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也沒有料到,2020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大獎獲得者,場刊最高分獲得者,是最后一部上映的主競賽影片——趙婷的《無依之地》。這是這位年輕的中國女導演的第三部長片作品,也是她首度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直接拿下最高獎。憑借《哥哥教我唱的歌》和《騎士》兩度入選戛納導演雙周單元、在美國各類獨立電影典禮上四處斬獲獎項之后,趙婷就不再是 “宋丹丹繼女”了,而是“導演趙婷”。影片基于Jessica Bruder所著書籍《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講述一個60多歲的女人在經濟大蕭條中失去了一切,她作為一個居住在貨車里的現代游牧民,開始了穿越美國西部的旅程。
點評:《無依之地》最讓人覺得流于淺白之處,也許又是最能透露導演意圖的,是它對于音樂的(放任)使用:每隔十幾分鐘,伴隨著女主角的房車在公路上的行駛,或者她在空曠田野上的行走,便會響起電視散文紀錄片式的鋼琴弦樂柔和配樂。主題意味明確突出的音樂將這位喪偶中年失業女性的孤獨旅程引向了一股外在抒情的表意氛圍。它甚至不屬于女主角本人踏上旅程時的情緒,而更像是導演附加給影片視聽整體之外的一條音軌。

這是一部追蹤記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科學短紀錄片。本系列共10集,每集5分鐘,圍繞火星探測器發射的過程展開,歷時40天深入拍攝了科研人員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的準備工作和日常生活,針對受眾普遍關注的火星熱點問題展開科學探索與猜想,通過總師采訪、科研人員一線講述、工程動畫展示等形象手段鮮活呈現了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活動。
點評:“天問一號”發射的時候我并沒有太關心,后來是在央9偶然發現這部紀錄片的,又在B站追完了,對于我來說這部紀錄片的短小精練很符合我看片的特質(太長的話看得就沒那么認真了),因為之前剛看了兩集宇宙相關的紀錄片,所以有助于我更理解本片關于火星的一些理論知識。本系列短紀錄片從航天科學、構造地質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科普等多個角度打開科學與想象的空間,打造既具權威性又不失趣味和話題感的重磅內容,為觀眾帶來有趣的發射見聞與火星“秘密”。

史蒂夫·邁克康奈爾(Steve McConnell)被公認為軟件開發社區中的首要作者和發言人之一。他是Construx Software公司的首席軟件工程師。他所編著的圖書包括曾被《軟件開發》雜志授予優異產品震撼大獎的《代碼大全》和《快速軟件開發》,以及《軟件項目生存指南》和《專業軟件開發》等等。
點評:《代碼大全》是一本不多見的值得多次閱讀的好書,在《代碼大全》一書中,每一章后面都有這一章的要點,略讀這些要點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我們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閱讀、重讀時就有重點了。

本書提供了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測試,逐條拆解不可干預風險和可干預風險,讓讀者不恐慌又不懈怠,正視自己的狀態。此外,讀者還可以看到具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風險的作者夫婦及其子女每天是如何對“老年癡呆”進行預防的。獨創“神經元計劃”,將“老年癡呆”防治落實到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醫生囑咐患者和家屬“多運動,注意飲食,少吃大魚大肉”,可到底什么程度是“多”,什么程度是“少”呢?
點評:一直都以為癡呆癥不可治愈,也無法預防,但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做很多,可以預防,可以改善,慶幸自己讀到。它通俗易懂,又專業全面,讓我們可以根據書中的指導意見制訂適合自己的計劃,對患有癡呆癥的家人來說很有幫助,很謝謝兩位作者的用心研究,寫下了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的癡呆癥患者,讓老人可以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奉俊昊的電影改寫了韓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他無疑是韓國電影界的榮耀,而影評人李東振在韓國影評界同樣擁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他的一行評論可以撼動整個電影界。韓國資深影評人李東振探索奉俊昊導演的作品世界,從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到處女作《綁架門口狗》,這本書幾乎囊括了奧斯卡“四冠王”奉俊昊的所有作品。涵蓋電影分場解說、導演及主創人員第一手幕后貼身采訪、電影藝術技巧及導演風格解析和選角思維、對白鋪陳與即興創作的靈感來源,另外獨家收錄作者年譜小傳及作品介紹。
點評:導演訪談部分更有價值,社會學派,階級主題。《寄生蟲》中那些通向結論的微妙層次,《殺人回憶》影史經典結尾的幕后故事,《母親》中深不見底的人性黑洞,奉俊昊還時不時會談到一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印象深刻的作品,也讓他電影中那些令人叫絕的創意變得有據可循。至于作者的影評部分,只能說分析細致,但仍有不少過度解讀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