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邦
高血壓屬于一種慢性代謝類疾病,該種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外界因素都是引發高血壓哦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導致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高血壓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相關疾病治療,則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高血壓屬于一種慢性疾病,在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的難度較大,中醫認為高血壓屬于頭痛、暈眩的范疇,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視物眩暈等癥狀,臨床實踐表明,通過中醫治療手段治療高血壓,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
一高血壓病因及特點
引發高血壓的原因有多種,飲食和生活習慣是引發高血壓的重要外界原因。有研究顯示,我國居民的攝鹽量遠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在平時的日常飲食中攝入含鹽量較高的食物能夠增加引發高血壓的風險。另外,生活不規律、經常性的熬夜、吸煙、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嚴重、肥胖等也是引發高血壓的重要因素。高血壓還與遺傳因素有關,父代出現高血壓,后代出現高血壓的幾率較大。而一些其他相關類型的疾病,如慢性腎臟疾病、顱內血管狹窄、頸動脈血管狹窄等都是引發繼發性高血壓的重要因素。高血壓的典型癥狀包括頭痛、暈眩、心律失常、心肌耳鳴等,若患者的血壓指標≥180/120mmHg,則患者已達到高血壓危象,患者可能出現視物模糊、心肌梗死、腎功能損害、心絞痛等多種癥狀,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
二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方法
中醫將高血壓疾病分為五個不同的癥狀,這五個癥狀在中醫上分別叫做痰濕中阻型高血壓、肝腎陰虛型高血壓、陰陽兩虛型高血壓、血脈淤阻型高血壓以及干癢上亢型高血壓。中醫認為不同類型的高血壓疾病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因此在中醫治療高血壓疾病的過程中,需要對癥下藥。濕痰型高血壓主要表現為身體疲憊、惡心想吐、胸悶,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頭重、四肢麻木等癥狀。因此針對此種類型的高血壓疾病,在中醫上可選用天麻、茯苓、陳皮、甘草、半夏等中藥藥材混合制成的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此種藥方具有改善患者機體微循環、控制血壓水平的功效。而針對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患者,此類患者的頭痛癥狀較為明顯。在久坐或者是久蹲之后突然站起會出現眩暈以及耳鳴的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失眠、精神不振等癥狀。中醫認為該種高血壓癥狀的治療要以平肝潛陽為主,可使用鉤藤、鱉甲、酸棗仁、羚羊角粉、天麻等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上述癥狀。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腰酸、畏寒、頭痛眩暈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心悸氣短、尿頻等癥狀。中醫認為導致此種高血壓類型疾病的主要原因為患者長期的陰虛陽亢,主要治療目的為調補五臟、陰陽平衡。因此可使用陳皮、赤芍、山茱萸、上藥、地黃等藥物為基礎藥方,制成補腎降濁湯進行治療。此種治療方法具有改善脾胃功能、清熱化瘀等功效。肝腎陰虛型的高血壓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下肢酸痛、腰部酸痛、夜間多夢、頭暈、耳鳴等多種癥狀。中醫解釋導致該種類型高血壓疾病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肝風內動而致使虛火上擾,因此中醫角度治療此種高血壓病癥需以補腎填精、滋肝育陰為主,可以選用女貞子、沙苑子、決明子、枸杞子、金櫻子等多種中藥藥材制成七子降壓丸予以治療,此種中藥配方對收斂腎陰、滋補肝腎、清瀉肝火等都具有確切功效。血脈淤阻型的高血壓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氣短、心悸、胸悶、頭痛和胸部頭痛等,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舌色暗紫、舌苔發白等癥狀。中醫認為治療此種類型的高血壓疾病可選用夏枯草、地黃、赤芍、川穹、紅花、桃花、牛騰等多種藥物制成的血府逐淤湯予以對癥治療,可以達到通竅清舒、行氣化瘀、改善機體血液循環等多種功效。
中醫認為引發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病因為飲食、情志等有關,因此,對此二者進行改善和調理是改善患者血壓水平,預防并發癥發生的關鍵措施,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高血壓患者需要降低生活節奏,改正在生活中的不良飲食習慣以及作息習慣,并且要盡量避免高強度的工作。另外,情志不暢是引發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高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加強對情志、心理狀態的調整和改善,良好的心態對病情的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綜上可知,高血壓是目前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習慣、作息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等方面的改變,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不斷上升。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的發病率已經達到了30%,因此必須要采取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控制該種疾病的發病率,提高該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中醫對高血壓發病機制、治療手段以及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中醫認為飲食失節、內傷虛損、情志失調等是引發高血壓疾病的重要因素。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選擇合理的中醫治療手段進行疾病治療,對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提高臨床療效都具有重要作用。中醫治療手段在高血壓臨床治療中值得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