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活態博物館理念是一種新興的城市歷史街區更新理念,是Eco-museum理念在城市中的拓展。我國城市中現存大量的歷史街區,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些歷史街區正處在消亡的邊緣。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城市遺存的歷史街區,調和城市快速發展與歷史街區功能滯后的矛盾,是歷史街區更新所面臨的問題。目前,大拆大建與謹慎保護的無作為并存。在活態博物館理念之下,歷史街區更新需要明確目標,構建利益獲得者良性循環,并在理順保護與發展關系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更新規劃,實現歷史街區的復興。
關鍵詞:活態博物館;歷史街區;更新
歷史街區的保護在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很多部門與單位也處在摸索階段,使得在歷史街區保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錯誤的做法會對歷史街區帶來不可逆的損失。因為其社會功能的缺失導致衰敗,但是這些街區不應消失在城市之中。在歷史街區更新的過程中,有的不計后果大拆大建,忽略了城市遺產價值的重要性;有的謹慎保護,懼怕責任,街區中的文化遺產在時間的長流中逐漸倒塌……歷史街區的更新需要打破這樣的窘境。活態博物館理念強調原真性保護、社區參與、文化認同[1],為歷史街區的更新提供了新的境遇,也為調和城市快速發展與歷史街區功能滯后的矛盾提供了新方式。
一、“活態博物館”理念
活態博物館理念起源于法國,并有五十年的發展歷史,是新興的博物館學,在國內也已發展了三十年,但多數是西北偏遠的山區與農村。現試圖在城市中發展,將對歷史街區的更新應用到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中[2],活態博物館理念以原真性保護為原則,可以界定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一)“活態博物館”解析
活態博物館具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進理念。它建立在旅游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之上,通過對博物館學界Eco-museum概念的借鑒和豐富,主要運用在城市空間中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3]。
理念首要的是保護,繼而實現開發與利用文化,讓文化在歷史街區自行更新與發展,讓歷史街區能夠跟上城市的發展。活態博物館是生態博物館的衍生,既不是經濟博物館,也不是生態博物館,按戴瓦蘭的解釋,更貼切的是社會環境均衡系統[4]。生態博物館從文字上來說,會誤以為是原生態自然博物館或者是建筑物。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周永明教授提出Eco-museum的準確翻譯應該是“社區居民自主博物館”。
中國引進Eco-museum理念,首先應用到我國西南和北方比較貧困的少數民族區域。城市街區與鄉村聚落有很大的差別,如人口密度、地域范圍、經濟水平等,所以生態博物館這種運行模式并不適合在城市發展,于是國內的學者衍生出城市版本—活態博物館。
(二)活態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的比較
生態博物館主要是為了保護地域特色,如蘇泊涵游牧草原文化生態博物館、云南民族博物館等,包括整合豐富的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居民的原生態生活。生態博物館的主要特點是地域面積大、人口稀少、經濟落后等。活態博物館的實踐也已出現,如杭州小河直街運河開放式博物館、山東臨清中洲運河古城區等,大多是靠近運河,因運河興而興盛,因運河衰弱而衰敗,因為運河的航運交通能為街區帶來交通便利,這類歷史街區也就成為商貿的集散地。近年來,因保護環境和航運交通功能的弱化,導致運河不具備以往的航運水準,所以這類街區也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其存在的意義不應被遺忘。活態博物館理念正是在保護歷史街區的前提下,使歷史街區重新恢復活力。
二、活態博物館的展品
博物館作為文化精髓的集中地,展現文化演變的舞臺,在城市空間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個城市文化的體現。博物館如何在“容器”和“內容”間取得平衡是被廣泛討論的問題,一方面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展品,通過不一樣的建筑特色與外界交流,另一方面是館內的展品。
(一)靜態的展品
空間元素就是顯而易見的靜態遺產,如民居建筑、街巷空間、公共空間等。這是靜態的展品,就像傳統博物館中的展品一樣。活態博物館是對靜態的展品采取妥善保護與利用的方式,屬于原真性保護,并匹配不斷發展的城市空間。靜態的展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使用價值,能夠喚起居民的記憶,是居民記憶的載體。
(二)動態的展品
活態博物館中的集體記憶包括方言、神話故事、民間手工藝、老字號等有關文化的記憶,這對于街區居民是稀松平常的生活,但對于觀眾來說,這是在傳統博物館中所體會不到的。這樣動態的展示是對獨特文化遺產記憶的延續,將其加以提煉與升華,融入現代生活中,有助于實現特色文化的傳承。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沖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原先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貧病相扶”,到如今鄰里關系的淡漠說明了這一點。集體記憶并不是只針對歷史文化進行選擇性記憶,而是尊重各個階段出現的文化精髓。因此,集體記憶勢必是一個活態并不斷更新發展的過程。不盲目否定歷史,也不厚古薄今。活態博物館正是因為其集體記憶具備上述的靈活性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城市環境。
(三)動靜結合
社區居民是生活在歷史街區的居民,是擁有集體記憶的人群,對歷史街區有著極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認同所在地的文化,他們既是靜態建筑的居住者,也是動態記憶的展示者,還是展品間的紐帶。活態博物館的運行、建筑維護與記憶的承載需要依靠社區居民。培養居民自身意識,是活態博物館理念的重點。可持續發展歷史街區的文化遺產傳承對街區居民的人文素養要求較高。
三、基于活態博物館理念的歷史街區更新途徑
基于活態博物館理念的歷史街區更新是圍繞著歷史街區的空間、集體記憶、社區居民等要素展開的,目的是保護歷史街區的歷史遺產點、保留現有的街巷結構、保持街區鮮活的生態環境、原有的居民扮演著“導游”的角色,訴說街區生活與故事,再現街區繁榮景象。
(一)明確歷史街區更新目標:再現街巷繁榮景象
活態博物館理念關注空間元素、集體記憶等。歷史街區中的靜態展品就是街巷的空間結構、歷史建筑、公共空間等,這些就是動態展品的載體,所以,歷史街區的更新首先是對載體的保護。無錫古運河歷史街區的清名橋、伯瀆巷就是動態展品的載體。對無錫的古窯群、許多臨河民居民宅的保護有利于形成和強化記憶。歷史街區的更新不應該脫離實際的歷史和文化資源,遺產的價值需要被激發并傳承給居民以及外來者,借助必要的活動引起人們的集體記憶,將這些記憶融入現代化的生活中,在現代的城市中重新恢復活力。
(二)構建歷史街區更新動力機制:利益的良性循環
活態博物館在管理上的重點是社區居民,因為他們是動態展品的展示者。歷史街區的更新有許多的利益獲得者,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獲得利益的方式。政府是公眾利益的代表者,應宏觀調控,規定合理的方式,確保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企業追求利潤,但是街區的遺產是共同所有,應獲得合理的利益,不應盲目擴張,侵吞利潤。專家學者應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如指明街區更新的方向、界定遺產屬性與保護方式、建立科學的保護體制。社區居民則是街區文化的展示者以及集體記憶的傳承者。街區離不開原生的居民,失去居民就失去原生態的記憶。歷史街區的更新動力機制在于各利益方之間形成良性循環,發揮各方的優勢,共同復興歷史街區,保護文化遺產,傳承集體記憶。
(三)制定歷史街區更新規劃:理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活態博物館以保護為前提,以發展為導向。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方法,推動歷史街區和諧發展。主張建立保護與發展之間的良性關系,打破非此即彼的窘境。歷史街區中的遺產點必須堅持原真性保護原則。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但不能破壞原有的肌理,喪失歷史韻味。最好保留當地居民,因為他們能更好地延續集體記憶,將文化傳承下去。更新歷史街區是為了更好地銜接歷史與現實。
四、結語
歷史街區是城市的特殊存在,是一個城市記憶的載體,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速了這些街區的消亡,這是不可逆的過程。因此,許多專家學者采取了一些更新活動,真正通過歷史街區更新恢復活力的案例并不多,實質性的突破還需要繼續努力。所以,歷史街區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煥發生機仍然是一個挑戰,這是城市發展所需要直面的問題。活態博物館為歷史街區更新提供了一種新方式,并不是原封不動地保留歷史,也不是向著全新的事物發展,而是通過動靜結合,既保護靜態的遺產,也需要延續原有的動態生活,發揮歷史的價值,延續原有的生活方式,將歷史街區融入到城市的發展中。只有找出更新的目標定位,設計并建立古城更新的動力機制,歷史街區才能在城市的發展中得到延續。
作者簡介
陳潔,1995年8月生,男,江蘇淮安人,研究方向為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