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軍
中醫治療痔瘡的優勢有活血化瘀。中醫對痔瘡的治療是相對來說的,由于歷史悠久,總結了更多的經驗,可以選擇范圍更廣的方法。特別是在保守治療這一片時,優勢十分明顯,有活血化瘀,有消腫止痛,有肌腐病,現在在臨床上對應很多。中醫藥防治痔瘡術后并發癥,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痔瘡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肛腸疾病之一,按照分型,可以將其分成內痔、外痔以及混合痔,不同的分型,有著不同的臨床表現,而共性體征均以便血、疼痛、肛門周邊瘙癢為主,為了便于患者能夠進行疾病的自我判斷,如下將內痔、外痔、混合痔的臨床癥狀進行論述。
內痔:以無痛性便血為主,血液為鮮紅色,多見噴射狀、點滴狀,便前便后均可見。如遇便秘、飲酒、食用刺激性的食物、糞便干燥則會加重病情。按照分期來看,該疾病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其中,一期:排便時帶血、無內痔脫出,齒線上粘膜呈結節樣隆起。二期:排便時帶血、內痔脫出,血液呈滴血、射血狀,可以自行回納。三期:排便時、咳喘、勞累或者負重時,導致腹內壓增加,使內痔脫出,需要借助手托方能回納入肛。第四期以痔核脫出因嵌頓而不能回納,并出現劇烈疼痛、腫脹的情況,部分患者還可伴有小便不暢、惡寒、發熱等情況。
外痔:一般早期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或少有繼發濕疹出現肛周瘙癢,會在長久蹲廁后出現肛門墜脹感、異物感,部分患者可見肛門外隆起皮下靜脈團塊。
混合痔:如上兩種臨床表現合并,多有出血、內痔脫出、異物感、疼痛感的情況。
在中醫理論上,痔瘡的形成主要因久瀉久痢、飲食不佳、脾胃虧虛、便秘、久坐負重等因素有關,而中醫強調辯證論治,如下是關于中醫治療痔瘡的相關辦法:
1中藥內服治療
1.1氣滯血瘀勞累過度易誘發該證型,臨床表現為:肛緣腫脹,內痔脫出,隱見紫瘀,疼痛劇烈,便秘溲黃、肛管緊縮,苔白或黃,脈弦或澀。治療原則以消腫解毒、止痛、行氣化瘀為主,常見方劑為止痛如神湯。基礎方劑為:熟地黃、黃柏、枳實、皂角、歸尾、防風、蒼術、秦艽、澤瀉、檳榔。
1.2風傷腸絡便秘、飲食不節等多因素均易導致該證型,臨床表現為便血、血液呈鮮紅色、呈噴射狀或滴血狀,部分患者伴有肛門瘙癢、口燥咽干,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數。治療原則以清熱涼血、祛風為主,常見方劑為涼血地黃湯。基礎方劑為:生地黃、黃芩、地榆、當歸尾、赤芍、黃連、天花粉、槐角、甘草、升麻、荊芥。
1.3脾虛氣陷
受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等多因素均易導致該證型,臨床表現為內痔脫出,無法自行歸位,手動復位較難,肛門存在下墜感,便血,血液顏色較淡,患者可見疲憊乏力、面色無華、氣短懶言、納呆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芤,治療原則以固脫止血、補中益氣為主,常見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加減,基礎方劑為:黃芪、黨參、炙甘草、陳皮、升麻、白術、當歸、赤石脂、柴胡。
1.4濕熱下注
飲食不節易誘發該證型,臨床表現為便血,血液呈鮮紅色,量較多,肛門腫物向外脫出,可以自行回縮,偶見滲出物較多,或大便粘滯不爽、肛門灼熱、潮濕不適等,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療原則以清熱滲濕止血為主,常見方劑為臟連丸合萆薢滲濕湯。基礎方劑組成:黃連、豬大腸、萆薢、牡丹皮、黃柏、茯苓、澤瀉、滑石、薏苡仁、通草。
2中藥外治
2.1中藥外治主要以熏洗和敷藥法為主。
2.2中藥熏洗:中藥熏洗是中醫治療方式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其主要通過選取的中藥對病灶處進行熏洗從而使藥效直達病灶,控制病情的發展程度,常見的基礎方劑為蒲公英、蒼術、魚腥草、馬齒莧、地榆炭、芒硝等,各選取20g,用水煎煮后,留取藥液備用,在患者洗浴前,將藥液涂抹在病灶下方進行熏蒸,并將熏蒸后的剩余藥液放置于溫水中,進行患處的清洗工作,清洗時間在20分左右,一天兩次,早晚各一次。
2.3敷藥法:在清洗完病灶處,擦拭干凈,保證病灶的干燥程度,之后選取外用的中藥涂抹劑涂抹于病灶處,例如:麝香痔瘡膏、玉紅膏、黃連膏,以達到清熱排毒的功效,再輔以中藥口服和熏洗治療,以提升療效。如果是熏洗和中藥外敷治療合并治療,一定要在熏洗完畢后,涂抹藥膏。
3總結
中醫治療痔瘡的優勢主要是在藥物,不管是口服還是外用。比如說有很多口服的藥物,它可以增強血管的張力。另外還有一些藥物可以清利濕熱,涼血止血。另外如果有肛門內包塊脫出,還可以通過補氣升提的藥物,使痔核回縮進肛門里面去,減少脫出,還有一些外用的藥物可以通過熏洗、坐浴起到作用,并且有明顯改善肛周微循環的作用,可以使比較大的痔核慢慢的變小,使一些腫脹的痔核慢慢消腫,減輕疼痛。另外還有一些成型的藥物,比如說痔瘡膏、痔瘡栓,對于緩解便血、疼痛、脫出,有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