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集聚了各種實物和非實物的文化遺產,是典型的城市文化空間,與城市軟實力有著共生關系。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博物館館藏文物正快速向智慧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智慧博物館應運而生。本文通過走訪和調研杭州市22家博物館,并結合文獻研究、對比分析、現場訪談等提出了智慧博物館的文化生產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間演化進程中的作用:創造出新的文化和知識,凸顯智慧博物館的文化生產功能;創造出新的體驗和嘗試路徑,凸顯智慧博物館的浸潤式體驗功能;拓展新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深化智慧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協同作用;拓展新的經濟模式和效益,深化智慧博物館對文創產業的帶動作用。
關鍵詞:智慧博物館;城市文化空間;文創產業
一、博物館的功能
(一)城市文化的精神胎記
城市是資源高度聚集的復雜系統。城市文化子系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城市,不僅是市民工作、學習、娛樂和休閑的物理空間,更是一種文化空間。城市文化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互動共生,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城市文化系統。在所有文化空間當中,博物館有顯著的代表性。博物館是承載人類歷史發展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空間,擁有最豐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對傳承和傳播文化具有天然功能。在城市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國內很多城市千城一面,面目模糊。博物館的作用日益凸顯,其能幫助一個城市傳遞城市文化,樹立城市形象。同時,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通過向大眾開放,能讓公眾了解城市歷史,塑造文化共同體的精神身份,對于構建城市標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世界上知名的城市都有與之相配套的著名博物館,如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和蓬皮杜中心、美國的古根海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等。一個偉大的國際城市必然有一個代表和體現這個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博物館。一個好的博物館可以成為讓市民為之驕傲的城市精神地標。同時博物館的發展也會帶來大量游客,激活與之相配套的酒店業、零售業、餐飲業??梢哉f,博物館不但有重要的文化效應,還有極強的經濟效應。
(二)城市文化的重要傳承
博物館集聚了各種實物和非實物的文化遺產,是典型的城市文化空間,極具文化戰略象征意義,與城市軟實力具有共生關系。我國正在加快都市化進程,越來越多功能性的競爭開始向精神文化方面轉化。城市發展不但硬實力要領先,同時以軟文化等為主的軟實力也要領先,這樣才能獲得世界級城市的地位。成為具有獨特精神文化空間的世界級城市,意味著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城市形象,這也是一個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軟實力。具備了這些文化實力意味著在未來的城市競爭當中具有了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后工業社會的來臨,讓我們進入了“消費社會”,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也跟著轉變。生產方式正從物質生產轉向精神生產、文化生產、知識生產。精神生產是指符號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文化和知識的生產帶來的是空間的差異化和人類感受和理解這一空間認知的差異化。文化不但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城市空間重要的組織力量。博物館不但傳承了城市文化,甚至更直接、更早地影響著城市文化。如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直接挑戰了人類建筑設計的傳統觀念,創造了新的法國文化地標。
二、智慧博物館的概念及特征
傳統上,我們將博物館視為文化部門,現在,博物館需要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生產部門,因此博物館需要轉變自身的職能,即從傳統博物館轉為智慧博物館。目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包括博物館館藏文物(書籍、藝術作品等)正快速實現智慧化和數字化,比如谷歌圖書和谷歌藝術等數字工程,通過和世界著名博物館合作,將博物館內的各種藝術品,通過數字化影像保存的方式放到網上,讓全球網民免費共享,實現全球網民文化教育的民主化,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學習和教育方式的變革。高精度的圖片和影像資料以及VR、AR與全息影像技術的引入,將使人們對博物館參觀的體驗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智慧博物館是近年來在數字博物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概念。狹義地說,智慧博物館是基于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的智能化系統;廣義地講,智慧博物館是基于一個或多個實體博物館(博物館群),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遺址尺度、城市尺度和無限尺度等不同尺度范圍內搭建的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智能生態系統。國內陳剛在2013年提出了智慧博物館的概念,“智慧博物館是以數字博物館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技術,構建以全面透徹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為特征的新型博物館,即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物聯網+云計算”。這就意味著,博物館這類文化空間在未來將會發生劇烈的形態改變以及功能得到提升。博物館將會從以文化傳承和傳播為主,向文化生產為主的功能演變。
智慧博物館注重“物、人、數據”三者之間雙向多元的信息交互。博物館中的人(包括現場觀眾和線上觀眾、博物館工作者以及相關機構和管理部門)、物(包括藏品、各類設備設施、庫房、展廳等)的信息可動態感知,并通過網絡匯集,借助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建立“物—人”“物—數據”“人—數據”之間的信息交互和遠程控制,同時結合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從而實現對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智能化的自適應控制和優化。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使藏品與藏品、藏品與展品、藏品/展品與保護、研究者/管理者與策展者、受眾與展品等元素之間的聯系真正達到智慧化融合。
三、智慧博物館的文化生產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間演化進程中的作用
(一)創造出新的文化和知識,凸顯智慧博物館的文化生產功能
杭州正努力躋身國內一線城市,并有望成為世界級城市,每年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來此生活居住。全球都已經知道阿里巴巴是這個城市的經濟代表,但杭州還缺乏具有能夠體現其精神標記的文化特征。如何幫助杭州從地方性的經濟區域龍頭城市升級為全球領先的、世界性的城市,博物館的作用至關重要。尤其是隨著外來移民的涌入,如何快速融入當地社會,構建共同精神身份,博物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杭州有100多座博物館,按照性質劃分,有國有博物館、民間博物館和政府與社會共同出資的博物館;按照類型分,有專題型博物館和綜合型博物館。專題型博物館又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與技術類博物館等。博物館是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發展逐漸演變起來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西方,博物館僅以保存文物為目的,不向大眾開放。雖經過發展,博物館發生了很多改變,但人們仍將其視為一個主要傳承和傳播知識的文化空間,而不是生產知識的空間,仍將博物館的文化空間視為靜止的,而不是動態的文化空間。傳統上我們認為博物館是屬于提供公共文化的服務部門。實際上,它更應該是一個文化生產的服務部門以及塑造城市差異性的文化空間,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筆者在此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文化空間的新陳代謝”,即文化空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演進的,文化空間與所處外在環境發生資源交換,文化空間的功能隨著系統環境發生變化,文化空間新陳代謝的過程就是從自然地理向文化地理過渡的過程。如蓬皮杜藝術中心所在的位置原來是巴黎中心菜場。通過建設蓬皮杜藝術中心,直接改變了這個位置的文化空間功能。蓬皮杜的“透視結構”建筑理念直接影響了建筑學和設計學的學科發展。作為博物館,蓬皮杜不但傳承、傳播知識和文化,而且其本身就創造了新的知識和文化,成為巴黎文化地理上的重要空間,改變了人們對原地理位置的文化感知??梢哉f,智慧博物館本質不僅是對文化和知識的傳承、傳播,更是文化和知識的生產主體,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其生產功能將會越來越重要,有助于重新塑造城市文化空間的特色。
(二)創造出新的體驗和嘗試,凸顯智慧博物館的浸潤式體驗功能
智慧博物館不應僅理解成數字化過程,不管是從“物—人”到“物—數字—人”的轉變,還是參觀方式的劇變,人們的參觀方式將不再限于看和聽,而是獲得聲、光、電、味、冷熱、干濕等全面的體驗,更涉及大數據對知識的整理和“人—物—接口”的全面開放。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還涉及大量知識整理、分類、整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作量極大,必然要引入“知識眾包”才能解決??梢韵胍?,這一過程必然帶來全社會新知識的生產參與,同時,為未來教育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如:蘇東坡紀念館增設戶外樓梯引導游人前往碑廊欣賞蘇東坡各個時期各種書體的書法碑刻精品。在陳列上,突破一般人物紀念館圖片加文字的模式,引進全新的高科技手法,采用了水墨動畫、動態燈箱、配樂詩朗誦等一系列動態陳列方式,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杭州碑林博物館在碑林的各處都設有介紹中國著名碑刻的電子觸屏系統,系統地介紹了禹王碑、曹娥碑、趙懿簡公神道碑、西門大夫廟記碑等12種著名碑刻,供游客自由選擇。杭州自然博物館面向全市青少年參觀者開設“地球的誕生”“恐龍大滅絕”等劇場影像和“地球的磁場”“地幔對流”“恐龍的速度”等互動裝置以及“達爾文劇場”“知識搶答劇場”等知識增益劇場。這些將引發人們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揭示生命在一次次滅絕與爆發中頑強進化的過程,加深觀眾對地質與古生物的認識。南宋官窯博物館在介紹陶瓷種類的展館內設有互動的環節,讓游客親自動手拼湊陶瓷器皿,用這種立體拼圖的方式將陶瓷的美通過觸覺來傳達。此外還有趣味答題區,生動有趣的動畫形象、相關的劇情,激發了參觀者參與的興趣。
(三)拓展新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深化智慧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協同作用
博物館集聚了各種實物和非實物的文化遺產,是最豐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具有極大的外部性資源,對傳承和傳播文化具有天然功能。博物館也往往是各個學校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的主要地點之一。以拱墅區工藝美術博物館為例,一共有79家單位與其共建,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街道、公司等,有的作為志愿者服務基地,有的作為教學實踐基地,有的作為產學研基地等。傳統的實體博物館由于技術、場地、展陳能力限制及個別出于對文物保護等因素,使得館內能展示或能提供的文物信息量有限,部分博物館甚至有大量的藏品沒有機會展出。實體博物館在時間、空間與展示形式上的內在局限性,制約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能力。智慧博物館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實體博物館的不足,而且這種全新的觀賞和體驗模式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增強學習效果,提升博物館的教育能力,讓博物館直接成為開展學生知識、心理文化、價值觀教育的直接途徑,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四)拓展新的經濟模式和效益,深化智慧博物館對文創產業的帶動作用
近幾年,文創產業迅速崛起,智慧博物館的知識生產對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城市文化空間的塑造,一般會結合歷史建筑和大型文化設施,一方面是為了在文化設施周邊形成緩沖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強化文化空間之間的關聯性。在智慧博物館附近創造集聚性文化場所,不僅能凸顯文化節點,而且還可以串聯一些文化碎片,修復城市文脈網絡,并形成創意產業群,這對帶動文創產業具有很大的作用。杭州作為江南文化的中心城市,有著傳統詩畫江南文化背景的各類杭州特色博物館,如刀剪劍博物館、扇博物館、茶葉博物館、杭幫菜博物館,這類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歷史的記憶庫,成為塑造市民“精神共同體”身份的黏合劑。如何通過這類博物館衍生出更多相關的創意產品并形成一定的產業鏈,需要智慧博物館運營者加以思考,并完成新的使命。
基金項目
本文為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地(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城市文化創新傳播研究中心)資助項目“智慧博物館的文化生產功能在城市文化空間演化進程中的作用研究—以杭州市為例”(項目編號:2017JD5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潘瑋麗,1980年4月生,女,浙江余姚人,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城市文化、高等教育管理。
參考文獻
[1](法)伊夫·格拉夫梅耶爾.城市社會學[M].徐偉民,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美)戴安娜·克蘭.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M].趙國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柴彥威,劉志林.中國城市的時空間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秦朗.城市復興中城市文化空間的發展模式及設計[D].重慶:重慶大學,2016.
[5]陳剛.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J].中國博物館,2013,15(4):4-11.
[6]李云.數字展示,新媒體時代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機遇—張大千博物館數字展示應用的構想[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14,10(1):66-67.
[7]王婷.物聯網技術在博物館藏品管理中的應用分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12(1):93-98.
[8]張遇,王超.智慧博物館,我的博物館—基于移動應用的博物館觀眾體驗系統[J].中國博物館,2012,12(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