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娜
一點一劃,書大千氣象;一撇一捺,展萬家風采。這就是書法,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東漢、魏、晉的草書、行書、楷書……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里,書法猶如一個謙謙君子,一路翩然走來,在雪白的宣紙上,踏出了深深的文化印跡。

文化需要傳承,書法,便是傳承的載體。書法需要傳承,書法愛好者,便是傳承的載體。作者訪談走近宜賓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宜賓中山詩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李定煃,與他回眸走過的書法藝術人生,共話書法藝術的魅力,感受他為書法藝術傳承的一份責任。
癡迷墨香人不倦
一個人結緣藝術,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的影響有關。李定煃說,自己走上書法藝術這條路,就源于父親的引導、傳授和鼓勵。
李定煃是江安人,出生于一個普通的中醫家庭。舊時老中醫有四句話:“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按脈,四季衣裳。”其中,“一手好字”被視為有學養的中醫應該具備的首要條件,李定煃的父親寫得一手好字,每次看父親提筆為病人書寫藥方,那一個個剛勁挺拔的毛筆字讓幼小的李定煃心生敬意。
“父親開出的每一張處方都堪稱一幅書法作品。”李定煃說,受父親的影響,他自幼就開始握筆練習,而父親對自己只是一種引導,沒有強制,每天寫一篇字也行,寫一兩個字也可以,認真寫好就行。
在同齡人中,李定煃算得上寫字的佼佼者。初中時,學校老師對李定煃贊許有加,讓他書寫班級的板報;同學們羨慕李定煃的字寫得工整,爭相讓他幫忙在新課本上寫名字。
父親的鼓勵、老師的贊許、同學的肯定,讓李定煃對書法進入了一種癡迷狀態。別人玩的時候,他始終在練字。即使走在街上,他也像著了魔似的,看牌匾上的字,有時就站在牌匾下,用手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地比劃,琢磨其中的學問。17歲,李定煃有幸得江安縣宿儒肖德純先生的指點,習練了古代書法名家不同風格的字。從帖到碑,又從碑到帖,體會點畫形態、結構特征、章法變化、氣韻神采,從中汲取了古代書法家的精華,學書大有長進。


一個人對書法藝術的愛,一旦進入了癡迷狀態,也就結下了一生的緣分。為練好書法,年輕的李定煃還遍訪當地書家前輩,虛心上門求教,平時經常與書友們交流。李定煃形象地比喻,那時候,自己對書法的癡愛,就像喜歡心儀的姑娘一樣。
臨池不止求精細
在藝術成長的道路上,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操千曲而后曉聲, 觀千劍而后識器”之說。李定煃無疑是這樣一位踏踏實實的實踐者。
李定煃教過書,當過門市員,做過會計,無論在哪個崗位上,繁忙的工作之余,書法都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讀帖、臨帖、揣摩、總結,每天堅持不懈。他始終抱著一個“追求在路上”的念頭,每天“臨池”不止。
李定煃非常欣賞書法中的“精細”之美。他認為好的書法作品就要做到精細,要能經得住人們的細細品味和推敲。正是由于注重精工與細絕,所以他的書法也以小楷和小行書見長。近年來,他精工小楷,其楷書作品著力筆底,以筆代刀,方方正正,如鑄如削,眉清目秀,平和俊俏,剛柔相濟、舒展清麗、穩健遒勁典雅端莊。
“說起楷書,書法界都知道自漢以來,二王以下,歐柳顏趙精妙絕倫,各領風騷,后人學之,傳承兩千年不衰。楷書四大家中,歐陽詢的楷書平正險絕,呼應連貫,方勁渾厚,展瀟灑自如之美態;柳公權的楷書疏朗開闊,斬釘截鐵,骨力遒勁,顯剛勁韌拔之英姿;顏真卿的楷書橫輕豎重,剛中有柔,圓潤渾厚,呈莊嚴雄偉之氣派;趙孟頫的楷書則流暢圓潤,鋒不外露,婉轉秀勁,揚秀雅綺麗之浩氣。這些翰墨瑰寶實為民族文化之精華,燦爛輝煌。”李定煃如數家珍地說。習書多年,李定煃的書法作品頻頻在省、市各類書法大賽中入展、入書法集,特別是2006年四川省旅發會在宜賓召開之際,通過征集,李定煃有幸為國家級風景區 “蜀南竹海”四個字題書。
書藝傳承志求遠
摯愛藝術的人,總能志存高遠。
為了讓更多的書法愛好者了解書法的來歷,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變遷,宜賓市中山書畫院經常舉辦書法理論講座,李定煃被大家推舉做了講師。為了備課,李定煃翻閱了很多相關書籍,并結合自身多年所積累的經驗和練習書法所悟出的感觸,整理出了一個厚厚的手寫本,里面系統全面地記載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概要。
“書法最忌諱的便是‘人云亦云,書法的功力在書外,自然、 歷史、 地理、 人文等等,一切都是書法藝術的必修功課,我希望傳達給大家的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大家去感悟書法的精髓所在。”李定煃說,“書法不僅僅是一門造詣很深的觀賞藝術,它更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書法是需要傳承的,傳承的不僅是它的技藝,更是其中博大的精神素養和文化內涵,要練好書法,平時練習名帖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需要了解書法的發展演變,有充實的理論,才不會‘紙上談兵。”
今年69歲的李定煃在書法道路上,已“臨池”60余年。李定煃認為,學習書法過程中要戒浮躁,不跟風,不故弄玄虛,認真在古人的名碑名帖中汲取營養,最終才能寫出經得起時間歷史檢驗的好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