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輝 魏學峰 劉新德
老友陳熾昌先生長期供職于西蜀邛崍文化機構,當年就是水平突出的成都中青年書畫家。
時光倏忽,流年逝水,丹青不知老將至,我與他已不覺步入古稀。每念及此,是慰藉,又是無奈!在撫卷感慨之余,也會因為當年在陳兄滌塵軒中同賞廊前蘭花案上墨跡而生出當下書畫名利場的熱鬧所代替不了的樸素的溫馨來!
陳兄之書于行草兼及篆隸,就其行草之氣質風骨看,不羨古來文人的妍媚風流,而是以潛化漢魏為基,以質樸奇宕、遒逸渾雅為尚。這種審美取向,無疑與熾昌為人的風骨品質有著本然的一致性,就此一點已足可貴!
數十年學書,他可以說是廣涉法帖碑版,在創作中則頗善兼收并蓄,率出己意。同時,在對結字、篇章空間關系的處置中,我們又能意會到他作為一個懂畫的書家的敏感與理念。


再者,他的創作還較為典型地體現出巴蜀文化南北兼收、樸雅交會、凝重與靈異并出的歷史積淀。經過近三十年書壇的喧器,陳兄卻表現出了自己志趣的獨立持恒與從藝心態的平淡。他并不熱心于趕時髦、謀功利,而是不矜不躁,堅守著以書畫寫心樂生的本體立場。 同時,也熱誠地為推進家鄉藝術事業盡心盡力。這一點,更得我心激賞,并引為真正的同道!
——何應輝(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熾昌先生是我省著名書法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始,他就以清逸灑落、超脫塵俗的書風享譽書壇。熾昌之書,氣格高古,用筆輕松隨意,絕無用心;線條飄灑沉穩,如斷若連,忽往復收;結體古秀綽約,微妙多姿,端嚴之中間有篆意,穆然之內又見隸韻。觀其書似多稚拙之味,通篇則有“云無心以出岫”的幻化之感。此種琉淡閑美之境,緣于書家創作心態的自適與超然。愿步入古稀的熾昌先生以更淡然的心境創作出更純真的佳作來。
——魏學峰(四川省博物院原副院長,著名學者、書法家)



二十多年前,由于和陳熾昌先生一起入選全國五屆中青年書法展,對他的作品比較關注,也非常喜歡他的書法。之后的許多年里,他多次請我到邛崍參加他的書法活動,對他的了解也多了起來。他溫文爾雅,言語不多,有活佛一樣的慈祥,使人尊敬。他當時是邛崍書畫院院長,文管所所長。
近些年來少有來往,因為他很少參加書法活動,給人的感覺是過起了隱居生活。前幾日,他和一位書道朋友到我家里敘舊,才知道他早已退休,且年逾古稀,但仍然筆耕不輟,并欲出版書法集,我由衷地祝賀!
縱觀他的作品,主要師法六朝碑版一路的民間書法。筆勢舒展暢達,“藏頭護尾,力在其中”;結字端莊樸拙,傾側相顧,搖曳生姿;墨法濃淡干濕,疾澀交雜;章法匠心獨運,得雄渾寬博風貌。這都體現了他對傳統精深的感悟和良好的素養。
書法之難,難于一直在精進。有人說,于書不退步,即為難能可貴。我們看到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亦不能入其堂奧,又有大多數人功夫下了,路子對了,也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我想書法之難應在于此。我們欣喜地看到陳先生步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以求并有很大的收獲,這在他的同齡人當中是少有的,足令我輩倍加努力。
——劉新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