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小川
關鍵詞:《獵殺“紅十月”號》 湯姆·克蘭西 科技驚悚小說 暢銷書
20世紀80年代,杰夫·哈登(Jeff Haden)任職美國圖書印刷公司當納利(R.R. Donnelley),操作印刷機,哈登覺得這份工作有一個非正式的福利,那就是可以在圖書未進書店之前先睹為快。
當然,印刷工人不能將印刷的圖書帶回家,但是一個有經驗的工人可以找到很多機會閱讀正在機器上印刷的圖書。比如,對于印數大的長版活,工人的主要工作是定期進行印刷質量檢查,因此,如果印刷工將一本書上的主要部分安置在方便的位置,可以在印刷過程中讀完一本書。
工作中,哈登和伙伴們喜歡預測所印刷的圖書中哪些會成為暢銷書,尤其是那些來自無名之輩的新書。有時猜錯,有時猜對,他們猜中的暢銷書包括約翰·格里森姆的《陷阱》(The Firm)、斯科特·圖羅的《無罪的罪人》(Presumed Innocent)、翁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
哈登會自動忽略教科書、非小說類圖書和專業出版社的圖書,例如施普林格的書籍對沒有足夠科學背景的印刷工而言如同天書。有一家出版社叫海軍學會出版社(Naval Institute Press),也是哈登自動忽略的出版社。海軍學會出版社的書是非常枯燥的航海類參考書和學術著作,例如《海軍學會全球戰斗艦隊指南》(Naval Institutes Guide to Combat Fleets of the World)、《海軍縮略語詞典》(Dictionary of Naval Abbreviations)等 。
一天,工廠準備印刷一本海軍學會出版社的圖書,封面上的書名是《獵殺“紅十月”號》(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哈登感覺這完全不像海軍學會出版社的圖書,以為叉車司機上錯了封面。核實后確實是海軍學會出版社的書,哈登猜想這是一本關于某次海戰的學術研究,沒有將其列入福利閱讀書單里面。該書印數也小,僅2500冊。
幾周后,該書加印了5000冊。再過一個星期,又印了1萬冊。然后又加印1萬冊。顯然,哈登和伙伴們錯過了一本暢銷書。《獵殺“紅十月”號》在1984年10月1日正式上市,半年后售出精裝本4.5萬冊。[1]《獵殺“紅十月”號》的作者是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
一個從未出版過小說的專業出版社,出版了一個無名作者的第一本小說;一個初試鋒芒的新作家,第一本書賣給所聯系的第一家出版社,最終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這個過程充滿了運氣和巧合。
一、作者湯姆·克蘭西
湯姆·克蘭西于1947年4月12日出生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郵遞員,母親在百貨商店工作。克蘭西從小有兩個愛好,一個是科幻和軍事知識,一個是寫作。
克蘭西說:“我從沒看過兒童書,至少不是普通的兒童讀物。我記得三年級的時候開始讀朱爾斯·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四年級或五年級開始,閱讀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rison)(著名歷史學家)的海軍歷史著作—— 他帶領我進入軍事歷史的學習。”
克蘭西讀高中時就有作家夢,大學三年級時開始寫作。他下定決心,要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圖書的封面上。“如果國會圖書館里有你的名字,那你就永垂不朽!”[2]1969年,克蘭西從位于巴爾的摩的洛約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畢業,獲得英語文學學位。
作為軍迷的克蘭西很想參軍,大學期間,他加入了陸軍預備役軍官訓練團(Army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但由于高度近視,第一次體檢就被軍醫除名了。
大學畢業兩個月后,克蘭西結婚成家,進入保險經紀行業,養家糊口。1973年,克蘭西加入妻子的祖父擁有的保險經紀公司并在1980年買下這家公司。寒來暑往,克蘭西在保險業工作了15年,直到處女作《獵殺“紅十月”號》出版。
二、創作《獵殺“紅十月”號》
由于近視被軍隊拒絕,克蘭西轉而大量閱讀軍事書刊,從精神上滿足一個軍迷的愿望。他閱讀《武裝部隊周刊》(Armed Forces Weekly)、《簡氏防務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和關于海軍歷史、著名戰例、尖端武器、特工間諜的圖書,積累了豐富的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知識。
1971年,克蘭西讀了弗雷德里克·福賽斯(Frederick Forsyth)的驚悚小說《豺狼的日子》(The Day of the Jackal),思路大開,贊揚這本書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驚悚小說”。[3]
克蘭西說:“那時候我決定寫驚悚小說。我發現所有寫這些東西的人都是英國人,我想,為什么美國人不能做?”
克蘭西躍躍欲試,構思了三個故事,即后來出版的暢銷小說《愛國者游戲》(Patriot Games)、《冷血悍將》(Without Remorse)和《驚天核網》(The Sum of All Fears)。他寫寫停停,拿不定主意應該完成哪一個故事。
1976年,酷愛海軍歷史的克蘭西讀到一則報道:1975年11月,蘇聯海軍最先進的反潛護衛艦“斯托羅切沃伊號”(Storozhevoy)上的船員試圖叛逃到瑞典,后以失敗告終。這則報道給了克蘭西一個靈感,他開始考慮《獵殺“紅十月”號》的情節:故事里叛逃目的地由瑞典改為美國,反潛護衛艦成為核潛艇,這些想象極大地增加了戲劇性。但是,克蘭西從未涉足潛水艇,他開始惡補潛艇知識,閱讀所有能找到的資料,例如《世界作戰艦隊》(Combat Fleets of the World)和《蘇聯海軍指南》(Guide to the Soviet Navy)。
1982年3月,美國海軍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的學生格里高里·揚(Gregory D. Young)系統研究了“斯托羅切沃伊號”叛變事件,寫出碩士論文《斯托羅切沃伊叛變:蘇聯海軍內部異議的案例》(Mutiny on Storozhevoy: A Case Study of Dissent in the Soviet Navy)。論文被收入美國海軍學院檔案,克蘭西在海軍學院圖書館閱讀了這篇論文,得到更多的靈感。克蘭西寫信致格里高里·揚,要求使用論文中一些材料,并請教有哪些公開渠道可以找到更多反潛作戰的信息。[4]
1982年7月,克蘭西完成了《獵殺“紅十月”號》的研究工作,開始動手寫作。他在1982年11月初完成了草稿,里面充滿有關核潛艇、直升機、雷達和武器系統的技術細節。接下來,克蘭西需要尋找出版社。當年福賽斯向出版商投遞《豺狼的日子》,連續遭到4家出版社拒絕,克蘭西的運氣比福賽斯好。
三、海軍學會出版社
截至1983年完成《獵殺“紅十月”號》書稿時,克蘭西唯一的出版成果是在美國海軍學會月刊上發表過兩篇文章。
美國海軍學會(Th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位于馬里蘭州的安納波利斯,成立于1873年,是一個獨立、非官方的學術機構,約有5萬名會員,主要是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的現役和退役人員。海軍學會是會員們交流、傳播和促進海軍和海洋知識、辯論國防安全問題的論壇。海軍學會的月刊《會議錄》(Proceedings)創刊于1874年,是美國歷史最長的連續出版物之一。
海軍學會旗下的海軍學會出版社(Naval Institute Press)成立于1898年,是一家小型專業出版社,員工20名,每年出版約80本專業圖書,包括與航海有關的歷史、傳記、專業軍事教育。海軍學會出版社也是美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的成員。
作為軍迷的克蘭西,很早就是美國海軍學會的會員。1980年,克蘭西對海軍學會舉辦的研討會有意見,以會員身份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讀者來信,投給海軍學會月刊《會議錄》。克蘭西給《會議錄》編輯部打電話,要求親自到辦公室面交稿件。
雜志編輯弗雷德·雷恩博(Fred Rainbow)問過克蘭西的身份,心生疑慮,對克蘭西說:“我知道你為什么要親自過來。你想過來賣保險。”其他的編輯都不愿意見克蘭西。但是大家經不住克蘭西一再請求,最后同意讓他來辦公室。
克蘭西并沒有向編輯推銷保險,月刊也發表了克蘭西的讀者來信。這是克蘭西的第一次出版經歷。月刊支付了例行的小額稿費,但是克蘭西沒有兌現稿費支票。他將支票裝裱起來,掛在辦公室里,紀念第一次因寫作而獲得的報酬。
克蘭西在海軍學會月刊發表的第二份稿件,是一篇3頁的論文,探討如何利用海軍氣墊船為平臺發射核導彈。[5]
四、出版《獵殺“紅十月”號》
馬丁·卡拉漢(Martin Callaghan)是克蘭西導彈論文的編輯。初步寫完《獵殺“紅十月”號》,克蘭西想到了卡拉漢,便請他閱讀初稿,提供一些出版上的意見。卡拉漢對書稿印象很好,鼓勵克蘭西完成小說。
1982年11月11日至1983年2月27日,克蘭西修改完成了《獵殺“紅十月”號》。那時,克蘭西太太對丈夫的寫作??熱情并不看好。她回憶說:“他每個周末都在家里寫作。我告訴他,他應該回去繼續賣保險。但是我讀了手稿后,就改變了看法。”
卡拉漢建議克蘭西把書稿交給海軍學會出版社。這是克蘭西的第一個運氣:因為正巧在克蘭西請卡拉漢看書稿的時候,從未出版過小說的海軍學會出版社作出一個業務決策,進入虛構類圖書出版業務,只要小說的主題是“濕的”,即小說與海洋或海軍有關。[6]
于是,克蘭西的稿件轉到了黛博拉·格羅夫納(Deborah Grosvenor)手上。
黛博拉·格羅夫納是海軍學會出版社圖書編輯部主任和版權部主任,她在度假時讀完克蘭西的書稿,很是喜歡。格羅夫納回憶,克蘭西不停地給她寄信和打電話詢問進展,在一封信里,克蘭西讓格羅夫納在一組小方框里打勾,表明她的興趣程度,選項包括“可以用來包裹死魚”和“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書稿”。
格羅夫納認為克蘭西精通技術,會講故事,語氣堅定自信,有幽默感,情節復雜而快速。但是這個故事有太多的技術描述和解釋,多個相互交織的快速變化的時間線和場景有時出現混亂。她提出了裁剪建議,例如放入小標題以指示場景的時間和日期。幾個月后,克蘭西寄出了一份更緊湊的書稿,至少短了100頁。
下一步是專家審稿,出版社聘請了兩名海軍潛艇專家。一位專家很喜歡這部小說,提供了許多頁的技術更正。但是,另一位專家強烈建議不要出版,因為小說中有許多“保密信息”。格羅夫納提議直接刪除這些“保密信息”,專家說,他不能告訴出版社應該刪除哪些信息,因為這些信息是保密的。[7]
這位審稿專家是海軍上校約翰·拜倫(John Byron),他曾在1艘巡洋艦和5艘潛艇上服役,并擔任過潛艇艦長。拜倫也是海軍學會雜志的論文作者,弗雷德·雷恩博是他的編輯。請他審閱《獵殺“紅十月號”》再合適不過。
拜倫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閱讀克蘭西的稿件,做了詳細的筆記,包括注釋、問題、建議,有時也有否定。許多頁上,拜倫畫了一條對角線,在頂部寫下:“胡扯。”
對拜倫來說,書稿最大的問題是里面的保密信息。1983年是冷戰高峰期,有關潛艇的信息是國家機密。而克蘭西虛構的故事里面,有許多屬于高度機密的內容,公開出版會危及國家安全。1983年5月14日,拜倫給編輯弗雷德·雷恩博回信:“建議海軍學會出版社不要出版這本書。”
雷恩博收到信,立即給拜倫打電話。“約翰,我們真的很想出版這本書。我們計劃進入虛構圖書出版,現在正是一個重大的機會。克蘭西發誓,書中信息都來自公開渠道。他擔保,你能重新考慮嗎?”
“不行。”
“求你還不行嗎?”
“不行!”
“好吧,至少讓克蘭西跟你通個電話?”
“可以。”
15分鐘后,克蘭西來電話。
“你好。我是湯姆·克蘭西。我把全部心血都投入這本書。你為什么不讓我出版呢?”
“書里充滿了機密信息。”
“但是這些信息全部來自公開渠道。”
“我不信。”
“真的!”
“我不相信你。”
于是,克蘭西向拜倫講了一個他從未告訴別人的秘密。
“約翰,我在馬里蘭州奧因斯市賣保險。離我公司10英里的地方是卡爾弗特懸崖核電站(Calvert Cliffs Nuclear Power Plant)。那里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退伍的核潛艇軍人。我賣保險,是他們的經紀人。我們經常聚會,一起喝啤酒,打臺球。他們分享從前的故事,約翰,他們講了很多故事。”
現在拜倫明白了:這些老水手聚在一起喝啤酒聊天,在克蘭西面前顯擺、吹噓各自的潛艇故事,同時也泄露了冷戰的最深秘密。
拜倫:“這么說,如果一個蘇聯特工坐在另一邊喝啤酒,也會聽到同樣的故事?”
“沒錯。”
“好吧。我取消對出版的異議,我去告訴海軍學會,同意出版。”
拜倫不僅同意出版,他還預測,《獵殺“紅十月號”》會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但是弗雷德和克蘭西都認為不可能。[8]
通過了專家審核,格羅夫納催促社長湯姆·艾普利(Tom Epley)趕緊閱讀書稿,作出決斷。她提醒社長,《獵殺“紅十月號”》很可能成為暢銷書,應該迅速采取行動,否則可能會輸給紐約財大氣粗的商業出版社。社長艾普利讀完書稿,完全同意,社長又說服了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83年11月21日,雙方簽訂出版協議,《獵殺“紅十月號”》成為海軍學會出版社的第一本小說。
海軍學會出版社付給克蘭西5000美元預付金,決定第一版印刷1.5萬冊,出版日定在1984年10月1日。那一年克蘭西37歲。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Jeff Haden.Tom Clancy:Unexpected Entrepreneur. [EB/OL].[2013-10-7].https://www.inc.com/jeff-haden/tom-clancy-unexpected-entrepreneur.html.
[2][3][6]Patrick Anderson.King of the Techno-Thriller[EB/OL].(1988-05-01).https://www.nytimes.com/1988/05/01/magazine/king-of-the-techno-thriller.html.
[4]Rich Cohn.Tom Clancy:Master of War[EB/OL].(1994-12-01).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news/tom-clancy-master-of-war-70499/.
[5]U.S.Naval Institute Staff.Tom Clancy Dies at 66[EB/OL].(2013-10-02).https://news.usni.org/2013/10/02/tom-clancy-dies-66.
[7]Michael Neff.Poise,Tenacity,and Clancy[EB/OL].http://www.webdelsol.com/Algonkian/interview-dgrosvenor.htm.
[8]John Byron.Ageless:How‘Red October was launched[EB/OL].(2015-08-02).https://www.floridatoday.com/story/opinion/contributors/2015/08/02/ageless-red-october-launched/31031451/.
(作者單位系美國佩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