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雯
摘要:民國時期的居民建筑屬于古建筑的一種,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特別是民國建筑作為連接傳統木建筑和現代化城市建筑的過渡載體,不僅體現了中西建筑風格的交融,也體現了我國歷史的變遷。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包括民國居民建筑在內的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因此必須要進行一系列的保護。本文先探討了民國居民建筑的歷史演變和價值,并闡述了這些建筑在當今社會中的現狀,結合其破壞情況,從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強化全民保護意識、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更新古建筑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維持資金鏈的暢通五個方面,探討了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民國時期;居民建筑;建筑現狀;古建筑保護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現代化的生活,各個城市對于民國居民建筑進行了很多改造。但民國居民建筑本身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因此在進行改造的時候還應該開展必要的保護工作。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沒有針對民國居民建筑進行必要的保護,導致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主要是因為古建筑的保護需要具備完善的管理措施、充足的資金、完善的法律體系等,同時也需要社會民眾具有較強的古建筑保護意識。我國各個城市在這方面都有較大的不足,因此在當前背景下探討民國居民建筑保護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相關概述
(一)民國居民建筑的歷史演變
民國居民建筑的歷史演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城市改良運動。我國民國時期的城市改良運動借鑒西方國家城市的改良,打破了傳統木建筑的古建筑體系,加快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第二,都市分區制。西方很多國家在我國民國時期就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都市分區制,這也給我國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變遷提供了很多經驗,使我國城市建筑體系變得規范和標準。第三,田園城市建設。這一部分的民國建筑到了民國后期,隨著民國居民建筑體系的逐漸成熟,真正將現代建筑體系融入城市建設中。綜合來說,我國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變遷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經驗,但也融入了我國傳統木制建筑的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內涵。
(二)民國居民建筑的文化價值
民國時期,我國正處于多元文化交融的關鍵階段。由于我國的國情,當時的中國引入了西方很多國家的文化,它們對我國社會民眾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進行,我國徹底進入文化大變革的階段。這也對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風格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且在內部裝飾等方面體現得非常突出。因此對于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和研究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價值,可以通過這些行為充分了解民國居民建筑蘊含的內部文化信息,便于我國相關學者對于民國文化的研究與分析。
(三)民國居民建筑的美學價值
民國時期的居民建筑設計與建設是中西方建筑理念的交融,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雖然民國時期我國一直在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且在建筑設計和規劃等方面也借鑒了西方建筑的相關理念,但是在具體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依然融入了很多我國傳統古建筑的風格。我國民國時期的居民建筑雖然模仿了西方建筑體系,但也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對于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也能夠挖掘這些建筑的美學內涵,具有多方面的藝術價值。
二、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現狀
(一)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現狀
我國各個地區都有不同數量和規模的民國居民建筑,但是以南京、晉城等地區最為出眾。這些地區的民國居民建筑已經沒有居住價值,作為旅游資源得到深度開發。城市管理者認為,對于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但是單純的封閉保護會浪費大量的資源,取得的效果也不算太好。將其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開發以后,對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就轉變成開放性保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古建筑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綜合來說,我國民國時期居民建筑在當前已經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保護體系。
(二)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特征
在開展保護工作以前,首先要明確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特征,給后續的建筑保護指明方向。第一,建筑的價值非常大。前文已經分析過民國居民建筑的價值,因此在保護工作中,我們應該明確保護這些古建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積極實施各類保護措施。第二,建筑的易破壞性。古建筑的建設時間距離現在已經十分久遠,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使它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進行建筑保護的時候,必須要進行統一的規劃,避免不充分的保護行為對建筑造成二次破壞。第三,建筑保護對周圍環境有一定影響。居民建筑不同于寺廟等建筑,基本處于現代居民居住范圍之內。
(三)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破壞情況
從目前我國多個地區的民國居民建筑具體保護情況來看,這些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破壞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長期跟自然環境接觸并且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致使建筑本身產生了一些損壞,甚至有倒塌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很多地區都將民國居民建筑當成一種旅游資源,但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提供有效的保護,使游客的旅游行為對建筑造成了破壞。旅游景點在修復時,并沒有真正遵循原來的建筑風格,只是秉承經濟性等原則來保證建筑的安全性,使建筑風格遭到了顯著的破壞。
我國民國居民建筑出現很多破壞情況,其內在原因是多元的。一方面。我國目前并沒有針對民國居民建筑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部門只看到了這些建筑的旅游價值,忽視了古建筑在其他方面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國社會民眾對于民國居民建筑也沒有較強的保護意識,并且在旅游過程中也不會控制自己的行為,致使建筑遭到很多破壞。
三、民國時期居民建筑的保護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
1.側重管理的重建性
在對民國居民建筑進行保護的時候,不僅要貫徹預防性的破壞保護,也應該對已經遭到破壞的建筑進行修復。目前我國很多民國居民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在實際管理中應該側重于重建性,即使用各類先進的建筑修復技術對破壞區域進行重建。在這些修復工作中,相關人員一定要注意自身修復行為,不能對建筑造成二次破壞。
2.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
在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過程中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特別是那些已經將民國居民建筑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地區,更應該認清建筑保護和經濟收益之間的平衡和內部聯系,從長遠的角度看待民國建筑的保護開發,不要過度追求旅游活動的經濟收益。這也需要相關人員在組織開發旅游活動的時候,對居民建筑的承載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評定,從而決定旅游活動開展的規模與程度。
(二)強化全民保護意識
1.加強對于古建筑保護的相關教育
古建筑的保護教育應該納入我國教育體系中,自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中都應該融入相關的內容。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可以作為課文和課外閱讀加入其中,并以趣味性的語言來讓學生認識到其價值。在高中和大學中,則可以直接放入一些古建筑保護重要性的相關內容,提高他們對于古建筑保護的重視程度。
2.加強古建筑保護的社會宣傳
在社會層面上,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強宣傳,提高社會民眾對于包括民國居民建筑在內的所有古建筑的認識。在這之中,我國地方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的內容,而那些民國居民建筑數量比較多的地區還可以考慮設立路邊宣傳牌,讓不同層次的社會民眾都認識到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
(三)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1.提高政府的重視程度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對于民國居民建筑保護的重視程度還有明顯不足,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些非常出名且有獨特價值的古建筑上。很多政府人員認為民國居民建筑并沒有太多的價值,不需要額外提供保護力量,只需要關注那些能夠作為旅游資源的居民建筑就行了。這種認識事實上是非常膚淺的,特別是隨著我國民國居民建筑破壞程度越來越深,建筑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減小。
2.建立多元化的法律規程
針對民國居民建筑制定法律法規時,應該遵循分級保護的原則。對于那些具有重大價值的民國居民建筑,應該列入地方法規準則中,并細化其中的保護條例。對于那些重要程度一般但能開展旅游活動的民國居民建筑,應該制定旅游管理制度來進行建筑保護。對于那些普通的民國居民建筑,則應該進行倡導保護,并對那些嚴重破壞建筑、產生較大影響的行為進行一定的懲罰。
(四)更新古建筑保護的理論與方法
1.貫徹實施保護理論和理念
我國針對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理念還比較粗糙,依然停留在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理念上,并沒有對民國建筑保護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導致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理念無法對民國建筑保護行為作出指導。這需要我國地方政府結合當地民國居民建筑情況,對這些保護理念進行細化和調整。
2.積極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相較于國內來說,國外很多發達國家針對古建筑保護都累積了一些先進的保護經驗與方法。因此,我國在這方面可以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具體國情進行調整。在這之中,特別是對于古建筑的保護修復工作,我國的很多修復方法都比較落后,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成本,還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五)維持資金鏈的暢通
1.適當加大古建筑保護的資金投入
資金不足是導致我國民國居民建筑保護工作開展不深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我國地方政府應該想辦法加大建筑保護的資金投入。在這方面,將民國居民建筑作為旅游資源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國居民建筑的旅游開發整體理念應該以建筑保護為主,而不應該以旅游營利為中心,避免那些通過強行消耗建筑來擴大經濟收益的行為。
2.合理吸引民間資本
目前我國有非常多的散亂民間資本,如果能夠成功吸引這些資本,就能夠有效解決民國居民建筑保護的資金短缺問題。在這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展覽館、開展旅游活動等各類有效的方式,吸引民間散亂資本,基于民國居民建筑保護建立一條完善的資金鏈,提高建筑保護的力度與效果。
四、結語
民國居民建筑保護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具體保護工作中,政府應該明確自身的職能,發揮引導作用,在不斷完善地方法規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保護方法。平時也應該通過新媒體等途徑,多向社會民眾宣傳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讓民眾也參與到保護工作中,自覺摒棄那些破壞行為。隨著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理念在我國的深入貫徹,我國對于民國居民建筑的保護力度也越來越大,逐漸形成規范完善的保護體系。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在這方面的研究,給整個古建筑保護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守柔.從孔廟看民國時期歷史建筑保護現象[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5(02):28-32.
[2]于飛.淺議晉城老城區民國建筑的現狀和保護[J].文物世界,2016(01):55-57.
[3]劉志峰,馬穎憶.南京市民國建筑保護的空間布局與優化策略[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7-11.
[4]張冰,戴航,孟霞.南京民國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研究:以724所改造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2(01):121-123.
[5]王盈,汪永平,江劍生.城市街區改造中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以南京升州路兩棟民國建筑為例[J].藝術百家,2012,28(增刊2):148-152.
[6]張四維,王雪寅.南京民國建筑適應性保護修繕方法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5(0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