50人以上在避難解除區域等12個市鎮村內的住宿設施住宿;開展與避難解除區域等12個市鎮村相關的活動。補助額度為人均2000日元,200人以上最高補助合計可達40萬日元。[12]資助經費主要包括:交通費(公共交通工具利用費、包車費、燃料費、包車司機謝禮等)、住宿費、參觀費、報酬費等。
修學旅行雖是有意義的教育活動,但必須承認在校外開展集體性活動可能會有發生意外事故的風險。因此,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學校在實施修學旅行計劃時,不但要明確其實施目的和教育意義所在,還要事先對旅行路線、交通工具、現場情況等要素做細心而周密的準備工作,以確保修學旅行的絕對安全。因此,需要以學校為中心制定諸多防范措施,加強事前指導,以保障安全(見表2)。

表2 學校有關修學旅行的安全事項及其主要內容
同時,為確保修學旅行的安全性,各方須注重建構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各部門為依托的多方協同安全保障體系,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首先,校內人員承擔一些基礎性準備工作等。其次,社會各部門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如警局、醫院、消防局將協助活動的安排,應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身體損傷;交通部門更是修學旅行的護航者與堅定支持者,同時還會為學生提供價格折扣、開設專列等服務。再者,新聞媒介的支持與配合是修學旅行持續推進的重要推手。通過新聞媒介的報道、參與及配合,學生監護人能切實了解孩子在修學旅行中的實況,這不僅有利于獲得家長的支持,也會促進活動的開展,同時也起到了社會監督作用,無形中會使學校和相關機構、團體等更加注重活動的安全與規范推進。最后,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修學旅行協會以教育旅行的實際狀態調查、研究發表會的召開、月刊雜志《教育旅行》的出版、教育旅行年報《數據手冊》等的發行為主要業務[13],是以提升和發展教育旅行等為目標的公益法人。全國修學旅行研究協會為了更好地實施修學旅行,以“確保安全性”“充實教育性”“富于經濟性且合理化”三項原則為理念,通過開展相關研究與調查、組織修學旅行委員會的相關活動、召開(共同主辦)研究大會與研究發表會、呼吁運行專用列車、信息網絡與宣傳活動等[14]助推修學旅行的發展。這些機構均為日本修學旅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于修學旅行的評價,《學習指導要領》中有關特別活動的評價同樣適用于修學旅行評價——“積極對學生優點和進步等情況進行評價,使之能切身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從把握學習情況、實現各課程目標等的角度出發,提出應“仔細思考評價的場景和方法,對學習的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努力強化指導和提高學習積極性,并活用于資質、能力等的培養”[15]。修學旅行作為特別活動的課程之一,在開展相關評價時以此為指導思想。
通過上述有關評價的指導意見可以看出,在評價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極地認可每位學生的優點和可能性,并根據每個人的活動情況,針對在活動中要培養的素質和能力,不斷評估其成長過程,關鍵是不僅要認可活動的結果,還要積極認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展現出的熱情等,或者要對學生的優點進行多方面、綜合的評價。一方面,教師為了開展喚起學生活動積極性的評價,一般注重在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集體互評等方法上下功夫,并適當地將其運用于學習評價。另一方面,教師注重在指導計劃的制定、基于計劃開展的活動、活動后的反思等一連串過程的各個階段進行評價,特別是重視學生從培養自己學習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在約束自己的同時能與他人合作來豐富自身的人性和社會性等生存能力的觀點出發,推進評價。對教師而言,關鍵是要重視將評價運用到改善指導方法之中,通過評價讓教師對指導過程和方法進行反思,以實現更好且有效的指導。另外,在以集體活動為特質的修學旅行活動中,不僅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而且對集體的發展和變化的評價也很重要。不僅是班主任和年級教師要重視對活動過程的評價,而且還需要充分謀求全體教師的共同理解與協作,使其能進行適當的評價。
一方面,在國家層面,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對修學旅行作出了明確規定,既涉及整個教育系統和各級各類學校,同時也涉及對家長、社會支撐系統的約束與要求,這既為修學旅行的順利推進奠定了思想基礎,又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將修學旅行列入學校教育計劃,并對活動目的、內容、方式等提出明確的要求。每年各地教育委員會均出臺本年度修學旅行實施細則,具體包括實施旅行的學年、旅行天數、行程長短、所需費用以及隨行教師的人數等,轄區內的中小學遵照執行。由此,學校開展修學旅行有法可依。
安全保障是修學旅行的重中之重,日本經過多年的體制完善,已經形成了詳細具體的安全保障體制,進而促進了安全和預防措施的高效執行,并能快速地解決問題。首先,作為指導管理機構,各地教育委員會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負責制定修學旅行費用標準和補助規定,各地的修學旅行中心則負責提供旅行目的地的信息、統籌協調與聯絡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同時,教育委員會也注重指導其管轄下的學校,針對該學校所制定的計劃,充分研判相關具體事項,以確保學生的安全和健康。其次,從學校層面來講,修學旅行始終是學校年度工作計劃的一環,而且從前一年的規劃、準備,到第二年的實施,環環相扣。其中,領隊負責人在制定計劃時發揮核心作用。最后,為配合學校的修學旅行活動,鐵路部門會提前公布修學旅行專車時刻表,供各地教育委員會統一預訂,在每年修學旅行高峰期還會臨時增開學生專列,為學生提供安全、廉價的交通工具;各種社會教育機構、博物場館、文化設施等,也會為修學旅行提供低價或免費服務等。
由于修學旅行被定位為學校教育課程中的“大型活動”項目,因此,在日本中小學的《學習指導要領指導書》中,均明確規定其目的,仔細斟酌其具體內容,在注重體驗性的同時,十分注重提高教育成果。為此,在制定活動計劃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各級學校均注重充分發揮學校的創意和教育實踐經驗。為達到預期目的均會注意:第一,原則上,應制定全體學生都能參加的活動;第二,參加人員較多的情況,應盡量避免大型集體行動;第三,精心挑選目的地、參觀場所,制定寬松的計劃,不但要盡量減輕學生的疲憊感,還要提高教育效果。[16]另外,評價中注重將鼓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并重,而且注重安排學生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習和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使學生能有效地利用活動的實施成果,從而提高育人實效。
日本學校在修學旅行實施過程以及事前事后指導時,盡量做到將其實施目的或指導內容與平時各課程的指導工作相關聯;注重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尊重文化財產的態度;指導學生不得擾亂集體秩序、不得做出給他人帶來困擾的行為;通過集體行動和共同生活的體驗,養成良好態度和習慣。這可謂是注重從生活的細節來培養學生的國民性。日本的中小學課程雖然在固有目標、教育內容與方法等方面各有特色,但實際上各個課程有直接或間接的各種關聯。因此,各教育活動通過達成各自的目標,整體上可達成學校教育的目的。為了充實集體活動,必須在集體活動中綜合發揮學生在各課程學習中獲得的關心與積極性、知識與技能等。另外,學生通過集體活動和體驗性活動培養出來的自發性與自主態度,有益于其在各課程中的學習,這也頗具普遍性。因此,可以說其他課程和特別活動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關系。從此意義上講,為了達到特別活動的目標,進而更好地實現各學校的教育目標,充分謀求與其他教育活動的關聯,制定特別活動的整體計劃,并對各活動與學校例行活動的年度指導計劃進行指導則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