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時期山西壽陽人祁寯藻曾為三代帝師,在政治和治學方面均有一定的影響,并有文集流傳至今。歷來對祁寯藻的研究在書法方面多有忽視,今就他在書法實踐上對行草書和楷書等方面作出的書寫實踐展開論述,并對他的書法予以關注。
關鍵詞:祁寯藻;書法;行書;楷書
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穎、淳甫,后避清帝諱改為實甫,號春圃、息翁,山西省平定州壽陽縣(今山西省壽陽縣)人。祁寯藻是晚清時期的重臣,曾為三代帝師,嘉慶十九年(1814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同治元年(1862年),教習同治皇帝讀書。同治五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謚號文端。
晚清時期祁寯藻被尊稱為一代“儒宗”。他不僅在對儒學的研究上具有很深的造詣,潛心問學,同時在政治上身居高位,官至一品,關心民間百姓的疾苦,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官聲。關于他的書法則很少有人關注,祁寯藻的書法諸體皆擅,尤其以行書所見長,主要學習魏晉以來“二王”一脈的“帖學”書風。除了行書以外,祁寯藻對楷書、篆書、隸書和草書等書體也均有學習,并有不少作品流傳下來。清代學者李放在《皇清書史》中稱祁寯藻:“善書,初工晉唐小楷,筆致秀美,出入黃庭、靈飛兩經。中年取經涪翁而直摩誠懸之壘,瘦硬通神,尤精小篆,可與云芬侍郎頡頏,惜不多作。”[1]我們從李放的評價中可以得知,他對祁寯藻的書法水平是極為認可的,并對祁寯藻取法《黃庭經》《靈飛經》的小楷和瘦硬通神的小篆尤為青睞。祁寯藻的書法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在民國時期也備受關注,學者常贊春在《山西獻微》中評價祁寯藻的書法:“深厚遒健,自成一格,為大書深刻之絕詣,世爭寶貴。”[2]從常贊春評祁氏書法“世爭寶貴”中,我們能窺探到當時人對祁寯藻書法的追捧和喜愛。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祁寯藻的書法作品約有六七百件,形式主要有楹聯、中堂、信札、長卷、題跋、詩稿和橫幅等;所創作的書體有行書、楷書、隸書、草書和篆書;從創作時間上看,最早的為嘉慶二十五年,最晚的是他去世那年(同治五年),其中絕大多數為其在咸豐年間的創作,很大一部分是應友人索求應酬之作。祁寯藻在自己的日記中也有相關記載:“十八日,曉起寫字。近日筆墨債多,幾上紙卷、扇柄堆擁,略為揮筆酬之。”[3]當時文人士大夫之間筆墨相互唱和,書畫應酬之事極為常見,當下所能見到的祁寯藻的墨跡也多屬此類。我們論述祁寯藻的書法狀況,主要從以下不同的書體來展開相關討論。
一、行書和草書
祁寯藻的行書主要師承和取法“二王”法帖,他受當時“帖學”思想的影響,對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十七帖》用功尤勤。他在《臨蘭亭跋》中云:“欲學《蘭亭》,須俊楷書已有規模,先寫懷仁《圣教序》一二年,然再臨《蘭亭》,則事半功倍,且無后人習氣。若能漢隸入手,加以《十七帖》草書,便可得其神理,不止買王得羊而已。”[4]祁寯藻認為學習二王一脈的帖學,要先從《蘭亭序》入手,之后再學《圣教序》,然后把此兩種法帖融會貫通,方能求得王羲之書法的精神。祁寯藻不僅取法《蘭亭序》,并推崇《蘭亭序》文中名士雅集的境界,他在《雜記》中記載了此種心境:“三余讀書,妙在雨夜揮毫,落紙必取清明。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使人如身在其坐。不止作浴沂之想而已,此其所以為《蘭亭》。”[5]山西省博物館藏祁寯藻行書八言聯,上聯曰:“曲室清風靜坐得趣”,下聯曰:“虛庭流水永日娛懷。”此聯的書寫內容為祁寯藻從王羲之蘭亭序文的內容中集字而來,足以見得他對羲之書法的喜愛,觀此聯的書法亦和蘭亭序的書法風格一脈相承,其中上聯的“室”“清”“靜”“坐”等字,較之《蘭亭序》,可以看出祁寯藻的用筆和結字全從蘭亭而出,一筆一畫之間都心摹手追羲之。祁寯藻晚年的行書偏重于學習宋代黃庭堅,他自己還收藏了不少黃庭堅的書法拓片,在讀書閑暇之余曾多次拿出觀摩并題跋。他在山谷書《云亭宴集詩》跋中云:“山谷此詩崇寧二年作,學士謂廖明略,令君謂吳明府,葉縣壺公二句,蓋亦分局吳、廖也。大鴻護王嘯山二兄發桂以山谷書《云亭宴集詩》陜刻石本見示,因記其后。咸豐七年成次丁已孟夏之月。”[6]我們從他所書的《山靈招我行》行書長卷中,可以看到祁寯藻學習黃山谷書法的軌跡。這是他晚年所作的大字行書,整個章法上疏落有致,字勢整體向右上角傾斜,結字中宮收緊,主筆向外挑出,大有山谷書法之意蘊。
祁寯藻的草書目前所能見到的多為小草作品,大草幾不得見。他的小草取法唐代書家孫過庭,祁寯藻曾多次臨習孫過庭《書譜》。祁寯藻評:“孫過庭《書譜》,為草書正宗。世無二王,不應在弟子之列。智永《千字文》勝于楷,右軍家法以草為重,即此可知矣。”[7]現存有一件祁寯藻通臨的《書譜》,紙本墨跡,寬三十七厘米,長二百三十一厘米,此作書于同治二年正月,為祁寯藻七十一歲時所書,此件書作風格俊逸,點畫飛動,運筆嫻熟,可得孫過庭小草之神韻,可視為祁寯藻不可多得的草書佳作。
二、楷書
祁寯藻的楷書實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小楷,二是大楷。在這兩種楷書之中,他對小楷用功最勤奮,幾乎可以做到每間隔不了三五日就會靜下心來在書房練習一段小楷。祁寯藻的小楷所取法的對象比較廣泛,對元代的趙孟頫和明代的董其昌均有學習。這和清代盛行的“館閣體”書法有直接的關系,當時秀才考中舉人,步入官場的敲門磚是必須要有一手好看的小楷書,寫得俊秀漂亮,結字排布平均勻稱。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楷書則剛好契合這種雋秀試卷體的寫作。他在日記中記載:“廿三日,寫折小楷一千二百余字。方晴皋先生以制尺牘信稿,囑余代為揀擇摘其尤要者存之。其余泛泛通問之信,俱付之丙丁,以清幾案塵埋煩冗之患。讀《綱目》,寫行書數幅。”[8]從祁寯藻自己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對于小楷的練習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一上午寫就小楷一千二百多字,用功不可謂不勤,在他的日記中類似于此類的記載隨處可見。

關于祁寯藻的大楷則主要偏向于對唐楷的學習,他本人非常佩服唐人的書法,尤其是楷書,認為唐人的楷書都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沒有不佳者。祁寯藻曾為澧州試院用顏真卿楷書的風格和筆意書寫“用嚴”二字,并題款云:“錢南園先生筆也,模以自厲,雋藻記。”這里所講的錢南園先生即為當時的書法家錢灃,而錢灃的書法則是專工顏真卿的楷書,具有一定的聲望和影響。祁寯藻在對大字楷書的取法上追隨錢南園,學習顏真卿是需要一定書學環境的。祁寯藻《觀我齋日記》載:“十四日。夫子臨《多寶塔》帖,此第十七本也。少頃,汪常吉入部來掲,夫子贈以手臨之帖,筆法較前所臨更道緊圓健。值此屯變之時,尤能心氣平和,染翰不輟,非學養素定,升沈不驚,何以及此。”[9]祁寯藻在當時和友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之中,曾把自己臨摹顏真卿的《多寶塔》贈予汪常吉,還進一步探討了關于筆法的問題。除了學習顏真卿之外,祁寯藻對歐陽詢的楷書也有臨摹和學習。《觀我齋日記》又載:“此數日內,夫子命寓藻與瀾止兄同幾臨摹《九成宮碑》,并訓以作字之法,愈緩愈進,常人落筆即思滿幅驅毫不定,拙目驚羨,謂如風卷落葉者,余視之直抄書墉耳。作字緩則筆定,急則筆滑。不但工書,即此是學,人品學問,俱可呈露,非可草草也。余抵領訓辭,銘諸心腑,日與瀾止分箋共研,暇則于古紫山談棋。”[10]從此段記載中可知,祁寯藻對歐陽詢《九成宮》的作字之法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他在道光十六年曾用歐楷書風寫《三晉東館記》,之后被摹勒刊石,通篇三四百字,楷法嚴謹,點畫遒勁有力,深得歐陽詢《九成宮》的楷則。
三、篆隸書體
除了以上行書、草書和楷書之外,祁寯藻對篆隸書體也都擅長,但從目前留存下來的數量看,篆隸書體可見的比較少。清代李放與祁寯藻的生活時代相近,所能見到的祁寯藻書跡則遠超當下,故他的話更有信服力。他曾評祁寯藻:“中年取經涪翁而直摩誠懸之壘,瘦硬通神,尤精小篆,可與云芬侍郎頡頏,惜不多作。”從此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祁寯藻非常精通小篆書體,并能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可能在當時祁寯藻就不太輕易作篆書送人,故李放才會有此種感慨。綜上所述,祁寯藻在書法的實踐上幾乎做到了諸體兼擅,并在當時和之后的民國時期受到文人學者的青睞。這不僅與他的政治地位和聲望有一定關系,而且同祁寯藻自己在書法方面所下的功夫無不相關,故應當對他的書法引起重視。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晚清祁寯藻書學思想與書法創作研究(青年項目)”(課題編號:YS19244)
作者簡介
薛飛,1988年生,男,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書法史、書法文獻。
參考文獻
[1][2]郭華榮,劉長海主編.祁寯藻書法經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4.[3]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197.
[4][5]劉淳.祁寯藻書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35-36.
[6]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660.
[7]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674.
[8]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198.
[9]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203.
[10]祁寯藻.祁寯藻集·卷一[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