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琴



【摘要】目的:研究巴氏腺囊腫手術中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術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將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院內門診部收治的60例巴氏腺囊腫手術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共開展兩種手術方案,一種為傳統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對照組,30例),一種為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觀察組,30例),對比分析兩組手術效果。結果:兩組對比,觀察組手術及術后引流條留置的時間較短,手術出血較少,切口長度較短,治愈率較高,復發率較小,治療總滿意度較高,治療后各項評分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巴氏腺囊腫疾病的手術治療中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術的應用可以獲得對康復更有利的臨床指標,在疾病治愈和防止復發上效果顯著,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可恢復到滿意狀態。
【關鍵詞】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術;傳統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巴氏腺囊腫
巴氏腺屬于女性陰道處分泌粘液的重要腺體,主要起到潤滑作用,其相關病變在婦科臨床比較多見[1]。主要是由于前庭大腺開口處發生堵塞,使得各種分泌物無法排出,進而在腺腔積聚,而造成這種堵塞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例如腺管損傷、腺管狹窄、分泌物過度粘稠等,皆可能影響到分泌物排出的暢通性,最終誘發炎癥反應[2]。當這種炎性分泌物排出困難時,則會向清液轉化,最終促成囊腫,可繼發感染性疾病并具有較高的反復性。巴氏腺囊腫患者往往除外陰明顯脹痛,影響行走外,其疼痛感覺還存在于性交中,殃及夫妻生活,相關治療意義重大。通過多年臨床實踐,部分研究指出巴氏腺囊腫問題可通過造口手術得到有效治療,但手術方案的差異使得患者預后也存在一定差異。基于為患者提供更理想的手術治療,本文選取了60例巴氏腺囊腫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術對該疾病的治療更有利,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將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院內門診部收治的60例巴氏腺囊腫手術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共開展兩種手術方案,一種為傳統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對照組,30例),一種為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觀察組,30例)。對照組,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1.26±4.88)歲,患病時間0.5~14個月,平均時間(7.68±2.11)個月,已婚19例,未婚11例。觀察組,年齡21~46歲,平均年齡(31.52±4.69)歲,患病時間1~14年,平均時間(7.59±2.23)年,已婚20例,未婚10例。兩組巴氏腺囊腫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小(P>0.05)。研究全程皆處于院倫理委員會監督下開展。
納入標準:1以局部穿刺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與巴氏腺囊腫疾病相關診斷標準均符合;2手術方案確定前皆已經獲得患者本人、家屬的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肺功能、心功能障礙患者;2在獲知研究相關內容后表示拒絕參與者;3手術禁忌證者;4合并精神障礙。
1.2方法
手術方案確定后,需了解患者月經周期,將具體手術時間安排在月經干凈后7d;術中皆實施局麻,常規消毒外陰后鋪巾,選擇利多卡因(濃度2%)藥物經小陰唇粘膜位置(囊腫下部低處)注射,評估麻醉效果達到理想標準后,開展相關手術操作。
傳統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用于對照組30例,切口位置為小陰唇內側粘膜處,切口長度約3cm,切口方向為左右縱向,首先將囊液排除,對囊壁、附近皮膚膜,以2-0可吸收縫合線予以口袋狀縫合,約8~10針,常規引流處理。
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用于觀察組30例,對患者小陰唇尾端,手術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將其挾持住,然后選擇囊腫最低處制作一個菱形小切口大小約0.8~1.2cm,在將切口附近粘膜切除后,使囊腫壁得以暴露,此時需要借助組織鉗夾工具,對囊腫和囊腫粘膜進行夾除,排除囊液,囊腔沖洗液體使用滅滴靈液體(使用劑量約100mL,濃度為5%),沖洗完畢后縫合粘膜、囊腫壁,實施外翻縫合法,使用4-0號可吸收線約3針完成縫合,常規引流處理。
術后需為患者提供坐浴治療,坐浴液體配置為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頻率為1次/d,坐浴時間為20min/次。同時對前庭加強觀察,若存在于前庭大腺膿腫現象,則需要提供甲硝唑口服治療,0.3g/次,tid,共7d。
1.3觀察指標
(1)對患者手術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比兩組臨床指標。(2)治愈:癥狀、體征等完全恢復正常即表明治愈,同時通過3個月隨訪,對比兩組疾病復發情況。(3)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估量表,從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社會功能等角度進行評價,各項以100分計最高分,質量高則對應得分高。(4)使用醫院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由患者根據自身術后恢復情況、生活狀態等情況對手術進行滿意度評價,總計100分,得分高則代表滿意度高,總滿意=滿意(≥85分)+一般滿意(60~84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臨床指標
兩組對比,觀察組手術及術后引流條留置的時間較短,手術出血較少,切口長度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治愈情況和復發情況
兩組對比,觀察組治愈率較高,復發率較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兩組對比,治療前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評分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對比兩組治療滿意度
兩組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巴氏腺體自身存在開口作用于粘液排出,但當臟東西在開口處發生堵塞或者發炎時,則會造成粘液排出障礙,進而促成巴氏腺囊腫。這種因腺腔中積聚大量分泌物而出現的感染性膿腫,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是育齡期女性常見婦科病之一[3]。病因包括:1慢性炎癥長期對腺體的刺激,導致腺體發生囊性擴張;2急性炎癥發作中,膿液被吸收后促成囊腫;3女性分娩過程中,會陰外側、陰道等位置產生的撕裂傷,在恢復后遺留瘢痕組織,以及分娩手術中側切會陰時對前庭大腺導管產生創傷,殃及其分泌引流功能[4]。卵巢動脈分布于腎動脈下方,其起點在腹主動脈,根據資料可知左側卵巢動脈有的來自左腎動脈,而右側來自腹主動脈,因左側血液供應比右側差,導致左側好發巴氏腺囊腫。目前臨床已有多種方法可治療該病,其中介入破壞術以及完全摘除術,在實施后會對巴氏腺體產生嚴重破壞,因此在應用上限制良多,不易為患者接受;而激光造口術和切口造口術等的施展則可減少和避免損傷腺體功能,對患者術后機體功能完整性更有利。在傳統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中,需要于皮膚、囊腫表面粘膜交界位置制作和囊腫大小一致的切口,具有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在:1切口與囊腫的大小一致,術后粘連、局部水腫等問題較多見,容易使腺口再次出現狹窄和堵塞情況,疾病復發幾率較大;2囊腫大意味著切口大,在制作切口時,小陰唇尾端被分為兩瓣的情況較多,而一旦發生,將對其術后性生活質量造成嚴重損傷;3因手術切口較大,引流環節容易發生管道脫落的情況,引流管更換頻率高,容易加重身體疼痛,恢復需要更多時間[5]。基于提高患者預后,減少手術對生活影響的目的,近年來巴氏腺囊腫手術治療提倡實施創傷更小,副作用更少的造口手術方案,盡可能多的保留腺體功能,在其中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手術發揮了重要價值,實施中對腺體結構造成的改變較小,同時小切口為術后引流提供便利,低位造口縫合針數少,腺體功能損傷小。
本文中對傳統和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兩種手術方案的患者進行分析,兩組對比,觀察組手術及術后引流條留置的時間較短,手術出血較少,切口長度較短,治愈率較高,復發率較小,治療總滿意度較高,治療后各項評分皆高于對照組,說明改良式低位造口手術的開展可以為巴氏腺囊腫患者術后康復提供更有利條件,同時也減輕了相關操作對其術后生活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巴氏腺囊腫疾病的手術治療中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術的應用可以獲得對康復更有利的臨床指標,在疾病治愈和防止復發上效果顯著,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可恢復到滿意狀態。因此婦科臨床可將該手術方案作為巴氏腺囊腫首選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牛備戰,周皎琳,吳斌,等.腹腔鏡下骶前囊腫切除術33例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9,35(5):457-459.
[2]王曉彬,陳葵喜.簡易乳膠環改良造口術治療女性前庭大腺囊腫或膿腫72例的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6):1087-1090.
[3]鄧霞.微波打孔治療巴氏腺囊腫或膿腫與傳統手術方法的效果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8,5(19):42-43.
[4]張紅文,肖存.改良式巴氏腺囊腫與膿腫造口方法的療效觀察[J].心理醫生,2018,24(4):195-196.
[5]謝瓊英,鄭湘霞,肖君香.改良式低位巴氏腺囊腫造口術在治療巴氏腺囊腫中的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9,9(2):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