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實施“六嚴禁”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
202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要求實施“六嚴禁”,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以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的重要論述和批示指示精神,執行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知規定,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嚴禁違法違規批地用地,嚴禁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嚴禁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擴大自然保護地。
通知強調,從嚴從實、持續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清查整治工作,重點整治強占多占、非法出售等惡意占用耕地建房行為,對新增違法行為“零容忍”。新建養殖設施原則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農田,對選址確實難以避讓的,必須嚴格控制在項目用地面積的30%以內,最多不超過30畝。各地不得通過擅自調整縣鄉國土空間規劃規避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審批。違規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造林的,不予核實造林面積,不享受財政資金補助政策。
此外,通知還對嚴格補充耕地審查、遏制耕地棄耕撂荒、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等提出了要求。
2020農業領域知識產權暨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研討交流會舉行
2020年11月4日,2020農業領域知識產權暨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研討交流會在上海舉行。
交流會上,政府相關部門領導、高校和研究機構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圍繞“‘一帶一路與中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植物新品種保護的挑戰與發展”三大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會議中,新西蘭佳沛奇異果攜手都樂生鮮、美國怡顆莓、鑫榮懋集團、佳農集團、鮮豐水果、百果園等企業聯合發布了《共識、共贏、創未來——共同保護植物新品種權》倡議,號召農業進出口企業、農業種植企業、農業生產企業及相關上下游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基礎上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合作,攜手實現國際農業合作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遵守植物新品種權相關法律、法規,以實際行動積極履行保護義務和保護責任,并大力宣傳推動保護植物新品種權普及事業,為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建言獻策。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在京成立
2020年12月13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
據悉,智庫聯盟是以服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宗旨,以研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為主題,由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相關農業科技戰略研究機構共同發起組建的非法人學術組織,是國家農業科技界首次組建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戰略研究平臺。
智庫聯盟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涉農科技領域的趨勢分析、技術預測、戰略規劃、政策研究、科技評估、技術服務、咨政建言等戰略研究與決策咨詢工作,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專業化農業科技發展戰略高端智庫聯合體。該聯盟將充分利用平臺,發揮智庫聯盟在國家農業科技決策領域的影響力,為國家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和全球農業科技創新合作提供智力支撐。
農業農村部研究部署“十四五”及2021年種業工作
2020年12月17日,農業農村部在京召開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分析研判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研究推進“十四五”及2021年種業工作。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出席會議強調,“十四五”要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著眼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現代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基地為核心、152個制種基地縣為骨干的“國家隊”保障了70%以上農作物用種,240家核心育種場、9 500多家擴繁基地輻射帶動和有效保障了全國3/4的畜禽用種需求。目前,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在全國7 200多家持證種子企業中,涉外資企業25家,年銷售總額占整個種子市場銷售總額的3%左右。農作物種子年進口量約占國內用種總量0.1%,以蔬菜種子為主。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是可控的。
會議強調,當前我國種業發展面臨新要求新機遇新挑戰,“十四五”時期,要把種業作為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統籌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國內與國際,做強優勢,補上短板,突破瓶頸,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種業科技支撐,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建設現代種業基地,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及監管治理能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筑牢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及人民美好生活的種業根基。
吉林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突破700億斤
2020年12月中旬,記者從吉林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2020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達到760.6億斤,連續8年突破700億斤,繼續保持全國第五位;單產實現每畝892.4斤,全國排名第四位,比上年前進一位。
2020年以來,吉林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糧食安全責任制,緊緊圍繞全年糧食產量目標,立足于抗災奪豐收,狠抓政策落實,強化科技支撐,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先后戰勝春旱、伏旱,特別是3場臺風等災害,積極推進糧食生產發展。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2020年初,吉林印發《進一步確保糧食生產和安全及擴大“菜籃子”產品生產政策措施》,制定了8條穩定糧食生產政策措施。向市縣分解下達糧食播種面積指導性計劃,推動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增加糧食播種面積。2020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8 523萬畝,比上年增長55.6萬畝。
積極應對疫情保障備耕。為了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統籌抓好當前備春耕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備耕生產各項工作,確保不誤農時抓好春耕播種。高標準完成春耕播種。在春耕時期,全省各地抓住2020年4月27日以后氣溫回暖和土壤墑情較好的有利時機,大力開展機械搶墑播種,因地制宜實施抗旱坐水種712.95萬畝,對緩解春旱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
落實保護性耕作。2020年,吉林省在落實好5.2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的基礎上,省財政又拿出2億元,統籌用于保護性耕作作業補助。
因地制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針對2020年7月以來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造成的中西部部分地區干旱,積極組織全省澆灌抗旱,累計開展澆灌面積2 640萬畝次。針對3次臺風疊加影響,又及時印發了防范臺風緊急通知,派出工作指導組,開展災后指導1.6萬人次,盡量減少災害損失。
航天育種助力水稻提質升級
2020年12月,航天育種種子交接儀式在首農食品集團旗下雙河農場舉行,經過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處理的水稻、旱稻種子,正式交接到雙河農場手中,為農場水稻生產優化提質、探索豐富品種資源提供了新途徑,對提高農場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速了農場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融合發展的前進步伐。
為培育出農場特有的優良水稻品種,近兩年來,雙河農場采取引進種質資源、雜交育種、輻射育種、航天育種的方式,持續推進水稻新品系培育工作,先后引進日本北海道“美之夢”“七星”“青森”“雪域前”“立丈夫”“北元氣”“沈建七星”“北福餅”等優質水稻品種,利用其分蘗多、食味值高、米質優良等特點與黑龍江省三積溫帶抗性較好的水稻品種進行人工雜交,累計雜交育種材料23個。
本次交接的航天育種種子包括水稻和旱稻兩個品種。雙河地區旱稻的引進,能夠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使水稻的種植不再受到人工灌水的限制,節約大量的農業用水,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對低洼地、水沙地塊種植改良有所幫助。
為克服黑龍江一年一熟制的氣候條件,雙河農場采取“南繁北育”的方式,冬季將航天育種種子運往海南進行種植,加速世代繁育,可縮短近一半的育種年限,促進品種審定。
(以上摘編自《農民日報》)