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美

【摘要】目的:探究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對癲癇的診斷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對象共計80人,均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病患,均為可疑癲癇病患。80例病患中,16例擬診為非癲癇發作性疾病,納入對照組,剩余64例擬診為癲癇,納入實驗組。對所有病患分別以常規腦電圖及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分析檢測結果。結果:實驗組中,常規腦電圖檢出癲癇樣波的概率為50%(32/64),長程視頻腦電圖檢出率為81.25%(52/64),兩種檢測方法具有明顯差異性(P<0.05);對照組中,15例(93.75%)病患在發作期及間期均未檢出癲癇樣波,結合其臨床表現可排除癲癇,剩余1例(6.25%)病患,經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出癲癇樣波3次。結論:對于癲癇病患,長程視頻腦電圖的應用可提高檢出率,因此值得推廣。
【關鍵詞】長程視頻腦電圖;癲癇;檢測價值;診斷效果
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以往多以腦電圖檢查結合病患表現進行診斷,但腦電波單次檢測的假陰性風險較高,對癲癇樣波的檢出率較低。近年,長程視頻腦電圖在臨床上的應用率越來越高,該技術對癲癇樣波的檢出率較傳統腦電圖更高,并且在常規腦電圖基礎上,結合了錄像技術,可對病患腦電波情況及癲癇發作時的情況進行長時間記錄,在事后可進行回放,進行多次的分析,進而有效提高檢出率。而常規的腦電圖的記錄時間較短,易導致漏診。基于上述理論,本文納入80例病患展開研究,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共計80人,均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病患,均為可疑癲癇病患。80例病患中,16例擬診為非癲癇發作性疾病納入對照組,男11例,女5例,年齡2~64歲,平均年齡(33.59±9.38)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3±1.26)年;臨床表現:6例屏氣發作,4例非癲癇性強直發作,3例抽動障礙,2例癔病性發作,1例發作性腹痛。剩余64例擬診為癲癇納入實驗組,男48例,女16例,年齡2~64歲,平均年齡(33.67±9.15)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9±1.19)年。臨床表現:24例部分性發作,20例強直-痙攣性發作,12例失神性發作,8例強直發作;其中13例單純部分性發作,11例復雜部分性發作。該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研究詳情已告知病患與家屬并獲得同意[1]。
1.2方法
對所有病患分別以常規腦電圖及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先行常規腦電圖檢查,再行Bio-logic16導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導聯的放置按照國際10-20,檢查前清洗患者頭發,將盤狀電極固定于頭皮,展開24h的檢測。
1.3觀察指標
統計常規腦電圖及長程視頻腦電圖的檢出率。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符合癲癇標準;2)同步腦電波檢測中,出現與背景不同的伴有明顯暴發的腦電節律,或是棘波和尖波,以及多棘波群或是棘慢波。當出現波幅異常、異常慢波、極度紡錘波均為非特異性異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檢測手段的檢出率比較實驗組中,常規腦電圖檢出癲癇樣波的概率為50%(32/64),長程視頻腦電圖檢出率為81.25%(52/64),兩種檢測方法具有明顯差異性(P<0.05);對照組中,15例(93.75%)病患在發作期及間期均未檢出癲癇樣波,結合其臨床表現可排除癲癇,剩余1例(6.25%)病患,經長程視頻腦電圖檢測出癲癇樣波3次,見表1。
2.2確診病患的癲癇樣波情況
經長程視頻腦電圖檢出癲癇樣波的52例病患中,有20例病患在睡眠期檢測出癲癇樣波,有5例病患在覺醒期檢測出癲癇樣波,有27例病患在覺醒期和睡眠期均檢測出了癲癇樣波。
3討論
癲癇病患臨床病理以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表現為主,導致此情況的原因在于,位于病灶部位的神經元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放電,并且為快速同步放電、且反復的放電。腦電圖的檢測是臨床常見的診斷癲癇的手段,既往臨床主要以常規腦電圖進行診斷,常規腦電圖對病患腦電波的持續記錄時長僅為30min,診斷依據不足,這也是導致檢出率較低、漏診風險高的關鍵原因。本文分別以常規腦電圖及長程視頻腦電圖對實驗組病患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長程視頻腦電圖對癲癇樣波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腦電圖,這是因為長程視頻腦電圖可對病患的腦電波進行長時間的監測及記錄,可在患者正常活動情況下對其進行全天的監測,避免了漏診的發生[2]。
綜上所述,對于癲癇病患,長程視頻腦電圖的應用可提高檢出率,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玲.長程視頻腦電監測在診斷癲癇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療,2018,37(4):47-49.
[2]尚炫.長程視頻腦電圖在診斷癲癇中的效果觀察及檢出率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0):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