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根據《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在六年級上學期設置了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目的是幫助小學生初步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為培育法治觀念、樹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礎。
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專冊從學生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和認同,與初中的統編教材有相互銜接和螺旋上升的關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基礎。
六年級的小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在之前的五年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已經對法律有了初步的認識,突出體現為已經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基本能夠判斷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但并未完全上升到法治意識的層面。
本課是六年級法治專冊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的第一課,是法治專冊的首課,是法律準備的教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我將“法律是什么”這一部分教學目標定為:1、通過生活中身邊的案例,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法律。2、知道法律保護著我們的權利也需要我們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3、了解法律與紀律、道德等社會規范的區別,從而對法律有基本的認識。形成親近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
本節課我設置了三個教學活動:
一、火眼金睛找法律
二、權利義務對對碰
三、法律、紀律、道德找不同
本節課我才用了以下三個策略開展教學。
一、微觀察——用法律的視角重構生活
以生活中父母老師的保護成長為本課導入語,通過比擬的方法拉近學生生活與法律的距離,讓學生感受法律給生活帶來的保護。
首先談話導入,同學你好,你今年多大了?在你的成長中離不開誰的保護?除了父母、親人和老師,還有它也與我們的成長一路相伴,引出“法律”(板書課題)那么,同學們,關于法律你知道些什么?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法律,如:《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等。
通過活動“火眼金睛找法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建立法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使生硬的法律生活化。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視角去直觀地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隨后出示教材中的兩幅圖,讓學生找一找這些活動與哪些法律有關?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找出《合同法》《保險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道路運輸條例》《憲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然后回憶自己的生活,我們在上學的路上、超市購物、去餐館吃飯等等生活場景,還會與哪些法律有關呢?
從日常生活到相關的法律法規,透過教材引導,帶著學生從生活細微之處找到法律,從不同的活動場景中感受法律的類型。教師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喚醒他們已有的經驗,讓有限的課堂變得無限的寬闊。學生也開始嘗試用法律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并在腦海里初步構建出一個法治的社會。
二、微探究——用法治的思維解讀權力和義務
第二個環節中,通過游戲“權利義務對對碰”,引導學生尋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我們有哪些權利?需要履行哪些義務?并由小組合作探究,分別完成表格:“我的權利我了解”“我的義務我知道”。目的通過探究強化學生法治意識,培養他們的法治思維。
當學生建立了權利和義務的概念,那么他們身上的“公民意識”也會越來越凸顯,也就形成了一套法治思維體系。在法治思維的推動下,學生會反思自身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基礎性的行為規則或法律常識,是否堅持做到了?比如說,法律規定在學校我們要尊敬師長,認真學習,愛護公物,在社會我們要保護環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等等。
在充滿“法律味”的探究與發現中,學生原有的經驗型思維模式被打破,而法治思維在不斷強化,對于權力和義務的認識也將更深入。
三、微辨析——從法律的本質探究“德法兼修”的關系
活動三首先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分別分辨出哪一幅是紀律范疇,哪一幅圖是道德范疇,哪一幅圖法律范疇?上課遲到是屬于紀律范圍,公交車上讓座是道德行為,開車要有駕駛證是屬于法律范疇,適時追問,法律、紀律、道德有哪些相同之處呢?了解法律、紀律、道德都是約束人們的行為。然后開展“找不同”的游戲來找找法律、紀律、道德的不同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制定對象、制約對象、違反后果”等維度來理清三者的關系。
通過案例《子女不愿意贍養老人》微辨析,明晰法律和道德的聯系與區別,更一步引導學生知道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通過人們心中的善意、社會風尚來監督,法律是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具有強制力、權威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
最后用微課“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來強化學生的理解。紀律、道德與法律規范著我們的行為。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的行為和習慣,做一名合法的小公民。
以上是《法律是什么》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微問題的設計,要能明確指向教學目標;要注意課堂上微語言的表述,建立法律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對接,讓課堂充滿“法治味”。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研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區域性學科建設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8CJC099)的研究成果之一。
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金輪僑心學校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