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凱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關心或幫助,也享受著“被他人需要”的過程。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為什么我們渴望被他人需要?換言之,為什么我們渴望體現自身的價值?從表面上看,體現自身的價值,可以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順遂,也能防止自己從社會中被剔除,二者一正一反,讓我們渴望“被他人需要”的感覺;從深層來講,“被他人需要”的需求,是人性之善的體現,是過了數萬年群居生活的人類的天性,是體現為自然境界的道德境界。滿足他人的需要,正是人之本性。
滿足他人的需要,體現了個人的價值。馬恩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為他們滿足了無產階級對思想武器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也成了二人一生價值之凝結;林肯滿足了廣大黑奴對平等的需要,他的價值也因此達到永恒,最終凝成了拉什莫爾山上的豐碑,與華盛頓一同為蕓蕓眾生所崇敬。
每個人都有價值可言。陶淵明歸隱田園,對社會做出了何種貢獻?少一個經世致用之臣,多一個難以養活自己的農夫,他對社會似乎沒有價值可言。但是他豐盈的內心亦有其價值,這種價值最終化為精神圖騰,滿足了他人對精神的追求,發掘自身價值之所在。
反觀當下,有太多人的“被需要”沒有得到重視,其價值也沒有被自己發掘。“空巢老人”們或因年老體衰或因孑然一人,失去了滿足他人需要的能力,也因此為世人所遺忘。他們自覺為社會所拋棄,心理疾病頻發,令人扼腕嘆息。
可喜的是,對他人的關懷與照顧,對個人之價值的重視,愈發在社會中占據主流。無論是戴著紅袖標的志愿者還是投身基層的大學生村官,他們都在滿足他人的需要中滿足了自身“被需要”的渴望,體現了自身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價值。我輩青年正當如此,通過幫助他人滿足雙方需要,在雙贏局面中體現自身價值。
上海市實驗學校 (上海市 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