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梅


【摘要】目的:探討ICU患者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觀察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期間接收的98例ICU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添加心理護理干預,分析各組護理之后患者心理評分、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在SAS、SDS有關心理評分上,觀察組各項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護理滿意率上,觀察組97.96%,對照組85.71%,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ICU患者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整體治療恢復情況更為理想。
【關鍵詞】ICU;心理護理干預;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期間接收的98例ICU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33~81歲,平均年齡(56.28±3.92)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31~82歲,平均年齡(57.96±2.4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年齡、性別與病情等信息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有對比研究意義。
1.2方法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添加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情況如下。1.2.1成立護理小組要做好心理護理小組的組建與培訓,要指導護理
人員了解患者心理學、法律常識、社會學,讓其學會觀察判斷患者的情況,包括心理狀況、社會角色、性格、知識結構等各方面內容[1]。
1.2.2評估患者心理狀況要做好患者心理狀況了解,要做好巡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為后續心理疏導提供參考。要通過患者家屬、其他醫護人員側面了解,同時要積極與患者溝通,直接了解其綜合狀況。
1.2.3心理護理安撫措施要針對患者心理狀況做對應的護理措施。對于部分患者生理的不適,要積極改善,減少因為生理的疼痛、水腫等多種問題導致的不適感,提升生理舒適度來降低心理不適感。要積極的溝通互動,通過語言、肢體動作做對應的安撫。同時,要做好患者隱私與私密部位的保護,避免其不良的形象或者隱私的暴露而導致的心理壓力。要多關注患者,給予積極地心理暗示。要多提供成功案例來優化患者心理狀況,提升其信心,保持治療的耐心。要保持ICU內日夜節奏的變化,日間可以保持充分柔和采光,避免患者過多的沉睡,甚至可以在早上10點與下午3點播放音樂來達到心情愉悅的作用[2]。日間保持一定清醒,夜間提升睡眠質量。要給予患者足夠的陪伴,避免其孤獨無助感,要加大巡查的頻次。
可以進行音樂療法,有效的促使患者身心松弛。可以播放患者喜歡音樂,主要以舒緩、柔和的音樂為主,促使副交感神經系統強化活動,讓交感神經系統活動降低,讓其負面情緒得到改善,可以有效的讓患者身心得到愉悅感,提升舒適度,有助于改善睡眠質量,提升整體的恢復效果。
1.3評估觀察
分析各組護理之后患者心理評分、護理滿意度情況。心理評分運用焦慮與抑郁的自評量表進行,評分越高代表情況越差,反之代表情況越理想,評估表縮寫為SAS、SDS等。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很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護理總滿意率為很滿意率與基本滿意的集合。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各組患者心理評分情況
在SAS、SDS有關心理評分上,觀察組各項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各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在患者護理滿意率上,觀察組97.96%,對照組85.71%,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ICU患者中運用心理護理干預,從大的方面上這是一種心理干預的統稱概念,在具體的細節層面,則需要依據不同疾病、不同患者個人綜合情況而定。心理護理沒有統一的標準,適合患者的才是最好的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日常的護理方案設計,保護方式、內容的多樣化,由此更好的適應不同情況所需。細節處理應對上,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非常重要,避免個人不良認知與行為構成的患者心理層面的刺激。尤其是患者個人情況多變,要穩定情緒,避免對疾病治療恢復構成阻力。甚至要做好必要的患者教育指導,糾正其不良認知,避免其錯誤認識導致的心理恐懼感。要盡可能的削減患者的心理壓力感,構建良好的治療氛圍,保持平和不焦慮、不抑郁的心理平衡狀況。
綜上所述,ICU患者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整體治療恢復情況更為理想。
參考文獻
[1]王卓霞.ICU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J].飲食保健,2019,6(40):164.
[2]陶冬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ICU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J].健康大視野,2019,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