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芝


【摘要】目的:探尋如何預防婦產科手術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出現。方法:選取我院接診的婦產科手術患者6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3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這一基礎上接受預防性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VTE發生率以及凝血指標。結果:觀察組VTE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表達水平更低(P<0.05)。結論:通過一系列針對性預防性護理干預后,婦產科手術患者VTE發生率較低,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關鍵詞】婦產科;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性護理
婦產科手術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VTE)是婦產科術后常見并發癥,臨床體征特點為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靜脈血中存在大量固體質塊血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阻礙了血液順利通行,靜脈血回流受到障礙,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者會出現肺栓塞癥狀,不利于患者康復,甚至于生命岌岌可危。相關研究[1]指出,近年來VTE發病率為2.8%,增長趨勢較為明顯。所以,早期診治與預防VTE尤為關鍵。對此,本研究提出預防性護理干預,并選取特定對象驗證其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診的婦產科手術患者。
納入標準:1通過臨床各項檢查,符合手術指征;2自愿參與本研究;3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有精神疾病;2存在智力障礙等情況,無法準確描述身體情況;3拒絕參與本研究。
根據上述標準,本研究共納入婦產科手術患者64例,按照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2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4.33±5.27)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剔除術15例,剖宮產術8例,宮頸癌行子宮全切術9例。對照組32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4.21±5.01)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剔除術12例,剖宮產術10例,宮頸癌行子宮全切術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逐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術后注重生命各項體征的監測,注意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脈搏等變化。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日常護理工作中,定時翻身,勤按摩患者四肢,并協助患者開展各項運動;注重飲食及健康指導,播放舒適、平緩的音樂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觀察組在這一基礎上接受預防性護理干預,具體操作為:
1.2.1術前預防(1)高危因素評估:對患者基礎性資料(吸煙、高齡、肥胖、糖尿病、腫脹消退情況、心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進行認真研究,結合實驗室各項檢查結果,綜合性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誘發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2)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重點講解手術知識、注意事項及預期效果,引導患者掌握VTE的風險、發生因素及預防控制相關知識及方法,引起患者的重視,促使其積極配合臨床工作。囑咐患者積極戒煙與合理飲食,盡量攝入低脂、高纖維類食物,多喝水,加快腸道蠕動。
1.2.2術后預防(1)術后住院環境護理:營造舒適、整潔、安靜的病房環境,對溫濕度進行有效控制,溫度控制在25°C,濕度控制在40%—50%,加快血液循環。病房內禁止吸煙,避免尼古丁損傷血管。(2)術后病情監測:對患者雙下肢進行密切監測,細致檢查顏色、膚色、腫脹度、淺表靜脈等相關狀況,耐心詢問患者感受,了解是否存在肢體壓痛、麻木等癥狀。對雙下肢周徑進行定時檢測,并如實記錄,若發現異常狀況,應迅速處理。(3)術后體位護理:術后將下肢適當地抬高,并保持在20~30°范圍內,加快下肢血液回流速度,有效預防出現血栓,為主要臟器提供充足的血液支持。(4)術后活動:當病情穩定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鍛煉,可開展主動或被動運動。當患者麻醉尚未消除時,護理人員或家屬應進行踝部的被動運動。一旦清醒,應鼓勵其在床上進行足踝部主動運動(足內外翻、踝關節屈伸、足環繞運動、膝關節屈伸鍛煉)[2]。對于全麻患者,清醒后應進行深呼吸鍛煉活動,促使膈肌迅速運動,加快血液的回流。(5)穿刺護理:術后操作部位不得選擇下肢靜脈,特別是左下肢。如果穿刺部位產生炎癥反應,應迅速重建靜脈通路,必要情況下可采用足底泵、腓腸肌泵加快下肢血液循環。(6)預防用藥護理:對于存在高危深靜脈血栓因素的患者,應指導其合理使用彈力繃帶或穿彈力襪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控制彈力與壓力,注重皮膚護理。同時,指導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華法林、肝素等抗凝藥物,抑制血栓的出現。用藥時,應留意是否出現出血跡象,若存在異常狀況,應迅速處理。
1.3觀察指標
1.3.1VTE發生情況評價患者轉入普通病房之前VTE發生率及具體位置、大小。密切觀察患者下肢顏色、溫度變化,若出現異常情況,安排行超聲檢查,若觀察發現幾下情況可確診為VTE:管腔內表現為無回聲或者低回聲;靜脈管腔無法壓閉;脈沖多普勒表現為頻譜未隨著呼吸發生改變或者無血流表現;血栓段靜脈中只能夠探測到少量血流信號或者完全無血流信號。
1.3.2凝血指標對患者凝血指標進行測定,包括: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VTE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VTE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測定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VTE是婦產科臨床一種常見的術后并發癥,由于血栓大量堆積阻塞了靜脈,甚至出現了股青腫,久而久之肢體逐漸壞死,不得已只得接受截肢,且游離血栓脫落則會誘發致命性肺動脈栓塞[3]。對此,一旦患上VTE,抑制血栓拓展、清除血栓、靜脈血流通暢是臨床治療關注的重點。預防性護理則是貫徹執行積極預防原則,在術前、術中及術后整個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防性干預,特別是預防不良情緒及并發癥,提高護理質量,抑制并發癥的出現,優化生活品質,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為了能夠有效預防VTE,術前應加強患者的評估,重點分析其是否存在VTE高危因素,控制原發疾病,控制血壓,戒煙,盡量避免下肢輸液,
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并結合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預防干預措施,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同時,加強心理、飲食、健康等相關指導,
避免VTE高危因素的出現,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工作。術后,注重病房環境營造、嚴密監測皮膚變化,并耐心地詢問患者,引導患者真正意識到VTE對身體的危害,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預防工作中。另外,護理人員應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護理工作中,鼓勵患者多運動、協助翻身,有效預防血栓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若被確診為VTE,應嚴格遵照醫囑接受抗凝、溶栓治療,不得隨意增減藥物劑量,避免出現溶栓過度的情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VTE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可預防性護理干預較好的實現對VTE發生率的控制,同時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為了進一步評價,預防性護理干預對VTE的影響效果,本研究對實施前后兩組患者的凝血指標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以了解到,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是目前評價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有報道[4]指出血栓的形成主要與血液高凝狀態密切相關,正常群體血液運行通暢,不會存在血流瘀積的現象,但當機體運動下降或者受損時,就非常容易導致血液瘀積引發血栓因子和缺氧因子快速聚集,造成血管內皮受損,引發血栓,為此,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高水平狀態患者,更加容易發生VTE,而通過控制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表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VTE發生率。這就表明,通過預防性護理干預,能夠較好的幫助婦產科手術患者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表達水平的控制,使其保持在正常水平范圍內,實現對VTE的有效預防。
參考文獻
[1]嚴素琴,陳愛鈞,孫秋紅.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癥護理計劃單在婦科惡性腫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566(7):233-236.
[2]劉勝楠,陸勝蓮,顧仲毅,等.婦科惡性腫瘤手術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危險因素分析及風險評估表的應用[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7,38(10):1244-1249.
[3]馮培芳.婦產科手術后對深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護理的臨床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8):83.
[4]瞿紅,張震宇.婦科圍手術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預防[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7):71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